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华
字体: 16 + -

第八十九章希玉兴衰

    华历二十九年,恒帝十四年,华阳公修,在四十三岁的时候,被恒帝册封为王,称希王,于是成为第一代希王。

    恒帝建制,希,甸,印三王所治之地可称某国,因为三王被援与了祭祀四方的神圣玉器,所以如同宗华分支一般。

    而云,藏,天府三地依然为天子所治之地。

    恒帝在位时,以突进千里的方式,一下子进入震旦,宗南的甸地等地域,移民几十万,征服当地部落无数。宗华的文明泛围,与政治泛围在地理上扩大近十倍。

    领土面积大,半独立君主多,民族多文化多,基于以上三点,后世人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的概念,来称呼华历二十九年(分封宗华第一个王,希王)至华历二百年(滇公被强行登基,南朝建立)的一百七十年间的宗华国家形式――也就是宗华帝国。

    宗华帝国之前的宗华只是蜗居在一小块盆地内的民族同源,文化同源的地域性国家。

    恒帝对希玉的纳入,对震旦,宗南的征服,使宗华成为跨地域,以宗华人为统治者的多民族,多君主的大型帝国。

    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七十多年,直到南朝建立,南朝阻断了印,甸二国与中央天府的联系,于是帝国朝廷又退回到了恒帝之前(外加一个人少,不能产生影响的藏地)的地域性国家。

    希国为何也与中央天府断了联系呢?

    因为希国也衰败了。

    华阳氏历经二代五十多年迁徙到希玉,其统治阶级创造了精妙绝伦的统治艺术――氏名制度。

    稻羊氏负责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提供基本所需的食物供给,治建氏负责打造所有生活,礼仪性,军事性等器物,武臣氏负责提供所有保护,并对外征服,最后是华阳氏嫡族三阳氏负责协调各氏。

    各氏各司其职,配合默契,而且相互之间不歧视,如稻羊氏家主与武臣氏家主地位平等,皆为卿,下一级农氏与帅旗氏又互相平等,皆为大夫。

    华阳氏的初盛期是刚进入希玉到冊帝的约三百年间,以玉邑为中心,统治了西至叶河(叶尔羌河),东至车臣河的大片,以昆仑山山脉为脊的新月形地带。

    人口约在五十万左右。

    冊帝到丰帝的这五十年的时期,华阳人已有衰败的迹象,但在与天府的商道打通后,如同注入活力。

    希玉一下再次重新振作,社会更加活跃,从丰帝至间帝的三百年更加强盛。

    华阳氏北上到达天山泛围,建乌孙城(伊宁),极盛时控制昆仑河(塔里木河)流域全部土地,物阜民丰,国库充益,人口一百三十多万,城有九十多座,面积接近八十万平方公里。

    与同时期遥远的埃及第三王朝人口持平。

    不仅与天府贸易,而且向西与各民族贸易,华阳氏用玉石,从天府处换来丝绸,茶叶,青铜和各种手工艺品。

    自己消化一部分后,又出口至西面,与游牧民族换得马匹,又南下与苏人(苏美尔人)产生时断时续的联系。

    而苏人竟也有城池,文字,也有大规模,高效率的灌溉系统,房屋是土木结构。

    华阳人感到难以置信,天府之外,竟也有如此高度发达的文明。

    同时观察到创造这种高度文明的苏人竟和宗华人同是黑发黑眼,于是让华阳人陪感亲切,并心生亲昵。

    而接触到的游牧民族,由先是外型上的巨大差异,华阳人是宗华人中第一次见到,除黑发黑眼之外,竟有金发碧眼的人形生物。

    再加上与这群人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落后,于是华阳人心生藐视不喜,即便会与其交易,也多掩鼻遮面,从不直视。因肤白,逐藐称为豕人。

    华阳人用天府的物品,从苏人那换来金银,从豕人那换来马匹。希玉本身又有粮食,玉石等矿物,成为三大区域的贸易交换点后,于是华阳氏遂年强盛富饶。

    当时华阳氏上贵族下平民皆佩玉,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中,也用于祭祀典礼上。

    大贵族的食具用白玉雕成碗,碟,鼎,皿等形状,而且治建氏将天府传来的手工艺技术进一步发展,能将金,银镶嵌成唯妙唯俏的花枝,动物,和云纹样式于食具等生活用品上。

    贵族的重重华服,大致外形与宗华衣冠不变,上衣下裳,头戴冠,蔽膝,腰间或胸前佩戴玉组佩,由多件玉璜及玉管、玉珠组合而成,不仅有装饰的功能,同时还是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

