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石油大亨
字体: 16 + -

第五十五章 厂区留守

    拉吉普特得令,站在话筒前挥舞着手臂大声下令,“全体注意,所有连队,整理队伍带上枪支,排队前往靶场,准备进行实弹射击演练,行动。”

    拉吉普特下完命令后,向休斯特和黄延义敬礼告别,到台下安排具体事务去了。

    待到拉吉普特走远,黄议员问休斯特,“拉吉普特总教官是印度人吗?”

    “是的,他是孟买人,之前在旁遮普第15兵团第二营服役。”

    “哦,好像第三营的教官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旁遮普第15兵团吧。”

    “是的,英国远东司令部撤走了砂劳越大部分军队,古晋还有旁遮普第15兵团第二营留守,现在砂劳越五个区属防御营的教官,大部分都来自于第15兵团第二营,国王陛下把大部分当过兵的警察都改任防御营教官了,这还不够,又向第15兵团要求了一些中低级军官,这些教官你刚才也看到了,你认为他们训练士兵的水平怎么样?”休斯特指着正在排队出营的士兵问道。

    对第三营士兵们的队列水平,黄延义尽管在心里直摇头,嘴上还是违心的说道,“不错,非常不错。”

    黄延义知道,这550名新募士兵之中,有290来自于各地的土著,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相互交流也存在障碍,能让这些土著士兵听懂繁杂的口令,就是一个进步。其他260名士兵,有大约230名华人,以及30名本土英裔白人,这些华人和白人士兵,基本都是来自于第三区的中低收入家庭,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就这么一群短训了几个月的凑拢班子,没有凝聚力,没有勇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一旦碰到久经战火的日本士兵,结局实在让人担忧。

    “一会儿去靶场,你再看看他们的实弹射击水平。”

    “当然,实弹射击必须要看。”

    距离圣安东尼军营西南方向不到3公里,靠着泗里街河边,是一片占地近1。5平方英里的英军射击靶场。

    黄延义和休斯特坐车来到靶场后,躲进了一个小型水泥掩体后面,举着望远镜透过观察孔观看第三营的实弹射击演习。

    第三营士兵标配为李恩菲尔德步枪,每个排配备一挺布伦轻机枪,一个连共有4挺布伦轻机枪,相当于每三个班才有一挺轻机枪,远低于英国正规军每个步兵班一挺布伦轻机枪和一杆司登冲锋枪的火力。

    步枪射击演习很枯燥无聊,没什么观赏性,进行了约一个小时左右。

    “黄,你看,各连的布伦轻机枪马上要开始实弹打靶了。”休斯特提醒黄延义道。

    黄议员举起望远镜,调了调焦距,可以清楚地看到全营一共16支布伦轻机枪已经排好了阵势,随着一声哨响,所有的机枪突突

    地喷出火舌,远处靶堤上泥土飞溅,就像下了一阵土雨,阵势倒是很吓人。

    黄延义不禁想到,这些机枪兵如果遇到日本人的掷弹筒后,表现会如何。

    “没有给第三营配备迫击炮吗?”黄延义问休斯特。

    “古晋军火库迫击炮数量不足,眼下只有古晋第一营和美里第四营配备了2英寸迫击炮,诗里阿曼(成邦江)第二营、林梦第五营和我们诗巫第三营都没有配备迫击炮。”

    “那以后万一遇上了日本人的掷弹筒,该如何应对?”

    “嗨,你说的是和日本步兵打阵地战的时候,说实话,我倒是不担心在阵地遇上日军的掷弹筒,能打阵地战说明我们还有机会,我担心的是日本海军的舰炮,他们的舰艇如果往拉让江上一开,在舰炮至少10公里射程内我们还有藏身之处吗?我怕的不是步兵,是日本海军。”

    黄延义在心里叹了一口气,看来休斯特心里很明白,靠这500多人的第三营,想守住广阔的第三区就是一个笑话,组建防御部队不过是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他也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第三营的炮兵今天不参加演习吗?”黄延义又问道。

    “炮兵?不,炮兵不在泗里奎,他们被我部署在拉让江另一条河口的马都地区,他们主要是防御海上之敌,我们圣安东尼军营只有两门40mm博福斯防空炮,你想看防空炮的演习吗?”

    “不用了,没有靶机,看起来没意思。”黄延义举着望眼镜转了转,“我好像看到了两个熟人,亚瑟和得克罗尔,他们俩曾经为我训练过诗巫药厂的保安队。”

    “是的,他们两个也是第三营的教官。”

    实弹射击结束后,黄延义和休斯特在军营大食堂和士兵们一起共进午餐,黄延义特地选择与建康输送来的土著士兵们坐在一起,并和建康籍士兵的领队,现任第三营四连一排排长陈运涛聊了一会儿,并小声用福建话向他传授了将来遇到日军后的应对之策。

    黄延义穿越前看过一段文莱二战时期的历史,英国军队撤走后,文莱苏丹艾哈迈德?塔古丁在日军入侵前,曾组织过一支200多人的军警防御部队,等到日本人登陆文莱时,这支200多人的防御部队顿时作鸟兽散,跑的只剩下了9人。

