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国策变动
瓜分完近千边骑,四人头一次没有聚在一起,而是熟悉边骑的人手。
十个百户所,袁凌鳯“分”到了三个。三个百户分别是周昌,吴越,秦长武。
都是家中的次子或者庶子,其父都是禁军的各卫堂官,他们不能世袭其父的官职,但是其父辈给他们的出路早已经找好了,以后成虎还是成犬,机会已经给到他们了,家中嫡长子才是重点培养的,他们现在这个位置已经是父辈做到的极限了。
这三个人年纪轻轻,仅靠父辈的一点点帮助就能到百户这个位置,虽说都是军中莽汉,但是没点真本事,谁能做到大明军队的百户。
这三人以后就是袁凌鳯的主要班底了,至于三人手下的六个总旗,三十个小旗,袁凌鳯虽然没有一一见过,但是能有边骑之名,就不可小看。
这段时间在路上袁凌鳯听到了一个消息,勋贵戍边后的一个月,崇祯帝下了一道圣旨,国内安稳,各地卫所健全,匪患已经不足为患,撤销乡兵的名号,以后不得以养乡兵为由免税,但是可以留下自愿护卫各族宗祠的族兵,以示皇恩。
随着这道旨意,下来的还有三百多道圣旨,是给以前的各大族的。就是关中袁氏都有一道,这也是大明第一次正式解决各大族不交税的隐患,特别是南方文阀势力下的众多商会。
按照地域,血脉传承,人数,等众多标准,一共承认的宗族只有三百多个。
袁凌鳯在路过兰——州城的时候就听到了有人在谈论崇祯帝此举不亚于唐时太宗修篆氏族志。
一道旨意解决了大明的隐患之一,其实影响最大的还是势力极大的文人家族,很多大族因此分崩离析,崇祯帝一句各姓正统就从内部击溃了以前团结的江南众多文阀。等这些人讨论出来谁为主后,就乖乖缴税吧。对于北方来说变动很小,因为北方很多宗族产出多用来养兵卫边,很多家族都变成了百户所,千户所,这是好事,当然多了这么多军队,之前的卫所,也在这一次变动中有所改变,除了各都司大营没有变,卫所中之前战力低下的千户所百户所,由军户改为民户,归于地方州府管辖。至于编制由新封的替代。
袁凌鳯这次要在京都锦衣卫当差,除了随行的十个岭卫,其他的岭卫要回北崖千户所,袁凌鳯在崇祯帝下旨建北崖千户所的时候,就失去了对三百岭卫的实际指挥权。
当然剥夺岭卫的交换就是给他袁凌鳯的恩赐。岭卫有一份军饷可以拿,以后也能给家中省下一笔支出,关中袁家缺钱,而且是很缺钱。
从另一面看待这个问题,这是崇祯帝的一次警告,不仅仅是给袁氏的,也是给天下各族的,每一地方大族要是都有几百上千私兵,大明百家大姓,之前养兵卫国,确实替朝廷省下了不少钱。
但是江南很多商会依附在这些本地家族,他们不用缴税了,严重影响了大明国体的“健康”。商户缴税这才是这次崇祯帝真正的目的,不交税,那就去打仗,不打仗那么就不要养这么多兵,不要以养兵卫国的借口不交税了。
使这次国朝下定决心治理南方决心也有这一次戍边的缘故,这一次仅仅只有不到五万的私兵戍边。北方家族除了已经泯然众人的几家外,其他各姓各宗都派出了家中子弟参战,唯有占了一大半大族大宗的南方,仅仅只有不到万人戍边,违背了家族养兵的初衷。
至于与国同休的公侯伯府,这些勋贵早已经和本姓划清了界限,当成为世袭贵族的时候,说好听点就是“分宗”。难听点就是“分家”。
当然了,是兵,是军队,就要防止这些不受控制的军队作乱。大明分封二十七座王府就是为了压制这些不受控制的家族私兵军队。
说是乡兵,实则都是按照军队培养的,不说别的,西川王氏就近两千人,这还没有算上备选子弟。蜀王府就是压制西川诸家的。
这一次彻底废除了养兵卫国,乡兵免税的国策后,以后各族估计能留不到百人的私兵就已经是很勉强的了。
多余的估计就要解散,不然真心养不起啊,北方众多编入卫所里面的家族还算好的,这样来说,至少崇祯帝对袁凌鳯还是很好的,北崖千户所,制所就在北崖堡,编制上千人,岭卫三百多人不加入,还能有一千多袁氏之人可以领一份军饷,以后袁氏就不用像这三年一样省吃俭用了,不说富足,温饱就不用担心了,已经是极大的圣恩了。虽然说要交税,但是以后少了千人的花费,即使缴税后,也能养活剩下的人,这也是崇祯帝对于这些忠于社稷的家族的优待。
不得不说这道圣旨对于大明朝来说是一剂猛药,之前税收上不来,要想加商税,大族养兵卫国不交税,一句话让提议终结了,加农税,那是自绝社稷。
现在不加税了,新设了这么多卫所,不用再养乡兵了,乖乖缴税吧,地方大族都要交税,不同意,可以试试,谁敢反抗,以为大明军队是摆设吗?
