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当王侯
字体: 16 + -

第五十五章:进驻辽东

    第五十五章:进驻辽东

    秦瑜转过身,双手伸向谢芸汐那一对小白兔。

    谢芸汐羞红了低下头轻声嘟囔道:“相公,这是白昼,岂可白日宣(淫)……”

    半推半就之下,秦瑜推到了谢芸汐,一阵翻云覆雨之后,秦瑜身心俱疲,很快进入了梦乡。

    ————————————————————————

    与此同时,浙军和川军进驻辽东。

    这令辽东官场又欢喜又忧愁。

    喜的是有浙军和川军两支强军进驻辽东,弥补了辽东兵力空虚的局面,保障了辽东地区的安全,不用担心曼殊人的进攻。

    北伐结束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曼殊人的主力已经回到了伪金胡都赫图阿拉。

    辽东当局也根据曼殊人的兵力调动改变了部署。

    现在辽东地区防御的重心不在是北部的辽海城,而是东部的抚顺城,以及抚顺城东部的抚顺关口。

    地处浑河河畔的抚顺城是距离大金都城赫图阿拉最近的一座大城,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这么说吧,抚顺关是抚顺城的门户,而抚顺城则是沈阳城的门户,而沈阳城又是辽阳城的门户。

    只要抚顺城一丢,辽东最富庶的两座城池:沈阳和辽阳。都将直接暴露在曼殊人的铁蹄之下。

    说抚顺城现在是辽东最重要的屏障也不为过。

    辽东边军在辽海城仅仅只留下了一千多名边军和两千多名屯军驻守。

    而把主要兵力布置在了抚顺一线的军事堡垒上,试图用这些堡垒阻挡住曼殊人进攻的步伐。

    但由于北伐一战辽东边军损失惨重,现在辽东边军连辽东边墙的战线都填不满,防御及其空虚。

    抚顺防线是刘宗成亲手布置的防线,他对这道防线非常看重,也非常有信心。

    现在五万川军和一万五千名浙军入辽,正好可以用来填补抚顺防线兵力的空缺。

    当然,这只是刘宗成一厢情愿。

    无论是邓文河的川军还是胡瑾的浙军都不愿意驻守抚顺,而是选择了战时屯兵辽阳和沈阳。

    眼下辽东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到底谁才是辽东最高军事指挥官的问题。

    随着浙军和川军的到来,现在小小的辽东有三个总督一个巡抚。

    除了辽东巡抚赵明诚外,刘宗成、邓文格、胡瑾的官职都是总督,刘宗成和邓文格是正二品的总督,而胡瑾则是兼了个兵部尚书的职衔。

    有了兵部尚书衔的加成,胡瑾在品级上要比刘宗成和邓文格要高上一级,为从一品。

    如果按照品级理应由胡瑾来统制辽东的兵马,只是他们三人都是浙党大佬,谁也不服谁。

    浙党内部也不能拧成一股绳。

    胡瑾是浙党嫡系,顾东林又是胡瑾的恩师,浙江又是浙党的大部分官员的故乡。

    因此,内阁在军事拨款的问题上,常常倾向于胡瑾的浙军。

    浙军的军饷和装备,以训练水平都要甩辽东边军和川军一大截。

    因为这个原因,胡瑾和刘宗成,邓文格素有嫌隙。

    倒是赵明诚这个巡抚乐得自在,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老子是巡抚,你们三个总督争来争去,和我一个巡抚有什么关系?

    两支强军入驻辽阳城,吸引了当地百姓的驻足围观。

    他们看到的是两支截然不同的军队。

    川军衣衫褴褛,打着一双草鞋,肩扛一条白杆枪,装备单一,除了少部分精锐和军官,大多数川军士卒身上披的是藤甲甚至是没有披甲。

    而浙军则是衣甲鲜明,全幅披挂,兵种也非常齐全。有火枪兵(鸟铳兵)、长矛兵、藤牌手、刀斧手乃至骑兵、车兵、火箭兵、炮兵应有尽有!

    川军入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这支叫花子一样的军队和辽东当地的边军并无二致,甚至更寒酸。辽阳城的百姓们对川军没有多大兴趣。

    浙军入城可就不一样了,辽阳城的百姓夹道欢迎,高声欢呼!

    一时间辽阳城的街道锣鼓喧天,喇叭唢呐齐鸣,比大户人家婚嫁还要热闹不少。

    城内的少女少妇争相前来一睹浙军的威仪!更有情窦初开的少女频频向年轻英俊的浙军将士暗送秋波。

    “浙军真天兵也!”

    “有如此虎狼之师镇守辽阳,又有红夷大炮,我们还会怕鞑子?!”

    “打了这么久的败仗,是时候给鞑子一点颜色瞧瞧了!”

    “姐姐啊,要我说还得是南方的男人长得俊俏,哪似辽东苦寒之地生长的男人,一个个皮粗肉糙,歪瓜裂枣似的!”

    “那可不一定,姐姐我就听说,定远侯的孙子秦瑜不仅文武双全,更兼相貌英俊,身形魁梧,只可惜前些日子就已经婚娶。”

    ……

    道路两旁的百姓们议论纷纷,口中无不是对浙军的溢美之词。

    “妈卖批。”看到辽阳城百姓对川军和浙军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邓文河忍不住说了句川地土话,“阁老也太偏心了,三万浙军一年拿一百万军饷,咱们六万川军一年才拿三十五万军饷,养一个浙军的钱能养三个川军!”

    邓文河不是川人,邓文河由于肩负平定川地土蛮的重任,已经在川地当了二十年的总督。因此邓文河虽不是川人,但在川地待久了,有时候说话说着说着就不自觉地蹦出几句川地土话。

    百姓们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川军将士们的心理发生了的巨大落差。

    他们不远万里从大周的西南地区奔赴大周东北的辽东地区,经过了几个月的风餐露宿。想着到了辽东百姓们应该像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说的那样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可是这一路上,百姓们无不是对他们避之不及。

    关内如此,到了关外亦是如此。

    穿着草鞋和破旧鸳鸯战袍的川军子弟兵一脸艳羡地看着装备精良的浙军,心想我们什么时候也能穿上这么好的装备啊。

    在辽阳城,川军将士们终于看到了只有书里才有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画面。但是那是对浙军而言,和他们川军没有半毛钱关系。

    辽阳城的百姓对浙军的到来表现的非常的热情,他们拿出家里好吃的食物以及珍藏多年的好酒招待远道而来的浙军将士们。

    一些酒楼甚至直接张贴出了今日只招待浙军将士、以及今日浙军将士来此吃饭免饭钱!

    少女少妇们甚至频频对年轻英俊的浙军将士暗送秋波。

    似乎辽阳城没有他们川军什么事。

    这让川军将士们的心理愈发不平衡,都是远道而来,为国出力,为什么待遇差别这么大?

    胡瑾看到这幅景象也是忧虑重重,这么下去恐怕寒了川军将士们的心。

    “督宪,辽阳城的百姓好生热情!”

    浙军将领朱文正笑道,他非常享受老百姓对浙军的这种热情。

    而胡瑾却是一脸心事重重的样子,高兴不起来。

    “督宪,可是担心往后川军和浙军不和?”浙军赞画卢纶看出了胡瑾的忧虑。

    “此乃其一,我浙军虽然精锐,但却仅仅只有两万人,若是想要再辽东有所作为,浙军和川军必须齐心协力。”胡瑾说道,“现在我担心的还不是这个,我最担心的是统属问题,眼下辽东有三个总督,皇上和内阁又没个准话,到底是谁听谁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