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之我和闯王是兄弟
字体: 16 + -

第四十四章 问话一

    “多事之秋啊!”重重一声叹息,说话的是一个美髯公,他抚着胡须,前面的案几上,摆着几封急报。

    塞外流民聚集筑城,神木堡来的。

    府谷流寇强抢富户,府谷送来的。

    皇帝陛下发来的调兵文书。

    今年又是大旱,各地堡传来的文书,今年的税又收不上来了。

    延绥府的总兵李昌龄提笔,在奏报上刚写了几个字,就又停下来叹气,这封奏报是要送去向皇上要粮饷的。

    终于还是不写了罢!又不是第一次写,写了也是泥牛入海。

    在京城的朝廷看来,西北只是小事,东北的后金才是大事!现在还是袁崇焕在山海关当差,大明朝这九边重镇,山海关为第一。

    想起袁崇焕,李昌龄就很服气,说实话很服气,袁崇焕是大明武官队列里很异类的一个人,弃文从武还能干到总兵,李昌龄很是佩服。

    大明朝的总兵,接近有一半和延绥有关系,李自成最后攻陷榆林卫的时候,一网打了八个总兵,大明朝一共也就二十多个。

    袁崇焕在总兵队列里,很特殊,他是进士出身,其他总兵要么是一路杀上来,要么是武举。

    袁崇焕又是广东人,武将嘛,都是杀才,杀才队伍里就这个袁崇焕他不一样。

    其他人很服这个袁崇焕,太狠!不管是对自己还是治军,袁崇焕真真是个狠人,这种人将来肯定是要大功劳的!

    李昌龄和袁崇焕也就是见过几面的关系,五军都督府里打过哈哈,没什么深交,却很佩服,不过和李昌龄猜的不一样的是,袁崇焕是立了大功劳,而且是大明最后的这几年里最大的功劳。

    但他的功劳换来的却是凌迟。

    说实话这就是崇祯皇帝的老毛病了,不太信任人,又有点刚愎自用,现在大明信王才刚上任,他目前来说还在隐忍阶段,魏忠贤还活着呢,不过等魏忠贤一死,崇祯皇帝就要开始发威了。

    都说这个明朝末年大旱、流寇四起、东北还有枕戈待旦的后金。

    其实对于亡国之君来说,明朝末年的局势真的是能让人笑出声来。这种局放给其他的任何一朝末路皇帝(除了溥仪)估计做梦都能笑醒。

    这就先不谈了。

    就说李昌龄内忧外患之下,看了神木堡的塘报,里面的同济城让李昌龄很是重视。不是李昌龄咋呼,贼寇年年都见,说个不好听的,今年活不下去了,几家相近的男人们落草为寇,这就成了流寇了。

    流寇一般就是刀头舔血,官兵一来就全部歇菜。但是这个同济城就有些骇人,李昌龄看了半天塘报越看越觉得揣摩不清。

    挥了挥手,叫手下一个亲兵把当事人叫上来。

    当事人上来有两个,一个站着,一个拷着枷锁跪在地上。

    站着的那个,就是第二批从神木堡出去的斥候刘文龙,跪着的当然是独眼龙。

    两条龙一上来,李昌龄摆弄一下胡子,要不是当了总兵绪须显得稳重,这破胡子李昌龄也是烦得很,倒是属下们都说大胡子威风来着。

    “你等二人详细说说同济城是怎么回事?”李昌龄的声音经过总兵府大殿的房脊,犹如一道闪电,从里边劈到外面。

    这话炸在刘文龙耳朵里,就跟他过年发财放响炮一样,他登时就脱口而出:“同济城是由一伙自成共济会的贼人所筑!标下当日率斥候十四人,赶到同济城时发现城内马匹众多,且都是蒙古马匹,城中还多鞑子的家什,定是已经通敌!北面现在已经由俺答诸部变成了林丹汗王帐直属,想必这共济会和林丹汗关系颇为玄妙!标下以为,这伙贼人联络林丹汗定然是对我延绥有所图谋,总兵大人当雷霆手段,灭不臣于懵懂!”

    李昌龄听刘文龙这么一说,点点头,这个斥候他知道,本身是读过书的,就考了个秀才,却再难向上走一步,当即就改了行,投了军。也算是本地小“袁崇焕”,李昌龄很喜欢他。

    独眼龙跪在地上,大枷好几十斤重,而且梗着脖子实在难说出话来,他心一横,直接趴在地上,咚,枷锁的力道一卸,旁边一个亲兵刚准备责骂独眼龙,独眼龙赶紧说话:

    “大人!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标下是第一次去的同济城,当日只是看我神木堡西北有三缕长烟,色彩来说不是狼烟,总兵叫我等去摸探,我等去同济城之时,同济城城墙尚未合龙,领头的是个白面汉子,叫李九州,这同济城来历颇为复杂,我等在城外高出瞭望,却被城内之人抓住。”

    刘文龙本来还是尊重独眼龙的,听到这儿有些压不住了,一个斥候,干活儿的时候能被城内的人抓住,这是滑天下之大稽!

    神木堡中斥候,独眼龙是资历最长,传奇经历最多的!独眼龙这么说就好像,一个警察告诉另外一个警察,自己是被一个小学生用一把筷子制服了一般。

    简直可笑!总兵府中有三个值守的守备,登时三人就跟城隍庙里的灶王爷一样,脸黑的要死!

    刘文龙踢了一脚独眼龙:“张文举!千户大人治你通敌之罪,你死不认罪,这下在总兵府里丢人现眼!你等瞭望之时被抓住,为何我等却没有?巧舌如簧想狡辩?却不知早就露了马脚!”

    刘文龙这么说也有原因的,斥候主要干的事儿就是刺探情报,同济城的情报在他看来其实很好刺探,刘文龙正好赶上李九州糊弄完铎勒,他刘文龙没看见前面的,只看见城中人们清点战利品。

    那时候正是城防松懈的时候,刘文龙理所当然的没事儿,城上瞭望塔里面也没站人,地处高出的刘文龙当然是不会被发现的。

    独眼龙张文举就不一样了,他去的时候,正是同济城干活儿的时候,城墙没有合围,正是警戒最森严的时候,难度自然就高了很多。

    还有一个原因,放走独眼龙之后,李九州知道从这以后,官府来的斥候探子肯定络绎不绝,同济城就这么点儿人手,要是全用来抓官府的斥候,那还干不干活儿了?

    反正官府目前拿自己没有办法,干嘛对付探子这么上心?爱看就让他们看去。

    这一下就苦了独眼龙张文举了,他的名声现在已经臭了,多年斥候,本来应该是擢升个百户,现在好了,通敌的罪名一扣下来,跟他这么多年都是汉奸一样。

    有些将士们都开始合计,他独眼龙张文举是不是靠着出卖己方的信息换的命。毕竟延绥经常被鞑子劫掠,一个看起来没什么本事的独眼龙,怎么在草原里活下来的?还活了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