回明之我和闯王是兄弟
字体: 16 + -

第四十六章 义旗

    作为第一个举起反旗的人,王嘉胤属实难办。

    他有很多个身份,从农民到边军再到农民,现在他是一名光荣的起义军头领。

    打今儿早上一觉睡起来,家门外满坑满谷的乡亲,别问,一看就是来打秋风的。

    说是打秋风也算不上,这年头,劫大户死的比旱地里的庄稼都快,尤其王嘉胤“借”粮的那一家,人家是府谷县丞的亲戚,还是很近的那一种。

    那刀客一跑,王嘉胤就知道坏事了,现在这些乡亲们来找自己借粮算是天大的好事。

    边地民风彪悍,榆林卫民风好勇斗狠,毕竟为大明朝输出了接近一半的总兵,这地方的老百姓都不甚好相与,有点儿类似于后世的美国,九边重镇是大明主要流徙罪犯的所在,甭说榆林卫,其他的卫所治下也没几根好葱。

    大明指望着这帮罪犯能为国发挥余热来着,可边地这种好勇斗狠的民风也是大明一手促成的。毕竟外地迁来的良家也就算了,外地来的罪犯也一并来了,自己不狠,没准儿走个夜路就给掉树上了。

    这事儿民不举官不究的,要是实在强人,罪犯之身,瞅准落单的人家(本地没什么亲戚),杀人全家顶替户籍的也不是没有。

    刚开始,王嘉胤满脑子就一件事儿:如果自己此番能落得人家县丞的同意,也算是县丞他们家仗义疏财了,老百姓那是肯定活不下去了,今年的光景就是个四字成语。

    旱地千里。

    事情的恶化,源于王嘉胤城中的亲戚被抓,县衙听闻有强人抢夺良家,县令大人颁布的第一道条令是严惩。

    严惩嘛,本来是上门抓人,县衙一关,官老爷拍着大肚皮宣布罪名,午时一斩。

    现在好了,来刺探情况的捕快们看见的,是满坑满谷的穷汉子,不知哪个穷汉接了粮食之后实在感谢,嘴快喊了一句:谢大王!

    穷汉声音嘹亮啊!

    整个山谷里,已经分到粮食的,还没有分到粮食的,齐齐大喊:谢大王!

    王嘉胤有个乖巧的老婆,他老婆却有个不甚安分的弟弟,叫做张立位。

    张立位很不满意姐夫把自家的粮食分给这些苦哈哈,在张立位看来,这就是用了他姐夫的脑袋,换了这群穷汉的温饱。

    等到这事儿事情彻底大条之后,张立位干脆就扇风叫王嘉胤反了算求。

    在大明朝干造反的行当,妥妥帖帖的夷三族。

    三族数下来,张立位正正好好能被牵连,如果顺着王嘉胤现在的软心肠,官府拿人,可就不是用他姐夫一个人的脑袋温饱了乡亲们的肚子。

    他张立位自己的脑袋也别在姐夫的裤腰带上了!这要是被抓住,和王嘉胤有关的亲戚一个别想跑掉!

    村儿里知道这个道理的多了,说白了,王嘉胤的乡亲,尤其是同村的,那是彻底的同族,王嘉胤要是被宣判个夷三族,别说全村了,全乡上下都得死好大一片。

    尤其九边重镇,人家是乱世用重典,九边大概没几年不用重典的,好勇斗狠加上穷山恶水,都是些什么人,官府也怕的!

    平日里说是造反,谁都不干,说白了,延绥卫其实还很爱大明的,别看最后大明就是叫延绥卫的人干进了垃圾堆。

    延绥卫不同于江南,这种狗屁不长的地方,能为大明戍边几百年,生活在这儿基本就是等死。

    不是地震就是大旱,不是大旱就是大涝,整个明朝,除了洪武,延绥卫就没安生过几年,北边还有抢掠惯了的鞑子。

    而且越是边地,税收就越重,边军的粮饷这里是第一站,老百姓没有什么收成,年景不好的时候,种一年的地,反倒是欠了官府不少钱。

    加上乡里有些功名之人,兼并土地,他们的地还不缴税负,这些年下来,竟然是大户富比江南,穷人活着都是问题。

    神木大矿,要不是矿监是个太监,一来还算是京官儿,二来最近阉党日子不好过,他们有所收敛,要不然啊,能沾上大矿的人,个个富得流油。

    只是苦了矿工矿奴,今年大旱下来,不知又有多少人要卖身为奴,去矿上卖命。

    越是好开采的矿,往往却越是要命,来钱太快,所有人都眼红,上峰不要命的敛财,底下人的命那还叫命吗?

    这天杀的世道,王嘉胤的乡亲们决定不这么过活,换个活法儿。

    七个捕快看着众人眼神不对,想溜却没有成,最后送在王嘉胤面前的,是七具破破烂烂的尸体。

    造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容不得王嘉胤有半点侥幸。

    世道如此!事已至此!只有杀出一条血路!一路反,直到官府招安,大家才能活。这都是绿林老行情了,边地人都懂。

    王嘉胤看着死去的几个捕快,直接叫自己的妻弟张立位扯了一把红绸,从他和老婆新婚时的棉被上扯的,红袍披挂之后。

    大王王嘉胤就诞生了,吃上他粮食的,目前是一千多人,天杀的,王嘉胤参军都没见过这么多人同时列阵!

    这下这么多人要跟着他吃喝,王嘉胤只好有一个办法:继续劫大户。

    灾民现在还没有饿到皮包骨头,一千多个饿红眼的人,举起镐把、镰刀和?头,跟着大王王嘉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反运动。

    首先就是黄甫乡里的富户,说起来,穷人们对于自己地头上的富户那是如数家珍,关系近些的,叫他们开门交粮不杀。

    同村几个算不上大户的人家,也是叛军他们的实在亲戚,那点儿地皮都是人家祖上,一点一点从嘴里抠出来的,这种小农地主早就备好了卖命钱。

    一个个跪在自己家门口就等着给大王纳粮。

    说穿了到底是一个乡的,都是村头开黄腔,村尾看下棋的关系,虽然现在脑袋彻底别在裤腰上了,谁还能把自己发小的脑袋挂镐把上?

    小富之家最是乖巧,他们也不跟着造反,纳粮保命之后就大门紧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

    张立位还是有些不爽,这厮不知道是被几家小地主打小欺负过还是怎地,就是叫门要进家里去搜刮。

    王嘉胤哪里肯的?若是谁都杀,就彻底没了名份,虽说他是被事儿赶着才造的反,他也不傻。当着众人的面,把小舅子抽了几下,叫他乖乖听话,多生事端是不行的。

    张立位估计就是打这儿心里对王嘉胤有了气,日后他一刀漏了姐夫的时候,肯定还碎碎念了这破事儿。

    王嘉胤是个顶聪明的人,小地主能有几口油水?甭说其他的,灾年,小地主也就是家里不死人,一样是饿得皮包骨。

    要抢,就得抢大户!抢官宦人家!

    府谷堡有精兵五千余,王嘉胤就是长城上溜号儿下来的,他太清楚自己手下人要是对上长城上的精兵,那是耗子对猫--死磕,压根儿没有丁点儿的胜算。

    一夜的准备,尤其是和一个叫吴延贵的商量过后,王嘉胤打出劫富济贫的口号。

    所到一处,先笼络穷人,鼓动人心之下,扩大武装,随即伙同当地穷人劫掠最富的人家。竟然是风头无两!

    一时间,府谷传开了大王王嘉胤有人有粮,劫富济贫,跟着大王饿不死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