谁敢让皇帝给自己家一个卫所的编制,想要拥兵造反啊,除了这次戍边的家族有了新设卫所的优待,其他贪生怕死的家族,这一次都打落了凡尘,没有与国朝共赴国难的觉悟,就不要想拥有对应的地位。
几家欢喜几家愁,北方家族大多在这次变动中保持了实力,甚至的得到了加强,改变了近百年来南方士族不可一世的地位,让南北势力得以平衡,南方哀声一片,北方关起门来偷乐,不过南方却没敢动弹,皇子们没有出现在北方边塞,而是出现在了应天府,十多万军队就驻扎在城外,谁有异心,挥兵两日就杀到家门口,更何况锦衣卫早已经将各家监视起来,以免有特殊情况出现得不得知。
袁凌鳯回京都的这一个月里面,江南以叛逆之罪破家者十余户,斩首近千,都是不甘心或者扰乱局势的家族,也有家族不自量力的试图造反,但是在大明精锐的宗室军队面前,直接横扫了这些连戍边都不敢的软弱之辈。
因为这次崇祯帝的旨意来的突然,执行的彻底,基本上解决了税收逐年减少的“毒瘤”,同时压制了党争之乱,也让一直被文官压制的军方缓了一口气。
只是死了不到千人,崇祯帝就基本上解决了南方商税难收的大难题,同时也激起了南方众多文阀对崇祯帝的不满。
十个百户所,袁凌鳯“分”到了三个。三个百户分别是周昌,吴越,秦长武。
都是家中的次子或者庶子,其父都是禁军的各卫堂官,他们不能世袭其父的官职,但是其父辈给他们的出路早已经找好了,以后成虎还是成犬,机会已经给到他们了,家中嫡长子才是重点培养的,他们现在这个位置已经是父辈做到的极限了。
这三个人年纪轻轻,仅靠父辈的一点点帮助就能到百户这个位置,虽说都是军中莽汉,但是没点真本事,谁能做到大明军队的百户。
这三人以后就是袁凌鳯的主要班底了,至于三人手下的六个总旗,三十个小旗,袁凌鳯虽然没有一一见过,但是能有边骑之名,就不可小看。
这段时间在路上袁凌鳯听到了一个消息,勋贵戍边后的一个月,崇祯帝下了一道圣旨,国内安稳,各地卫所健全,匪患已经不足为患,撤销乡兵的名号,以后不得以养乡兵为由免税,但是可以留下自愿护卫各族宗祠的族兵,以示皇恩。
随着这道旨意,下来的还有三百多道圣旨,是给以前的各大族的。就是关中袁氏都有一道,这也是大明第一次正式解决各大族不交税的隐患,特别是南方文阀势力下的众多商会。
按照地域,血脉传承,人数,等众多标准,一共承认的宗族只有三百多个。
袁凌鳯在路过兰——州城的时候就听到了有人在谈论崇祯帝此举不亚于唐时太宗修篆氏族志。
一道旨意解决了大明的隐患之一,其实影响最大的还是势力极大的文人家族,很多大族因此分崩离析,崇祯帝一句各姓正统就从内部击溃了以前团结的江南众多文阀。等这些人讨论出来谁为主后,就乖乖缴税吧。对于北方来说变动很小,因为北方很多宗族产出多用来养兵卫边,很多家族都变成了百户所,千户所,这是好事,当然多了这么多军队,之前的卫所,也在这一次变动中有所改变,除了各都司大营没有变,卫所中之前战力低下的千户所百户所,由军户改为民户,归于地方州府管辖。至于编制由新封的替代。
袁凌鳯这次要在京都锦衣卫当差,除了随行的十个岭卫,其他的岭卫要回北崖千户所,袁凌鳯在崇祯帝下旨建北崖千户所的时候,就失去了对三百岭卫的实际指挥权。
当然剥夺岭卫的交换就是给他袁凌鳯的恩赐。岭卫有一份军饷可以拿,以后也能给家中省下一笔支出,关中袁家缺钱,而且是很缺钱。
