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华
字体: 16 + -

第八十七章人算不如天算

    等到内帝八年,玉京竟不见云地三位诸侯的身影,内帝强压着心中愤怒,于建极殿中问:

    “滇,诏,保三诸侯,为何不来玉京?”

    九卿们也疑惑,司徒愤然道:

    “肯定是他们杀了天使,畏罪不敢来。”

    内帝实在困惑不解,问道:

    “那又何故擅杀朕的使者?”

    半响无声,司空道:

    “那些云地诸侯,至玉京路远,无人人节制,现在忽然来一使者,华然身为天使,必然展示威颜。

    保侯心想位不过大夫,如何能对我一诸侯颐指气使,故而施计,让家臣以不能忍君受辱,而杀天使,又自杀。”

    内帝瞠目结舌,讥笑道:

    “华然固然略有轻视,他也当遣使来报,如何能当场就杀了?”

    司马道:

    “这些诸侯,全在天府之外,自律帝以降,朝廷多重天府之事,而对云地诸侯放任,自行其事惯了,以为略施巧计就能瞒过朝廷。”

    “呵呵。”

    内帝大笑,事情已经明白了,在他看来,不管华然有没有收贿,侮辱,云地诸侯都不应当就地杀了天使。

    华然有过,自当入玉京表陈,一个大诸侯不可能路途遥远,跑到玉京来侮告一个大夫,内帝也就多半信了诸侯了。

    现在华然被杀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云地诸侯已经有脱离玉京撑控,不尊,甚至轻视天子的事了。

    内帝平复笑容,平和下令道:

    “诏:云地保侯擅杀天使,又抗旨不来玉京,目无君上,胆大妄为。

    治国有怀柔,持强二道,朕先怀柔,以为保侯自会认罪,不想其更加猖獗。

    圣人作兵,不得已而用之,今保侯轻视于朕,日后天府诸侯轻视于朕,再往后天下诸侯轻视于朕,台禾之乱尚不久矣。

    故当持强作兵,以伐不臣,以正天威,命司马率军伐云地,擒保侯于殿前问罪。”

    “臣遵旨。”

    内帝八年,帝令司马修伐云地保侯,士卒八万出畿内,经攀方。

    保侯在武扬杀了华然时,已经有了悔意,但又觉得是天子与朝廷识人不明,怎么派了这种人过来。后来得知华然竟是冢宰之子,更加觉得是朝廷污浊,天子昏庸。自己是无辜的。

    得知天子命司马来擒他要至玉京问罪,保侯先惊后吓,如真被擒去,还能有好下场?

    于是整兵待战,死守封地不出。

    结果果然不出他先前所言,即便有天子之令,沿途攀侯,诏侯接济补给,但道路难行,士卒疲惫不堪,至保山下时,已折损三成,剩下的人,到了城下,司马修先病到,士气尽失。

    保侯命人出城送食物,并劝司马回去,他本人身体有痒,不能长途跋涉,无法亲自到玉京解说,故在城头向北天子处焚香,三跪九叩谢罪。

    司马修知事不可为,强攻不下,于是带着保侯的自表奏章,与保侯的一百车贡物,宝石,珍珠,玛瑙,珊瑚等贵重物品北返。

    内帝看完奏章,里面依然是强调华然贿赂侮辱的事情,依然是武扬自作主强。

    内帝看完,勃然大怒,在他看来华然被杀本身不重要,而是这件事表现出的是对天子权威的无视,是云地脱离玉京掌控的迹象。

    只要保侯本人来到玉京,显示了他的臣服,向世人表明了天子对云地的掌控。对华然被杀一事,内帝可以轻描淡写的就翻一页。甚至都不会惩罚保侯一下。

    而保侯却还在煞有其事的辩解,去讨论具体的事情。内帝觉得保侯是在戏弄自己,更加认为要严惩,加上司马折兵而归,内帝看完奏章,怒气攻心,半天喘不上气。

    将奏章往地下一扔,竹简散开在殿中,内帝大喝:

    “气煞朕也!朕要亲征云地,杀了这个藐视天威的畜牲!”

    内帝十年,帝率十万大军南下,征民夫二十万输送粮食补给至攀方,再由攀方,诏侯于封地供应。

    十万大军,行动更慢,一月未出攀方,至永胜,大雨连月不可行,士卒或病或倒,青铜生锈,衣服半月不干发霉,卫尉及众将乃劝内帝归玉京。

    复归至攀方米邑北三十里处,遇泥石流,大军蛇行不能避,被埋或失踪者达三万,归玉京只余五万人。

    保侯听闻天子亲率大军十万南征,吓得病倒。又见半年无声讯,几月大雨,料想天子必归,又病愈。再听说天子十万大军折损一半,无归而返,复狂喜。连月招下臣歌舞狂饮,欢喜半年,从此有侍无恐。

    内帝惊怒,又闻保候在封地作态,又于内帝十三年,元气刚复,就领兵十五万亲征。

    天府众公卿大半认为保侯无视天子,理应亲征,小半认为如此劳师动众,何不下旨让滇公与诏侯讨保侯,立马引来更多人的讥笑与反对。

    皆认为天子亲征方能行天威于云地。故无人劝阻。

    内帝再次亲征是因为他认定二次劳师动众却无功而返,南方各诸侯轻视之心更甚,如果就此罢休,只怕云地就会真正脱离控制,只有在藕断丝连的时候,重新接上,方是正道。

    自己在位时期就是藕断丝连的时期,玉京与云地欲脱未脱,欲离未离。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后任天子将更难解决。

