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340,航空先驱

    光绪十五年初夏,李旭一行在科学院长史国良的陪同下前往航空研究所视察并观看该所的最新成果展示。航空研究所成立至今已经有九个年头了,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三个方面,一个是飞机;一个是热气球;还有一个是火箭。成立伊始,这三个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白手起家---一批有志于蓝天翱翔的学者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学生、军人在冲向蓝天的大旗汇聚,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起步之初的艰难、茫然让李旭原本不打算启用“金手指”让他们自行摸索的想法也不得不改变,主要是考虑到时间不等人---航空研究所成立一年多了竟然还没整明白研究的方向,这令李旭意识到了如果不告诉他们一些基础性的常识,指明研究的方向,恐怕又要等到洋人出了成品,国人才明白怎么回事---没办法,西方几百年积淀的科技底蕴不是晚清这几十年发展可以赶超的!

    于是李旭亲自给航空研究所和金陵大学航空系、南方科技大学(原南方技院)航空工业系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和学生上课,将记忆中后世关于飞机、热气球、火箭等方面的常识性基本知识倾囊相授,并且勾画了飞机、火箭的草图,将空气动力学、结构材料、推力、升力和飞行角度等等他能想得起来的所有东西一股脑的丢给了集聚在金陵大学学术报告厅里的数百名天朝第一代航空精英们---历时四个多钟头的讲课震惊了精英们,也成为天朝航空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义勇公石破天惊的演讲不仅再次让人们领略到了他的“英明神武和神秘莫测”,也更让人们相信他是星宿下凡,即便若干年以后研究义勇军发展史的专家学者们也感到了义勇公不可思议的“先见之明”---如果说义勇公偶有惊人之举纯属巧合还能解释得过去,但怎么来解释义勇公竟然如此系统而详实的将这个时代连西方都没影的航空基础性知识说得头头是道呢?一个什么都懂的人除了是神仙也没法解释!

    李旭也是豁出去了,他知道只要自己说出了这个时代不具备的知识,肯定在历史上没法交代!但他为了占领未来科技的制高点也顾不得别人的猜疑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猜去吧!

    李旭的“金手指”果然不同凡响,豁然开朗的天朝航空精英们立刻理清了研究思路,明确了研发方向。加上从西方疯狂搜罗来的各种已知的飞行知识和经验教训,特别是英国人乔治凯利的论文《论空中航行》等飞行原理的引进极大的促进了义勇军航空事业的发展。几乎一夜之间,大清国的航空精英们就从原先对航空的一无所知一跃成为这个时代领先的“航空先行者”,并且在随后几年的航空研究领域突飞猛进。

    当1

    889年德国人李林塔尔刚刚发表著名的《鸟类飞行——航空的基础》一书时,义勇军已经抢在德国人之前研发出了世界上真正的固定翼滑翔机---比历史上李林塔尔推出世界上第一架固定翼滑翔机整整提早了两年!

    现在李旭就在江宁城外的义勇军校场上观看这架滑翔机表演,石保国亲自驾驶着一架滑翔机从临时搭建的近百米高的高塔上冲向蓝天,在空中滑行了五百多米后稳稳地停在地面---从此人类可以驾驭比空气重的物体象鸟儿一样在天空飞行!

    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李旭走到滑翔机前,仔细察看这架和后世差不多的大型滑翔机---双层机翼,翼展达一十四米,轻质钢管龙骨框架,帆布蒙皮,前两点式固定滑轮等。这远比历史上第一架固定翼滑翔机强多了,李林塔尔发明的那架滑翔机用竹和藤作骨架,全机重量约二公斤,很象展开双翼的蝙蝠。更要命的是那架滑翔机是人吊在滑翔机下飞行,而义勇军这架却是货真价实的坐在滑翔机里操纵---天差地别的驾驭方式也意味着技术水平的高低!

    李旭详细询问了滑翔机的相关数据和试验情况后,表示满意---只要加上发动机,这架滑翔机就立马变成了真正的飞机,一步之遥啊!

    史国良遗憾地表示现在的汽油发动机功率还太小,达不到飞行要求!李旭点点头,表示理解---没办法,自己只能指点理论性的东西,能否实现还得看实际条件。自己不是魔法师,没法变出一台大功率发动机!

