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万历
字体: 16 + -

第0077章 廷议

    “不可!”,陈矩吃了一吓,万没想到这方三娘竟会生出这么一个想法来,看她面色不似作伪,连忙瞪起眼睛,你跑了那我岂不是空欢喜一场了,“方将军,你是我大明的功臣,是我大明立朝以来第一位女将军,朝廷上下都对你寄予厚望,陛下更是盼着你早日进京。你切不可生出这般糊涂心思”,想来可能自己方才那番提醒吓着了她,心下不由有些懊悔,“方将军,此事休要再提,否则将置陛下置朝廷于何地?你可知这西镇抚司于我大明是何等地重要!”。

    西镇抚司于他陈矩而言自是万分地紧要,可于大明朝廷而言却是未必了,当初议定增设西镇抚司时,于朝堂诸公那里更多的是无奈之举是几方角力的产物,实际上是吕调阳万般无奈之下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主意。不过此一时彼一时,谁也不会想到短短两个月过去方三娘又立下了这样的大功,这个时候说出来,陈矩确也有几分底气的。

    刘显入川原本是为清剿都蛮之乱,不想那凌远却是不费一兵一卒便招安了僰人,其后僰人六千族兵倾巢而出跟随刘显平夷大军出征,声势很大,但于朝堂诸公而言不过是走个过场,炫耀一番武力以震慑宵小,都蛮这个西南最大的祸患都被朝廷收服了,谁也没指望他们还能清剿出什么来。可娄山关的消息一传过来,文武百官一个个张着嘴巴震惊的半天说不出话来,深得朝廷信任的播州杨氏竟然反了,‘老子要亲手剐了他!’,一向行事稳重喜怒不形于色的老臣杨博能摔了杯子咬牙切齿地说出这般话来,可想他心中是何等地震怒。

    震怒过后是脊背发寒的震悸,去年朝廷定议清剿四川都蛮之患,播州当时杨氏的表现堪称典范,不仅出兵出粮,新任播州宣慰使杨应龙更是主动请缨……,现在想来,只有湿透重衣的冷汗了。

    同样让他们震撼的还有娄山关的战果,六千僰兵只用了短短不到两个时辰便硬生生地拿下了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西南雄关,自身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僰人首领方三娘更是孤身入关生擒了贼首杨应龙,抓住杨氏造反核心人物的同时也抓住了解决播州问题的关键,也为西南的改土归流趟出了一条路来。

    震怒、震惊、狂喜、庆幸过后,一个很迫切的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如何赏赐方三娘。

    这原本并不是个问题,如何评功如何行赏朝廷均有一套严格完备的定制,依例报功便是了,可现在却成了一个大问题了。当初赐方三娘一个昭信校尉是为了招揽人心安抚僰人,尽管没有先例但谁也没当回事儿。可谁也没想到她这么能打啊,立下这番大功,不赏是肯定不行的,西南非乱了不可,可如何赏却是把张居正、吕调阳和冯保给难住了。武官因功升迁依制是升散阶而不是升实职,夜取娄山关生擒杨应龙,为平定播州杨氏叛乱立下首功,论功连升三级都是少了,方三娘原本是太平长官司正六品长官,接受招安陛下授正六品昭信校尉,如此一来,哪怕只升一级,那也得是从五品的武略将军,如果真要连升三级那就是要授从四品宣武将军了。可问题是方三娘是女子啊,册封女子为将军,即使只是个武略将军这样的散官虚衔,将军中最低的一等,大明自立朝以来都没有这个先例。别说大明朝了,自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数不胜数,妇好、荀灌、毛皇后、萧绰、杨妙真……,可朝廷正式册封的女将军一个都没有,包括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昭公主,虽然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但她也没有被正式册封为将军,中国历史上唯一获得正式册封的女将军,是万历的孙子崇祯册封的镇东将军秦良玉,不过还要等到明年她才会出生(1574年―1648年)。

    兵部报功的折子递上去了久久不见回音,却是等来了杨博、谭纶入阁的消息。兵部那边群情激愤,兵科右给事中陈吾德(1528-1589,字懋修,归善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率先发难,矛头直指小皇帝朱翊钧,‘陛下能张榜招贤女教习,为何就容不下一个女将军?’,有人起了头,众言官一拥而上,骂张居正有风险,可骂皇帝却是天经地义越骂越显骨气,正好借了这由头缓和一下与首辅大人的紧张关系,何乐而不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的刘应节,兵部右侍郎右副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的王崇古紧随其后,上疏要求立即下旨封赏方三娘,兵部右侍郎、提督两广军务的殷正茂距京城太远还没得到消息,否则肯定也要上疏大闹一番。曾省吾这个新任兵部尚书自然更不能落于人后了,否则他这个兵部尚书也做不长了。

    小皇帝这几日正因了方三娘生擒杨应龙的事高兴得手舞足蹈,被这突如其来的一顿乱棍打得蒙了,赏!一定要赏!朕没说不赏啊?