    于是更要兴军亲征。

    攀侯在司马修时八万,在攀方盘恒二月,内帝第一次亲征十万,在攀方盘恒大半年。

    一共供应十个月十八万人的粮食,攀方本就地贫人稀,在恒帝之前,多抓蛮人为矿奴,炼青铜以换粮。

    恒帝之后,云地被三家诸侯经略,渐渐无蛮人可抓,加之多年移民,攀侯畅分家。攀方人少,铜矿多废弃,多年不振。

    对两次大军的供给,已经掏干了攀方从攀侯至卿大夫的家底,平民家已无余粮,多要靠入山中打猎,摘野菜充饥,勉强能度过到秋收。

    攀方所有贵族深受大征之苦,从平民至贵族无不怨声载道,义愤填膺。攀侯对天子也很不满,再则保,诏都是支姓华氏,同族同源,封地相连,百年来联系不断。

    天子如今却要过攀,诏二地之道,用攀,诏二地之粮去攻保侯,攀侯能喜?

    于是攀侯整日愁眉苦脸,下臣就建议如实将攀方已无余粮,无法供应大军的情况告知朝廷。希望劝天子知难而退,放弃南征。

    攀侯于是派人报之内帝。

    几日后,使者归来,言内帝依然要南征,减兵至十万,昭通氏向攀方援粮,雅地运粮至石邑,石邑运至安宁河,从水路入攀方。

    攀侯依然不喜,觉得内帝太小题大作了,杀了一个使者,用得着三次大军南征吗。

    下臣道:

    “前二次大军都是因为路上消耗,天气的原因而退,朝廷皆认为如果解决了消耗,天气因素,只需几万人就能擒住保侯。

    如保侯能击败朝廷大军,想必天子就会知难而退,到时君上串联滇公,诏侯三家诸侯亲自去玉京解释求情,再返回劝保侯服软。

    到时天子面子找回了,保侯命也保住了,君上也能获得调解美名,岂不幸事?”

    攀侯闻之,喜笑颜开,又与这大臣商议一番,安排下去。

    内帝第二大征,率十万兵,从畿内出雅地入攀方,雅地粮食从安宁河输入,又有昭通氏接济,又是少雨季节,半月行军至攀邑至华平之间。

    而保侯得到攀侯下臣点醒,同意击退天子大军后,由攀侯牵线,滇公,诏侯亲自说情,自己再亲入玉京解说,以了结这场糊涂事。

    但怎么才能击退十万大军。

    那个攀侯下臣又出主意,让保侯入攀,诏二处封地间,于合适山谷中偷袭大军,只击退,不要歼杀。

    朝廷大军必不会在离保侯这么远的地方防备敌袭。

    于是诏侯放过保侯二万大军过境,攀方又不报知内帝。保侯就在内帝不知情的情况下,埋伏在攀邑至华平城的山谷之间。

    内帝如何能想到诏侯与攀侯一齐瞒着他,保侯二万大军在离保山城四百多公里,远离封地的情况下埋伏自己。

    如果真如这几人的计划,内帝败而退玉京,这时攀侯,诏侯,滇公亲往求情,保侯已知道自己错误,亲自到玉京请罪。

    而内帝见多次大征,劳师动众,伤了国力,保侯又认罪,他的权威得到彰显,此事也就作罢了,然后又迁恒帝棺椁入龙泉山安葬,他这一任天子,也就算是大有作为,后人也会大加称赞了。

    可世事难料,哪有尽如人意的事。

    十万大军在山谷间迤逦蛇行,分三段,保侯料定内帝在中段,于是攻前段。

    内帝正在骑马慢行中,摇摇晃晃,眼前突然一道黑线闪过,“啊”的一声,一支箭射中旁边一人,那人应声倒下。

    接着山谷二旁各立万人,遮天箭幕盖下来。

    “敌袭!”

    内帝心中一惊,突然脖子如遭重捶,痛不欲生,惨叫一声到下,身边护卫的几名郎中郎如遭雷劈。

    一边掩护着内帝,一边连呼撤退,保侯伏军杀下,前军三万顿时溃败后逃。

    保侯见前军已退,认为大事已定,并不追击,回保山城欣喜的等待消息。忽传攀侯使者到了,保侯见正是出主意的那名大夫,以为是告知大军已退回的消息的。

    却不想那大夫失魂落魄,两眼无神的看着保侯哑声道:

    “你弑君了。”

    “什么?”

    保侯皱眉,他声音太小,确实没听清,那大夫凑到他的耳朵边,说道:

    “你杀了陛下,当今的宗华天子。”

    大夫也确实失声,不是装出来的,但就在耳旁,保侯这次也确实听清了,但这次是不敢相信,保侯瞪眼不信道:

    “怎……怎么可能?”

    “我去攻的前军。”

    大夫又凑到他耳边道:

    “陛下就在前军,你的人射中陛下脖子,陛下不到半小时,还没退到后军就驾崩了。”

    大夫因失声而低沉沙哑的语音念出这段咒语后,保侯脑中一轰,全身如被抽走筋骨,软倒在地,想用手支撑上身,也是一软。

    望着头顶房顶房梁,口中呵呵两声,自言自语:

    “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呢……”

    渐渐没声,大夫也瘫坐在地上。

    半响,保侯低声哭泣,继而控制不住的大声嚎哭,声大震耳,保侯泪流如淌,用尽力气翻身过来,爬跪在地上,五官皱在一起,脖子上青筋迸露。

    用手大猛拍地板,继而跪地上身立起,双手将胸口衣服连肉揉成一团。

    大悲痛呼道:

    “陛下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