    在热气球的研究方面,义勇军的航空精英们做得更加出色。这个年代,热气球早已问世,是人类真正在空中活动的第一种工具!而且也是率先投入战争使用的航空器,在普法战争期间,法国人就利用热气球从被包围的巴黎向外界传递消息和观察敌军动向。不过这个年代的热气球在军事方面的用途主要是观察敌情,传递消息等辅助性工作,因为技术原因和热气球的特点,人们还无法掌握热气球的飞行只能“随风而去”或者干脆用系留方式固定以便人们在吊篮里工作。

    义勇军对热气球的运用也和西方军队差不多,侦察敌情、引导炮兵,旗语通讯等---在远东将热气球投入军事用途也是义勇军首开先河,而且也就这几年的事情。不过现在航空研究所和军工部门合作在热气球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软式飞艇---在巨大的皮革制成的气囊下的吊篮安装了小型汽油发动机带动螺旋浆推进飞艇前进,同时在飞艇尾部加装可调节控制的尾舵,这样就可以实现飞艇按照人们的要求确定飞行方向!

    石保国甚至突发奇想地将手榴弹带上了吊篮然后从空中往地面投掷---原始的空中轰炸诞生了!受此启

    发,李禄下令兵工厂研发了一种便于携带、投掷和威力比手榴弹更大的炸弹专用于飞艇使用---飞艇的飞行距离可比大炮远多了,如果用大批飞艇携带炸弹突袭敌人后方的兵力、物资集结地甚至敌人的城市,那效果不就是义勇公多次指出的所谓战略轰炸吗?

    不过现在李旭看到的飞艇轰炸还只是一种简化版的表演,一艘看上去很吓人的庞然大物一样的飞艇慢悠悠地在靶场上空往地面扔手榴弹和炸弹,甚至还有一挺马克沁机枪对地面扫射---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声势端的惊人!

    李旭和义勇军的高官们兴趣盎然地观看着飞艇的凌空轰炸,评价着这种新的作战方式带来的效果和意义!石保国坦言由于飞艇还是受到了风力的绝对影响,并不容易控制其飞行方向。而且飞艇的特性只能做到水平轰炸,精准度有限。同时目前技术情况下,飞艇的载荷也有限,实战效果与其说惊人还不如说“吓人”更合适---战术使用受到环境影响较大,更不要说战略作用了!

    李旭同意石保国的看法,虽然飞艇比热气球先进了一步但军事用途还是有限。虽然可以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进行原始的空中轰炸,但其效果实在不敢令人指望太大!但是这毕竟是可以使用的一种打击手段,而且其对敌人的心理打击作用巨大---这年头还没有高射炮,一般火力对来自天空的威胁也无能为力---只能挨打无法还手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万分沮丧的事情!热气球、飞艇之类的飞行器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地面的攻击,而是自身的生产质量和狂风暴雨。

    李旭对飞艇和空中轰炸的概念还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大胆实验、大胆创新值得肯定---现在没用不等于将来没用!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摸索发展乃至成熟完善的过程,大胆创新的精神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李旭还提醒航空研究所的精英们,软式飞艇不好控制,可以试验硬式飞艇---他记得历史上德国人搞得齐柏林飞艇就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硬式飞艇,甚至可以飞越大西洋!而且在一战时也多次用于空中轰炸英国本土,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也许在飞机还没有成熟前,可以先搞一点飞艇玩玩嘛!

    航空研究所进展最慢、困难最多、失败最多甚至死人最多的就是火箭方面的研究---但这恰恰是李旭最关心的研究工作!这次的观摩没有任何火箭方面的现场展示,除了几个模型。但是,李旭并没有失望---他当然知道火箭是未来的镇国利器,是绝对的战略性武器但他从来就没有指望过在晚清就发明了东风系列火箭---那也太不靠谱了吧!

    而且李旭也知道火箭研究工作出现了几次重大事故,其中一次当场炸死

    了二十多人差点将义勇军的火箭专家们一网打尽---损失之惨重令人痛心,以致义勇军内部有人提出暂停火箭研发工作,停止投入大批经费!

    但是李旭没有丝毫动摇对火箭研究的支持,他亲自参加了为火箭研究牺牲的科学家们的追悼会。在高度评价了逝者功绩的同时,他激昂地大声问在场的人们---我们被死亡吓到了吗?我们被困难吓到了吗?我们还有没有勇气继续前进去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我们的征程不是灿烂银河的星辰大海吗?失败乃成功之母,难道我们能让同袍的鲜血白流吗?

    追悼会现场的火箭专家和航空精英们无不热泪盈眶,斗志倍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