    各种形式不一的单个玉佩,加上玛瑙,象牙点缀,多达三百多件组成一组一玉组佩,用以大型重要的祭祀,或者陪葬穿戴。

    用丝绸制成的衣物上,开始出现金线织成的新式纹样。

    华阳氏的都城,玉邑经过三次扩建,最后定形为长宽各一千八百米,只比华都少二百米。

    人口鼎盛时居住七万多人,走向却坐南朝北,与华都向反,南面是华阳氏的政治中心,取名玉丘

    玉邑背靠昆仑山脉北面脚下。顾名思义,玉丘建于一山坡上,用砖石垒成三阶,各阶皆有房屋宫殿。是这一个大型建筑群的泛称。

    从下至上,第一阶高城中平民居的地面五米,是三阳氏居住,办公的地方。第二阶是华阳公平时居住,处理政务及直亲生活居住的地方,高出第一阶十五米。第三阶才是玉华宫,是华阳公登位,每年大会,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高出第二阶二十米。

    北面入城有一直道,直通玉丘。由于特殊的建设设计,使人一入城门,就能看见全貌,而不是华都的平面设计,只能看见帝宫外墙,不进去就不知道是什么样。

    直道也取名为玉道,全用白色大理石从城门铺至玉华宫,如同一条玉带。

    玉丘第一阶前有城楼卡在玉带上,取名前阳门,入门上台阶是第二道城楼,右侧一道是三阳氏的办公区,左侧一道是三阳氏的居住区。

    第二楼取名中阳楼,入门是一边长十米的空地,左右二旁是相对的长形廊殿,正前方是玉阳殿。与背后城楼成口字形。廊殿之后可通向华阳公的生活居住区。

    玉阳殿是华阳公平时召见大臣,处理日常政务的宫殿。

    过廊殿绕过玉阳殿,二道又汇合成台阶,上去就是玉华宫。

    第三阶更是奢华,全用白色大理石铺地筑基,台基三层三米高,宫殿用柏木建成,加基座通高八米,全刷透明漆,玉华宫竟也是白色。

    如此一来,站在北门口就可想像出,玉丘就像一组玉组佩,三阶石墙如半圆形玉璜,玉阳殿,玉华宫如同玉琮,各个房屋小道就是小型玉管,玉珠等组件。

    在太阳的照耀下,散发着庄重的光辉。

    又于昆仑山上各山峰,驱使奴隶,广修神宫,如昆仑神宫,祭昆仑山神,修后土神宫,祭土地之神,修华帝神宫,即是祖先神又是农业神,战争神。

    其中昆仑神宫极为庞大,位于玉邑西南十公里处,先选一土丘,然后用长宽高各一米的方形白色大理石全部铺满,从底至顶高分三层高六十八米,为方形。

    顶上一层是长宽八十米的巨大平台,顶上四方各立高八米,三间四柱的大理石衡门。

    平台中央只有一块一百吨重,高三米的巨大玉石,供奉安放在三层白玉做成的台阶上,每层台阶修玉栏杆围成一圈。

    玉石被发现后,被华阳人视若有灵,当成昆仑山山神神体,找到这一山丘后,又驱使十万奴隶,费时近二十年修成。

    顶层可让二千至三千人同时行礼而不拥挤。

    还有共等规模的后土神袛神宫,华帝神宫两座,中等规模神宫十一座,小型规模神宫一城一座。

    除了不敢祭天,其余重要神灵,华阳人皆投入数百年时间,花无数人力物力去营造他们在人间的宫殿。

    而且上至华阳公,下至华阳平民皆乐此不疲,不反对,甚至还主动,那一代华阳公不主持修建一座神宫,还会被诟病。

    这种大规模建造祭祀场所,信仰中心的活动简直和丰恒时期的大规模编书活动相媲美。

    持续时间分别是易帝至茂帝的四百年间为第一阶段,恒帝至导帝的一百年间为第二阶段。八成以上神宫都是在第一阶段就完工了。

    华阳人通过与各方贸易,与自己勤劳开拓,积累起巨额财富,同时为了丰富精神世界,建造了几乎不朽的各种石制神宫。

    但这种活力也渐渐被抽干,到恒帝时,华阳氏已经又有衰败的迹象,对外开拓兴致缺缺,贵族生活日渐颓废奢靡,平民慵懒散漫,奴隶开始躁动。

    恒帝封华阳公为希王,即短晢的唤醒了华阳人的活力,之后又因为这个原因陷入长久,无法自拔的沼泽泥潭。

    希王归国后,华阳人大为振作,根据恒帝的命令,希王有权分封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而希玉各公卿也等着希王的册封,但是这意味着要改变氏名制,希王与公卿们商量后做出改变。

