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志远:杨志远飙升记
字体: 16 + -

第一卷:乡恩似海_第二十六章:宾客盈门(6)

胡总说,杨总,中国的农村问题,错综复杂,不是一朝一时就可以改变的,你对农村的问题就这么充满信心?

杨志远说,对于这一点,我充满信心。如果十几二十年,当祖国需要我们为之牺牲奉献的时候,我们这些农村人如果还要怀揣着欠账单去为国捐躯,那国以何堪?情以何堪?

广东的黄总看了杨志远一眼,说,如果农村都像你们杨家坳这样发展,我看用不了十年,不出三、五年啦,中国农村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啦。

杨志远说,中国地广人多,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杨家坳的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我想只要人人有一颗赤子之心,爱国爱家爱农,人人思变、上上下下为之努力,农村问题迟早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胡总感叹,说,真希望农村多出现一些像你杨总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才好。

杨志远说,要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一个民族要想发展,一个农村要想富饶,一个人的力量何其单薄,只有靠你,靠我,靠我们大家,同心同德,方能百战不殆,开辟出一个崭新的未来来。

黄总深有感慨地说,杨总,你这话太对了。

胡总看了杨志远一眼,觉得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有着一种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民族感和大义感,这在他的同龄人中只怕不为多见,现在的年轻人开始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把国家的荣誉感和民族感看得很淡。如果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假以时日,谁还可堪以大任。胡总说,杨总,你知道我到杨家坳后最让我有所感触的是什么吗?

杨志远问,是什么?

胡总说,说实话,杨家坳的发展形势和美景都让我为之一震,但更让我心涌澎湃的还是工业园和老虎嘴上那二面高高飘扬的国旗,想当年在战场上只要红旗一展,我们都是一个个奋勇向前,哪管前面的枪林弹雨,个个义无反顾。

杨志远说,尽管我没有上过战场,但我可以感受到那种舍身忘我的氛围。因为国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之旗帜,她更是一个国家民众精神和情感的所托,置身于战场,那就是旗在我在,旗亡我亡,没有不二的选择。我每天在杨家坳举行升旗仪式,我们就是要让我们杨家坳人看着国旗随着太阳一起冉冉升起,为之自豪和兴奋。

胡总点头,说,我来到杨家坳后,我能感受到你们杨家坳人强烈的宗族感和民族感和团结心,这和别的地方还真不一样。

杨志远说,这应该与我们杨家人自小接受的忠贞报国的传统教育有关。

胡总笑,说,这么看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全是糟粕,他也有许多的精髓在其中。

杨志远笑,说中国几千的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肯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基础,我们大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髓,不说别的,就凭‘精忠报国’这一点,不管是哪朝哪代,都需要自己的人民人人胸怀爱国之心。

胡总说,这倒也是。

杨志远和胡总交谈,杨呼庆一直在一旁虚心地听着,深受教育。心想,小叔到底是受过教育的,有些话,他杨呼庆即便是心有所想,但要他用语言表达出来,他只怕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杨志远说的话,他最有感悟,以前他站在工业园前,看着国旗升起,每次都是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但他一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现在他总是明白了这其中的内涵。

这时,懒汉鸡已经新鲜出炉,杨广唯跑来叫杨志远他们就餐,杨志远一笑,说,胡总,农村这个话题太沉重,我看我们现在还是填饱了肚子再说。

杨呼庆一听吃饭,肚子就咕咕直叫。杨志远听了直笑,他有意缓和一下气氛,说,胡总,杨呼庆最会吃。小时候,我母亲给他上课:我母亲问,呼庆,你的理想是什么?杨呼庆说,吃得好,穿得好。我母亲恨铁不成钢,说,呼庆,你的理想就不能更高一些?你猜猜杨呼庆当时是怎么回答的。杨呼庆说,那就吃得更好,穿得更好。

胡总呵呵一笑,说,还是呼庆简单,一个简单的人是最容易得到满足和快乐的。人活得简单就好。

杨志远笑,说,胡总这话深刻,我得好好体会。

这天晚宴,该到的宾客都已到齐。晚宴群雄齐聚杨家坳,更是热闹非常。酒足饭饱之后,大家意犹未尽,一同步入南山新辟的酒吧之中。

(之所以写这段,是因为国家又在谈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的问题,其实对于那些虎视眈眈的王八蛋来说,讲道理有个屁用,如果跟王八蛋讲道理有用,那还要军队干什么。说的最多也没用,打一打,也就听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