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偏了平行世界
字体: 16 + -

第三章 石家庄赵子龙

    告别了张角张梁,走出正厅,绕过照壁,柳云集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

    他现在的身份“张宝”算是黄巾军这个造反集团的二头领了,权势极大。因此他的房间也是装饰奢华,一干物品应有尽有。

    坐在桌前,柳云集对着壁上的铜镜端详了起来,过了半晌,他才摸了摸自己下巴上的胡子,自言自语道:“嗯,这皮囊倒也不算丑陋,一眼望去便知是个忠厚之人,这种相貌,最适合用来骗人了,嘿嘿……”

    片刻,柳云集收起了嘴角的笑容,暗暗思考起了自己目前的处境和接下来的计划。

    刚刚他在张角面前提起让自己代领“常山王国渠帅”一职,自然是有他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他想要远离张角和张梁这两兄弟,以免被这二人看穿了身份。

    第二个原因正是如他所说,练兵!

    黄巾起义的战斗力主体是天下苦汉已久的广大农民群众,这些农民,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半辈子除了耕地就是耕地。

    指望着这些天性散漫、毫无战斗力的农民拿着锄头去和汉王朝经过严酷训练、军纪严明的正规军作战,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这些没经受过任何操练和军事演习的农民们战斗力弱到了什么程度?

    可以这么说吧,官府的正规军常常是几万人追着十几万的黄巾军打。

    更有夸张者,刘关张三兄弟仅仅四千人便大破八万涿郡黄巾军,可想而知这些农民伯伯们的战斗力。

    所以,要想靠这些人覆灭汉王朝,那是不现实的。

    只有先将这些散兵游勇们操练成初具战斗力的军队,才能一步步的图谋天下。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颠覆一个王朝更是如此。

    而柳云集之所以这么执着的请命,要去“常山王国”担任渠帅,是因为,他想起了一个人。

    哦,忘了提一句,光和六年,也就是现在,常山王国还不叫常山郡,这个地方改为郡制是在建安十一年。

    柳云集想起了谁呢?

    自然就是那位一身是胆、白马银枪的常山赵子龙了!

    后世也有人称他为“石家庄赵子龙”!当然这只是一句戏言耳。

    赵子龙跟随刘备三十多年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

    史书上用“善统兵、识虑远”六个字来形容他丝毫不过分,对于这样的人才,柳云集自然是不想错过。

    别说赵云武艺高强三国时期无出其右,就单单是这领兵能力,他也得想办法将赵云给拐过来,让他日夜操练这群农民伯伯,为将来的起义大事做准备。

    算一算时间,如今是光和六年,而赵云是在初平二年出山率领常山义丛投奔公孙瓒的。

    这其间,整整相差了八年。

    也就是说,赵云现在还只是常山王国真定县的一名籍籍无名的毛头小子。

    这……

    一想到此,柳云集的嘴角忍不住勾起了一丝笑意,看来,这赵云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

    收了赵云之后,下一步该找谁呢?

    典韦或是许诸?

    ……

    ……

    夜深了,前厅中门处仍是灯火通明。

    这座偌大的张府,每隔五步便会设一个岗哨,每个岗哨处都站有两位腰间佩戴着长刀的太平道的教徒,岗位森严。

    “唉,疫情是越来越严重了,我们隔壁村子总计四十六口人,全都死绝了……”府门外的廊柱旁,一位穿着灰色短衫、腰间佩有一柄长剑的壮年男子哀叹了一声。

    旁边站立着的那位五短身材的黑衣壮汉摇了摇头,接过话来:“谁说不是呢?我同乡家的小子也染上了怪病,得亏他运气好呢,遇上了咱们道主,道主赐下符药救了那小子一命,要不然,他早就没了。”

    “你说,顶上的那些官老爷们如今都在做什么?这瘟疫已经严重到动辄死绝数百人的程度了,官老爷们居然还坐得住?”

    “呵呵,要不怎么说,人命如草芥呢?”

    两人正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着,忽然,官道上,一骑驿马飞奔而来,马蹄声如鼓。

    先前开口的那位灰衫壮年男子登时警觉了起来,他“涔”的一声拔出了腰间的长剑,喝道:“止步,来者何人?”

    话音刚落,马背上那人勒住绳索,一个翻身跳了下来,抱拳说道:“子期兄,是我。”

    待这人走近些来,灰衫壮年男子这才看清他的长相。

    灰衫壮年男子松了口气,还剑入鞘,抱拳回了一礼,问道:“良安兄,何以深夜至此?”

    被称为“良安兄”的那人喘了口气,说道:“常山王国的小渠帅吴能已率领百余教众行至城外,距此不过十里之地,特来告知道主。”

    这时旁边那位一直没有说话的黑衣壮汉突然插了一嘴,问道:“我听闻吴能是回来向道主请罪的,只他身边二三子足矣,怎地携带了如此多教众?他想做甚?”

    良安兄苦笑了一声,说道:“不知他所图为何。正因为事情不比寻常,所以我才特意快马加鞭早到一步,提前告知道主这件事。”

    “好,那你快进去面见道主吧。”

    ……

    ……

    张府内院,东室。

    室内东隅,张角手中正捧着一卷《太平清领书》,坐在蜡台之下,津津有味的读着。

    “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嗯……岂若民不聊生,黑暗当道,国将不国也。”

    读到这里,张角嗤笑了一声,喃喃道:“万物兴衰,朝代演变,乃是天地规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做皇帝都不努力,那就换人来做。”

    就在此时,房门被缓缓推开了,一位佝偻着腰的黑衣老者走了进来,说道:“老爷。”

    黑衣老者是张角的家仆,服侍张家三兄弟多年。

    张角放下了手中的书卷,轻拂衣袖站起身来,笑道:“安叔,这么晚了有何事?”

    “老爷,我们安插在平乡的探子周雄现在院外求见,他称有要事禀告。”

    “要事?”张角挑眉看向了门外,片刻,他淡淡地说道:“让他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