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玩主
字体: 16 + -

第八十五章 必须提升效率

    起家大业刚要提速,就缺失经验丰富的老将。

    看着哀伤的梁明实,张涯有些无可奈何。

    心中感慨着生命无常,他温和劝说道:“唉!梁四哥!节哀顺变……烧砖的活计,就由你担纲吧,若是忙不过来,我便再请来一位。”

    “小郎君!还是再请一位吧,俺的手艺不高,万一耽搁正事,不好!”梁明实弯腰鞠躬,本本分分道。

    再请一位窑匠?

    请一位哪儿够!张涯让梁明实坐下来,问询有关技术细节后,发现两座砖窑无法满足砖瓦别墅,以及其它用砖量。

    这种大号砖窑,能装一万八千砖,码架、封窑、烧制、冷窑、出窑,完成整个工序需要耗时半个月。

    再刨除农忙季节,劳动力都需返家,砖窑停工的情况。

    以及这两座砖窑是土坯所建,烧制的时候,很有可能发生意外,一年下来能烧制十窑,都算是好的。

    这不是玩游戏,能存档重来。

    中间有任何变动,都会导致功亏一篑。

    张涯沉思片刻,笑着说道:“梁四哥!你先看看砖坯,若能够入窑,我们就开工烧制,有了这些青砖后,我们再打算下面如何?”

    “成!小郎君,俺听你的。不过……”

    “怎么了?梁四哥!有话你明说。”

    “好吧,小郎君!你新制作的砖坯,尺寸不同以往,俺要先试烧一窑,免得过火、或许烧不透!”

    “无妨!具体如何做,你自己拿主意。若是一次测算不出,你就再弄两窑,反正这些废料,我亦有用途。”

    ……

    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

    养鱼、灌溉所用池塘的面积,足足有一公顷多,若是按照水深两米来核算,至少需要两万多立方水。

    入冬之前,建造的汲水、输水系统,每日只能供水六十方而已,按这个效率算下来,费时将近一年。

    干燥的砖坯入窑,烧制出首批青砖,修筑牢固输水暗渠,这些工作有梁明实、陈阿材等专业人士打理,张涯只需负责提升汲水效率。

    没有机井、没有机器水泵,只能采用畜力抽水设备。

    张涯估算耕牛的持续挽力,继续采用压力井原理,大致计算一番、画出示意简图后,让徐平山去唤王大林。

    从冬季到开春,王大林这些木匠,都忙的晕头转向。

    随着新式铁锅、以及配套灶台的传播,拉杆活塞风箱还能节省燃料,便被很多民户接受,订单纷纷飞向王大林手中。

    虽如此忙碌,但张涯派人来唤,王大林没二话,便前来塬地。

    应用畜力的抽水设备,主要部件的受力很大,需要钢铁件支持,附属部件才需要精湛的木工手艺。

    王大林来到塬地,张涯和他客套之后,便喊上胡家父子。

    “根叔、大林叔!你们辛苦了。”

    展示出示意图,张涯笑着说道,“兴哥,你也一起,来看看这个……新式畜力抽水井,能再次提升汲水量,我们一起把它搞出来。”

    虽说他搞出来不少新物件,但这些器具都结构简单,听完他的详细讲解后,其他人就算不理解其中的原理,也能基本建立一种概念。

    这种抽水设备稍微复杂,耕牛当动力源,拉动水平横木,旋转顶部的水平木齿轮,再拨动垂直木齿轮。

    再通过曲拐、连杆,化旋转运动,为上下运动,最后推拉井筒中的活塞,将地下水源源不断抽上了。

    张涯叭叭叭的说了半天,不管是王大林,还是胡家父子,全都不能理解,皱着眉头如同天书一般。

    傻愣了半晌,王大林弱弱言道:“这个,这个……太繁杂了!小郎君,俺一点也搞不明白,可能做不出来啊!”

    呃!这都解说几遍了!

    张涯瞬间有些泄气。

    看了看依旧懵呆的三人,他心中叹息不已。唉!工匠们缺乏相应的基础,任何技术进步都艰难啊……

    略加思索,他淡然笑道:“呵呵!你们不要畏惧。这样吧!大林叔,你带上两位学徒以及家伙什,来塬地上开工,我亲自下场。”

    “嘿嘿!这个……成!俺这就回去收拾。”

    王大林离开后,胡大根笑道:“小郎君!俺们虽不懂王老哥的木工件,但这些铁件倒是简单,俺们这就去铸出来……”

    “哎哎!你们先等一下。”

    唤住胡家父子,张涯急速说道,“根叔!这些部件看起来简单,但要求很高的精细度。这样,等小乙哥前来报账时,你们用失蜡法制作吧!”

    “啥!失蜡法?这么大件,可要耗费不少钱?”

    “呵呵!抽水设备的关键部件,多用些钱不为过。”

    ……

    采用耕牛为动力源,这种大号压杆井,要比人力压杆井的受力复杂,工作起来的磨损也更大,若是尺寸、圆度等精度太差,寿命将急速缩短。

    到头来,空耗钱财,时间,还无法满足使用。

    话说回来,这种装置的活塞速度并不快,又采用了兽皮密封,手工失蜡法铸造出来的工件,只要小心一些,精度完全够用。

    整个装置的技术瓶颈,就是传递动力的木工件。

    张涯空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制作经验,一点也不了解木工;王大林这些木匠,手艺虽不错,但无法建立理论。

    两者结合起来,并没有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

    这些工件制作的很慢,有时候需要张涯亲自动手,制作出蹩脚的模型,让王大林他们参考、放大。

    时间飞逝。

    另外聘请的窑匠陆续进驻塬地,张涯抽空吩咐梁明实,指导着陈阿材等人,又建立了三座砖瓦窑。

    起砖瓦砖窑,更需储备砖坯。从梁明实这些专业人士口中,张涯能够得知,干燥微风的春季,是极好的晾晒天。

    有木匠们在场,能够随时补充砖模子。

    塬地上还有充足的劳动力,五、六十号人同时开动,基本上每人每天都能制作六百五十块砖坯。

    略加干燥之后,泥坯码放成墙。

    同时,梁明实起早贪黑的,也烧制了四窑小青砖,前两窑合格品不足四成,后两窑提升到九成,基本摸清小砖块的烧制工艺。

    为了节约时间,工程都是并行的。陈阿材这些匠人们,挑选出合格小青砖,输水暗渠亦开始建设。

    眼看此项工作就要完成,第一部畜力抽水设备,在张涯的具体指导下,才吭哧吭哧的制作出来。

    组装起来后,牵来两头耕牛,在塬地上干试。新奇的物品,复杂的机件,引来很多人围观。

    “小郎君!唉!这玩意真复杂啊,也不知道行不行……”凝视这部器具半天,王大林感慨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