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279,不欢而散

    义勇侯到了京师的消息不胫而走,崇文门税吏断臂一事也很快轰动了京城,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云集京城的保守派清流们义愤填膺,个个叫嚣着要严惩义勇侯以平民愤。前门大栅栏的茶馆里,座无虚席的大厅里尽是走狗遛鸟的八旗子弟。一个满面红光的汉子吐沫横飞地嚷嚷着---义勇侯光天化日之下崇文门行凶,欺负咱京城爷们,不行!咱爷们不是好欺负的---得让义勇侯出点血!

    边上一人道:“科五爷,你能奈人家义勇侯啥事?就凭咱爷们三脚猫的本事,近得了义勇侯的身边么?没看人家那护卫的功夫,嘿,了得!那天咱可在场,那小矮子好快的身手,众人眼前一花,那囔着缴税的多二爷的胳膊就没了,可怜了!”

    又一人阴阳怪气道:“多二爷可是正宗的上三旗的哈喇珠子,就这么被一个撤了差的狗屁侯爷砍了?如今这什么世道!唉,堂堂满洲爷们被一个汉狗欺负,这要搁在早些年还反了他了---不杀此獠,何以谢天下!”

    有人喝了茶,漫声道:“听说那砍了多二爷的小矮子乃是义勇侯的卫士长,却是一介倭人…义勇侯是我大清的官却用着倭人,什么意思?嗯?岂非里通外国耶!”

    有人应道:“对对对,还是那三爷有见识!您瞧那义勇侯身边的人那打扮,不夷不洋的,连辫子都没有,分明有不臣之心!咱们得跟朝廷参他一本,不服王化,有伤国体!”

    大栅栏茶馆里的茶客们闲得热闹,一片声地声讨义勇侯。清流们也没闲着,这义勇侯可是送上门来的槽头肉啊,不剁白不剁!没几天,新出炉的保守派清流的喉舌报纸《清报》就刊文攻击李旭,主笔正是大名鼎鼎的张佩伦。他在文中洋洋洒洒数千字,声讨义勇侯误国乱政,败坏民风,公然在天子脚下纵恶伤人。尤其是结尾一句引用了骆宾王的名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更是令人血脉喷张,连李旭看了文章都拍案叫好,大呼好一个才子!忙问左右张佩伦的情况---后来李旭想起来了这张佩伦不就是民国才女张爱玲的祖父嘛,难怪文笔了得啊---真是有其孙女必有其爷啊!

    京城内外物议纷纷,皆曰杀李旭以谢天下。御史言官们也唯恐天下不乱,纷纷上书要求朝廷严惩义勇侯以振朝纲。军机处的大臣们却是愁眉苦脸,奕?看着小章京们送来的弹劾折子堆积如山,心里暗骂这帮子言官就会借着所谓民意架秧子起哄添乱---那李旭是好惹的吗?这崇文门砍人事件就是李旭做给朝廷看的---想欺负他李旭,试试看!

    再说太后的万寿节眼看着就到了,江南的赋税却出了问题,祝寿的款项都没了着落!此时再处罚义勇侯惹出大祸…奕?头痛不已,看看

    同僚们的眼色,大家都是心照不宣。他叹了口气,对义勇侯嘛还是得安抚为上啊!

    慈禧也明白眼下李旭的心气不好,还是少惹为妙---一切以自己的万寿节为重,她可不想在自己最为看重的寿诞之际喊打喊杀的扫兴!

    她召来奕?等人商议,大家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一致认为对义勇侯还是要安抚为主,毕竟是朝廷大员嘛,这么多年来为大清国经营江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还是要正确评价嘛---于是一致同意封赏李旭为武英殿大学士作为其劳苦功高的奖励,同时也派其以私人名义出洋考察,看看海外的形势---朝廷的意思也很清楚,加官是抚,出洋是走,别在国内碍手碍脚,大家都面上好看。

    光绪九年春,满清朝廷明发上谕加封李旭为武英殿大学士,总理衙门行走。上谕也写得明白---派李旭出洋考察,克日离京,钦此。

    上谕一出,民间哗然。京师自然是不满之声鼎沸,认为朝廷不罚而赏,摆明了是息事宁人。江南各地也是对朝廷的决定颇为不满,认为朝廷受人蛊惑赶义勇侯出国,虚职夺权…一时间,南北民间嘴仗打成一片,各大报纸纷纷发文互相攻讦,骂声四起。

    李旭却没有什么异常,上朝谢恩后拒绝了各大报纸的采访,施施然前往天津准备出国考察,完全是一付听命朝廷安排连家都不回公而忘私的样子---连奕?都有点纳闷,这李续之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好说话了?不吵不闹一声不吭就遵命而为?不过想想,李旭能闹什么呢?表面上大家还得一团和气啊!