    于是兵部报功的折子便推到了小皇帝那里,小皇帝提着笔左看看右瞧瞧,张先生背着手仰头看天,吕大人低着头看着脚尖,冯大伴臊眉耷眼的不说话,杨大人谭大人半闭着眼睛直打哈欠。那就是没意见啊,于是大笔一挥——准!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差点把这孩子当场给气哭了。

    锦衣卫左都督朱希孝身体不好,抖着手指气得说不出话来,方三娘是我锦衣卫的人,与你兵部何干?简直厚颜无耻!

    曾省吾那里比他还要莫名其妙,方三娘是我主持定计接受的招安,这平夷军前军统兵官也是我亲手点的将亲手拟的军令,她怎么就成了你锦衣卫的人了?无耻之尤!

    小皇帝那里更是委屈得不行,当初朕拟旨时你们没有一个说话,现在却要来和朕抢,不要脸!

    吵了一天也没个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小皇帝红着眼睛去给陈太后请安时,可把孝安太后给心疼坏了,两位太后一商议,这事儿还得找张大人啊,可张居正一句‘避嫌’就闭上嘴巴再不说话了,方三娘未婚夫凌远是他的弟子,他确实有避嫌的理由和必要。

    吕调阳嗯嗯啊啊顾左右而言他,谭纶这个内阁新人没有说话的份儿,最后还是杨大人看不下去了,一咬牙——廷议!

    廷议即廷臣会议,是明朝朝廷开启的议事制度。明朝廷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主要是涉及位号、祭祀、官制、人事、财政、军事等重大事件,或某些突发事件内阁无法决断时,皇帝须下廷臣集议。参与廷议之人员主要是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参加廷议的人数因所议内容而异,少则三十余人多则百余人,这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实则参与廷议之人员是要以所议事项的性质内容而定。明制,廷议的结果须上奏皇帝,廷议意见不一致时,应摘要奏闻皇帝作裁决或者遵从多数人的意见。不过这一制度早已废驰形同虚设,明初时廷议概由皇帝亲自主持,英宗正统以后,皇帝深居简出鲜与群臣相接,从此朝议遂废,廷议举行皆由有关廷议事项之各部尚书主持。

    之所以提议举行廷议,且由小皇帝亲自主持,张居正、吕调阳、杨博、谭纶这四位内阁大臣可不是要放权讲什么民*主,而是方三娘与僰人一族何去何从实在干系重大,不得不谨慎。别人只知道她拿下了娄山关生擒了杨应龙,可他们却是推测出了她的下一步计划,若是当真能迫得安氏献出贵州,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军事天才和数千悍卒若是被收入了锦衣亲军,可惜不可惜的且不说,冯保内官一系就此坐大脱出掌控也不可能,只是问题是此例一开,后面就不好收场了,难道播州六姓、贵州安氏也要依此例处置?那可不是区区六千人,那是几十万土兵啊。虽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并不大,可谁也不敢赌那个万一,稳定西南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正确,别说万分之一,哪怕百万分之一的可能也决不能让它发生,是以内阁不可能同意,兵部更不可能同意,文武百官也不会答应,便是冯保也没那个胆子接啊,那不是找死么。

    为了西南的稳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哪怕逼陛下失言。

    当然,这些都是明面上的理由,非常地政治正确,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在张居正这里。李涤、祝旦大闹两京为他摆平了关闭社学引发的弹劾风波,但真正让那些人闭嘴的,还是娄山关的这张捷报,真是太及时了,化解了这场政治风波的同时也避免了首辅张居正与言官一系的直接对立。待到杨博和谭纶不约而同地作出了方三娘欲取贵州那番推断,便是久经风浪泰山崩于前也面不改色的张居正也被吓着了,自己做梦都不敢想不敢做的事,竟然被一个不到二十的少女想到了,不仅想到了而且已经在做了,不管成与不成,这样的人才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别人抢去的,哪怕是陛下也不行。

    而重开廷议就是冲着主持人小皇帝去的,事情的发展也一如张居正所想的那样正一步一步逼过去。一百多年了,文武百官朌星星朌月亮地终于朌来了廷议的正牌主持人,莫不兴奋莫名,大殿里群情汹涌口水四溅,归结起来就一句话:为了稳定西南,方三娘决不能入锦衣卫。至于太后的懿旨、陛下的密旨自是有千百个理由顶回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道理难道陛下您不懂?

    正当彷徨无助的小皇帝委屈的红着眼睛就要答应下来时,一个声音忽然从角落里冒了出来,“张大人,下官只问一句,陛下可是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