    有鉴于此,黄延义交待陈运涛,将来即使要逃跑,也要把他带来的建康籍士兵们领着一起跑,沿拉让江跑回建康去。

    其实,这才是黄延义此行赠送药品、视察军营的真正目的。

    视察完军营,黄延义没敢在泗里奎多待,害怕碰到林文盈大伯家的人,从穿越后一直没与林文盈大伯家的人见面,就是怕碰到之后,好多人不认识,说话聊天中难免产生更

    多的误会,这样反而不美。

    既然两年多没有去林文盈大伯家拜见,可能已经招致非议了,相见不如不见,让他们继续误会吧。

    10月10日,也就是观摩完实弹射击的第二天,黄延义乘船返回了诗巫。

    黄延义回到诗巫时,柴油机厂和拖拉机厂的搬迁已接近尾声,昔日人流如织的厂区如今变得空旷起来。

    邝文海和谢无忌也分别完成自己的任务回到了诗巫,正陪同黄延义检查各厂区内的房屋封存情况,空置的厂房和库房都关闭了大门,并上了锁。

    “如今这里只剩下保安队11名队员、电报组16人、船厂44人,加上勤杂人员,诗巫基地总共还有102人。”邝文海跟随着黄延义的脚步,边走边说道。

    黄延义点点头,“我们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保证这里的建筑物不遭破坏,顶多四年,我们还会回来,不过等到回来时,我们搬到建康的工厂不一定回来,诗巫不适合发展重工业和化工产业,这里将来可以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和小型造船业,将来我们会在沿海地区另找一个地建立新工业基地,新工业基地不会像诗巫基地这样小打小闹了,我将会投入数千万美元来建设一个沿海工业基地。”

    “大哥,你是打算回古晋建一个新基地吗?”谢无忌在一旁问道。

    “古晋的地理位置还算可以,但那里没有合适的深水港口,我希望新基地能有一座至少能停泊5万吨以上货轮的港口,另外古晋的降雨太多,一年有4000多毫米的降水,降雨太多会影响工业建设周期,你看砂劳越北部美里的降水量只有古晋的一半多,这砂拉越沿海真是百里不同天啊,得在沿海地带找一处年降水稍微少一些的地方比较合适。”

    听到要有一座5万吨以上货轮的港口,邝文海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道,“老板,据我所知,砂劳越沿海超万吨的港口都没有,也没有一个现有港口具有改造成万吨港口的潜力,您所说的5万吨级的港口,我实在想不出在哪里?民都鲁和美里都没有。”

    “在海里。”黄延义随口说道。

    “海里?海里怎么建港口?”

    黄延义伸出双臂围了一个圆,两掌之间留了一个大口,“修两道防波堤延申向海里,中间夹着的就是港口。”

    “啊,那土石方工程量可就大了,而且建设期可能会很长。”邝文海失色道。

    “工程量大是肯定的,建设期却未必长,以后都是大型机械作业,使用人力的地方只占四分之一不到,一座万吨级港口防波堤顶多1年就可以建成,5万吨级的可能时间稍长一些。”

    “那您想好了在哪儿建港口了吗?”

    “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我们怎么扯

    到几年以后的事情上了,刚才聊的是什么,是说诗巫以后怎么办,扯远了,无忌,等这里的船厂搬走以后,你安排几个保安队员继续值守在这里,以免诗巫某些心术不正的家伙来破坏我们的厂房和生活区的住房,要坚守到日本人占领诗巫之前才能撤离。”

    “好的,我会安排好的。”

    “对了,这次你回古晋,把你的家人都带到建康去了吗?”黄延义问谢无忌。

    “我父母和四哥一家去建康了,其他几个兄长守着他们的那点家业不愿意搬迁,他们的岳父家也出言反对,所以——”

    黄延义听到这里,神色稍显凝重,又问邝文海,“你们家呢?”

    “我们家的情况和无忌家差不多,我们家族在爪哇的糖厂和甘蔗种植园需要有人看守,我劝了家里人几次,都不愿意到建康来,他们也舍不下产业,只有我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去建康了。”

    黄延义担心的不是别的,就怕日本人到时候打不进建康,把这些人的家属抓起来做人质,要挟这些人。

    “看来存在侥幸思想的人还很多啊,实在不行,你们先让你们的家人在下个月到建康旅游一趟,在12月之前抵达即可。”

    “您的意思是日本人会在12月会行动?”邝文海问。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很容易猜出来,前两天,日本的近卫内阁宣布总辞职,下一个被推出来担任首相的,肯定会是一个执行既定战争国策的军国主义份子,日本人已经刹不住车了。”

    “老板,恕我直言,日本人即便南下也要先过菲律宾的美国人那一关,他们要想战胜菲律宾的美国人,怎么也得鏖战个半年左右,而且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也不弱,有太平洋舰队支援,日本人也有后顾之忧,不敢全力投入到菲律宾战场,这场战争结局如何,还未可知,说实话,我对老板的判断还是有些不太认同,现在让家人们到建康旅游一趟,是不是时间稍微早了一点。”邝文海说道。

    黄延义并没有因为邝文海的质疑而生气,邝文海的这种想法,在东南亚很普遍,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这么想。

    “没关系,你说的也对,日本人和菲律宾的美国人开战后,到达婆罗洲也需要一点时间,这中间估计会有十天左右,现在我们有飞机,即便战争爆发了,转运少数人员也来得及。”

    “老板,好消息。”

    黄延义正说着话,远处吕登科手里拿着一封电报走了过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