    三月,春光明媚的季节,河畔杨柳青青,微风和煦。李旭一行抵达天津,正在天津卫总督行辕署理直隶总督的张树生带着幕僚们给李旭接风洗尘---现在的李旭是大学士,品级地位远在一般封疆大吏之上,资历名望也不是张树生这个淮系大佬可以相提并论的---自从朝廷加封李旭为武英殿大学士的头衔后,官场上为了区分李鸿章和李续之这两位声名显赫的同门,很快就分别称为老李中堂、小李中堂了!

    李旭一行入住天津英租界里的利顺德大饭店,接风宴便也在此酒店开席。张树生等人在宴会厅里设宴,李旭带着罗文才和伊赤心出席晚宴。宾主寒暄落座,张树生居首主位,李旭居主宾,余者陪坐。伊赤心往李旭身后一站,并不入席,目不斜视。张树生漫不经心扫了一眼这位近来屡见报刊的卫士长,暗忖这倭人很明规矩嘛,义勇侯倒是调教有方!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在座都是官场中人,话题渐入时政。张树生微微咳嗽一声,微笑对李旭道:“中堂大人,此次朝廷加封,今后如何打算?”

    李旭微微一笑,说道:“朝廷命本侯出洋考察,也

    是因为总理衙门的事务。本侯想先到日本考察一阵,该国自明治维新以来,十数年间成效不凡,值得琢磨!”他略微一停,扫了诸人一眼,接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大清立国二百载,积弊日重,当借鉴他国经验除旧布新,方能再造中兴也!”

    原李鸿章的首席幕僚、现任天津海关道台周馥拱手笑道:“侯爷不忘中兴国家,令人佩服!只是东瀛蕞尔小国,其经验怕是难为大清所用矣…请侯爷三思!”

    李旭点点头,笑道:“国情不同,经验不同,岂可生搬硬套?自然要扬弃用之。”

    薛福成也道:“侯爷,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为我辈之意,只是日本有何经验哉?其师夷之时尚不及大清为早,怕是难有经验一二。小人以为还是欧美技艺较好,侯爷不妨留意欧美也!”

    张树生也点头道:“侯爷,下官之意也是多看看欧美诸国,学其技可也!”

    李旭哦了一声,淡然道:“诸君之意不过是看重洋夷之技,而本侯之意以为日本之所以区区年间既有变法之效,并非学习西洋技艺之故耳。日人是全面学习西洋的一切,包括典章制度乃至文化艺术…这才是日人短时间发展如此之速的根本,也是我大清要思索的地方!”

    “侯爷之意是要我大清放弃道统而用西夷之法?”一人忽然大声说道,目光炯炯看着李旭。李旭看了对方一眼,正是张佩伦---刚才张树生介绍陪客时,指着张佩伦对李旭说这位张御史久慕侯爷大名,特来天津拜见!并和颜悦色地说张佩伦对侯爷多有得罪,还望中堂大人大量。李旭倒是不介意张佩伦在报上骂自己---没人骂的名人不是真正的名人嘛,何况清流御史们就是靠骂人吃饭的!

    李旭正想回答张佩伦,薛福成已经插话道:“侯爷,夷技可学而华夏道统不可废,此乃千古不变之根本啊!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如果我大清也如日人一般全面启用西夷典制,岂不彻底放弃了国本?国将不国而民何以堪!”他看了一眼李旭,不无叹息道:“文正公昔日耿耿于怀的就是人心不古而致洪杨之乱,方今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正是人心惶惶之时,岂能再弃华夏道统呢?”

    李旭默默地看了众人一眼,心中苦笑。他知道这些人都是有志于救国救民却局限于眼界而导致目光短浅不能跳出旧时代的格局!他们没办法用一种新的思维来取代旧有的思想,更不知道还有更好的体制来取代这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他现在也没办法来说服众人,也不想说服众人---在没有事实摆在他们的面前时,任何解释都不过是口干舌燥的浪费语言!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穿越者的悲哀---他没办法告诉他们历史的走向和未来的发展,只有时间能说

    明一切!

    李旭微微一叹,对众人说道:“诸君所言自有道理,但本侯不敢苟同!”他一指窗外,平和地说道:“外面成群的饥民如何安置?法人在越南步步紧逼如何化解?大清国内忧外患如何处置?诸君可有良策?”他慢慢起身,冷冷地说道:“夸夸其谈于国何益?道不同,不相为谋…告辞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