    将希玉分成四块,北区以乌孙城(伊宁)为中心,由近阳氏为伊公镇守。西区以疏勒(喀什)为中心,由左阳氏为客公镇守,东区是玉石商通,以青唐(西宁)为中心,右阳氏为宁公镇守之。

    希王居中,镇守玉邑。

    将稻羊氏分,治建氏,武臣氏三家卿,分成二十四侯,大夫家变成若干伯。

    在希王的计划中,以三公为中心,建成如华阳氏初期的氏名制一般,都有种田放牧的稻羊氏,制造工具建城的治建氏,和军事征服的武臣氏为组件,相互协调的高效能制度。

    但却没想到如此一来全乱套了,先不说这种操作的难度可不仅仅是分家,而是如同要把汽车零件拆下来,又组装成飞机或什么的,其操作难度之大,即便再天才的政治家也理不清。

    这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制度就开始相抵触并乱套了,宗华的分封制是以分封土地为基础,要求名义上所有土地是天子的,但实际上是诸侯的。

    而华阳氏的氏名制的基础却是土地同有,不伦名义上还是实际都不是华阳公一个人,而是整个华阳氏的。

    只有在这基础上,稻羊氏能在华阳人控制的所有适合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的土地上进行经济活动。

    治建氏才能在整个泛围内修建城池,道路,灌溉系统。武臣氏才会保护这一泛围的土地,并取得新土地。

    而希王的分封将这一切全打乱了,并且再也恢复不了。

    希王分封后不到三年,整个希玉的行政管理系统全部混乱,上至公下至士,甚至不知道要干嘛,社会政治活动完全彻底的被搅成一团乱麻。

    希王这时才发现自己干什么事,但已经来不及了。希王修死后,各强力人物皆要肃清当前乱局,有的要将分封制彻底执行,有的要求恢复到以前。

    于是开始大规模混战,最开大权在三公手中,但很快就到武臣氏分家的各路诸侯,可以称之为武臣集团。

    武臣集团控制了自己封地的权力后,将稻羊氏,治建氏排挤到最下层,彻底将分封制在希玉泛围内巩固下去。

    此时已是华历一百零三年。

    接着武臣各诸侯因为土地,人口,水道,商路,矿区,奴隶种种理由大打出手,三公家族衰败消失,希王成为傀儡。

    至华历二百六十七年,第十五代希王被逐出玉邑,各诸侯又相互争战数百年,无数城池被毁被弃,良田退化成草地,神宫无人修整管理,商贸几近断绝,财富化为乌有,人口锐减六成。

    世间万物,有盛有衰,连国家,社会,文明也同样如此。

    曾经创造了先进文化,积累了众多财富,修建了近乎不朽的神宫,城池如繁星点点,农田遍布希玉,士兵强大威武等诸多成就的希玉古代王国,在刚进入无论名义上,还是实际都是王国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衰败了。

    到华历四百年左右时,整个希玉碎成二十四个小国家,最大者不超十万人。这时他们开始在边境接触到他们藐视甚至不屑谈论的豕人出现在希玉边境。

    起初华阳人不以为意,还与之交易马匹,甚至用青铜器来雇佣他们与其他华阳人诸侯交战。

    渐渐的华阳人察觉到豕人越来越多,而且装备了青铜武器后,他们将车套在马上冲锋,华阳人还是步兵作战,军阵对他们完全无用,一次冲锋,就是全军溃散。

    一些华阳诸侯开始警觉,另一些却还懵懂无知,认为自己找到了好帮手。

    直到第一个,然后是第二,第四个,十年内就有五个希玉西部的诸侯国被灭,其中华阳人成为奴隶。整个华阳人才开始醒悟,并联合起来,但还是被击败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豕人较少,内部也并不团结,而华阳人多,能够团结起来,虽然豕人军事力量强,但只要豕人不能在极短时间内摧毁华阳人政权,华阳人就能稳住,就能学习到马拉战车的军事技术――希玉也不缺马。

    到华历七百八十四年时,希玉只剩十三个华阳人诸侯国,豕人有八国,双方进入长久的俩族对峙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