从另一面看待这个问题,这是崇祯帝的一次警告,不仅仅是给袁氏的,也是给天下各族的,每一地方大族要是都有几百上千私兵,大明百家大姓,之前养兵卫国,确实替朝廷省下了不少钱。
但是江南很多商会依附在这些本地家族,他们不用缴税了,严重影响了大明国体的“健康”。商户缴税这才是这次崇祯帝真正的目的,不交税,那就去打仗,不打仗那么就不要养这么多兵,不要以养兵卫国的借口不交税了。
使这次国朝下定决心治理南方决心也有这一次戍边的缘故,这一次仅仅只有不到五万的私兵戍边。北方家族除了已经泯然众人的几家外,其他各姓各宗都派出了家中子弟参战,唯有占了一大半大族大宗的南方,仅仅只有不到万人戍边,违背了家族养兵的初衷。
至于与国同休的公侯伯府,这些勋贵早已经和本姓划清了界限,当成为世袭贵族的时候,说好听点就是“分宗”。难听点就是“分家”。
当然了,是兵,是军队,就要防止这些不受控制的军队作乱。大明分封二十七座王府就是为了压制这些不受控制的家族私兵军队。
说是乡兵,实则都是按照军队培养的,不说别的,西川王氏就近两千人,这还没有算上备选子弟。蜀王府就是压制西川诸家的。
这一次彻底废除了养兵卫国,乡兵免税的国策后,以后各族估计能留不到百人的私兵就已经是很勉强的了。
多余的估计就要解散,不然真心养不起啊,北方众多编入卫所里面的家族还算好的,这样来说,至少崇祯帝对袁凌鳯还是很好的,北崖千户所,制所就在北崖堡,编制上千人,岭卫三百多人不加入,还能有一千多袁氏之人可以领一份军饷,以后袁氏就不用像这三年一样省吃俭用了,不说富足,温饱就不用担心了,已经是极大的圣恩了。虽然说要交税,但是以后少了千人的花费,即使缴税后,也能养活剩下的人,这也是崇祯帝对于这些忠于社稷的家族的优待。
不得不说这道圣旨对于大明朝来说是一剂猛药,之前税收上不来,要想加商税,大族养兵卫国不交税,一句话让提议终结了,加农税,那是自绝社稷。
现在不加税了,新设了这么多卫所,不用再养乡兵了,乖乖缴税吧,地方大族都要交税,不同意,可以试试,谁敢反抗,以为大明军队是摆设吗?
谁敢让皇帝给自己家一个卫所的编制,想要拥兵造反啊,除了这次戍边的家族有了新设卫所的优待,其他贪生怕死的家族,这一次都打落了凡尘,没有与国朝共赴国难的觉悟,就不要想拥有对应的地位。
几家欢喜几家愁,北方家族大多在这次变动中保持了实力,甚至的得到了加强,改变了近百年来南方士族不可一世的地位,让南北势力得以平衡,南方哀声一片,北方关起门来偷乐,不过南方却没敢动弹,皇子们没有出现在北方边塞,而是出现在了应天府,十多万军队就驻扎在城外,谁有异心,挥兵两日就杀到家门口,更何况锦衣卫早已经将各家监视起来,以免有特殊情况出现得不得知。
袁凌鳯回京都的这一个月里面,江南以叛逆之罪破家者十余户,斩首近千,都是不甘心或者扰乱局势的家族,也有家族不自量力的试图造反,但是在大明精锐的宗室军队面前,直接横扫了这些连戍边都不敢的软弱之辈。
因为这次崇祯帝的旨意来的突然,执行的彻底,基本上解决了税收逐年减少的“毒瘤”,同时压制了党争之乱,也让一直被文官压制的军方缓了一口气。
只是死了不到千人,崇祯帝就基本上解决了南方商税难收的大难题,同时也激起了南方众多文阀对崇祯帝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