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117,师生夜话

    李旭在天京(现在可以恢复原名江宁了)处理完李秀成的事情,便率领警卫团两个营启程顺江西去前往安庆拜会两江总督曾国藩。日前他接到恭亲王奕?密信,在信中奕?隐晦地要李旭探听曾国藩平定太平军后的想法!李旭也很想知道曾国藩的打算,野史上曾经有不少人如王闿运、彭玉麟甚至曾国荃等人劝过曾国藩举旗造反,但曾国藩不为所动。呵呵,老曾果然对满清忠心不二还是另有所图呢?这是一个历史的谜题。

    船过燕子矶,远远地可以望见江宁城内依然浓烟滚滚,江面上也不时飘过男男女女的浮尸,显然曾国荃的湘军正在城内大肆抢掠屠杀。李旭屹立船头,压抑着满腔郁愤,长叹一声。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江山如画却残阳如血,狼烟纷纷而国破家亡,何时才能结束这乱局啊!穿越前的李旭活在太平盛世,虽然社会也有种种矛盾但起码不会颠沛流离朝不保夕…他感叹着新旧对比也愈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数日后船到安庆,李旭连夜拜会曾国藩。在两江总督行营的书房里,师生相对而坐,寒暄后李旭便直截了当地问道---东南半壁无主,恩师岂无意乎?

    曾国藩三角眼中精光一闪,目视李旭,胸前花白的胡须微微颤动。李旭坦然面对老师的盯视,从袖中掏出一信递给曾国藩,沉声道:“恩师请看,此乃恭王密函。”

    曾国藩默默看罢,半响无语,然后低沉地问道:“续之以为如何?”

    “学生惟恩师马首是瞻!方今长毛平定指日可待,湘军遍及江南,丁勇十余万!且朝廷恩义失于民间,若恩师振臂一呼,江南可定!假以时日,未必不能饮马黄河,旗竖燕山…请恩师斟酌!”

    “这几日陆续有人或明劝或暗示,言满人二百多年国祚也该到头了!老夫听得心惊肉跳啊…未想续之也有此意,朝廷也是疑忧不安!唉…”曾国藩重重叹息一声,明亮的烛光将他的身影映射在背后的墙壁上,影影绰绰。

    “恩师,学生以为值此时机,人有此心并不意外!时移世易,万古皆然。满人入主中原,汉人饱受欺凌!长毛造反亦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意,难道吾辈圣贤之徒向以救民于水火为己任反不如长毛吗?”李旭声音有点激动。

    “续之!非不愿也,实不能也!”曾国藩嗖地起身,盯着李旭,一字一句地说道:“汝以为为师愿意坐视百姓苦难吗?非也!为师只是不忍国难方平,大乱又起耳!”

    “这…请恩师指点,如何不能?”

    “湘军虽众却分属各系,楚军、淮军愿意跟随老夫吗?未必!左季高为人慷慨,或有一臂之助;李鸿章呢?其人热衷权势,恐非同道!”

    “恩师所虑虽有道理,学生以为只要我等举旗,淮军纵不参与

    亦会中立!少荃师兄为人精明,局势不明断不敢轻易取舍---两不相帮于我有利!”

    “可是朝廷实力呢?黄淮以北皆属朝廷,僧格林沁马队就在苏鲁一带,名为剿捻实为监视湘军!富明阿部坐镇扬州亦属精锐,官文镇督武昌,首尾兼顾。湘军稍有异动,便陷外有大军内绝粮草之局!”

    “恩师多虑了!官文、富明阿等人不过将兵八旗绿营残兵败将有何惧哉?僧格林沁虽有满蒙马队,素称剽悍,又岂是我义勇军枪炮对手!若恩师有心,义勇军三万官兵愿为前驱直捣黄龙,收复燕云!”李旭傲然一笑,僧格林沁这帮满蒙八旗他还真没放在眼里!和义勇军强悍的近代化战力相比,八旗马队不过就是一盘菜!

    “然而洋夷呢?列强环视,虎视眈眈,区区三万义勇军如何应敌洋夷?一旦我军兵发京师,你敢保证朝廷不会求助洋夷吗?果真如此,难道不是石敬瑭之事再现吗?”曾国藩冷冷地看着李旭。

    李旭悚然一惊,是啊,如果洋人插手,如何对付?义勇军虽然可以在国内横着走,可是外军不一样了---李旭还没狂妄到打遍天下无敌手!而且曾国藩还真猜对了,慈禧那婆娘丧心病狂还真敢“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续之,一旦朝廷果真借助洋夷,休说驱除鞑虏,只怕虎狼入室,民族危矣!届时中原陆沉国将不国,大好河山彻底沉沦!难道你愿意如此吗?”曾国藩见李旭默然无语,喟叹一声,继续说道:“长毛初平,人心思定!况且湘军已不复当年之勇而暮气沉沉。经此国难,民族元气大伤,百废待兴,民不聊生…以如此情形如何应对洋夷入寇?百姓又怎堪再遭战乱!续之,难道你我真要将这烂摊子破罐子破摔吗?不!这绝非王者之道,更非圣贤之道!”

    李旭低头默想了一会儿,然后缓缓问道:“恩师所言不错!只是…我们就撒手不管了吗?我们总得做点什么吧?朝廷腐朽无能,护国安民只在我们…恩师何以教我?”

    “唉…为师以为当平息匪乱,恢复元气,休养生息,励精图治,以待时机!东南凋敝如同白纸,当重新规划兴盛工业,充实国力,徐图大计!续之,为师已老不堪驱使,你尚年轻当有所为!切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如此潜心发展,假以时日定可见效。待到羽翼丰满,方可图谋大事!”曾国藩语重心长,老谋深算的目光里有一种期待和热切!李旭恍然大悟,难怪历史上洋务运动多以江南为主。

    李旭点点头,不无忧虑地说道:“恩师,现今朝廷已对我等疑虑,如何应对?”

    “无妨!朝廷只是未雨绸缪,祖制向来不许汉人掌兵。只是时局变化,逼不得已造成汉官统兵局面。既然木已成舟,只好分而

    化之,取互相制衡的俗套!呵呵,老夫已和季高等人默契,可为政敌而攻讦以化解朝廷疑虑!只是江南必须牢牢掌握在汉官手里,静待世变!现在既然朝廷命你暗中监视老夫,正好将计就计---只要我等配合默契,朝廷又能耐我何?毕竟朝廷还需要我们的支持!”

    “唉,只是这般待以时变不知要等到何时啊!”李旭有点心焦气燥。

    “续之,我等所图大事是救国而不是误国,更不是害国!岂能心浮气躁而不能潜心经营呢?古往今来,多少大事都坏在盲目行动!欲成大事,必得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方能功成!势不在而强行为之岂非倒行逆施耶!”曾国藩目光锐利,苦口婆心说道:“你在江西所作所为,老夫深以为然!只要持之以恒,必有硕果!望你戒骄戒躁,卧薪尝胆,再振山河!”

    李旭点点头,不得不承认曾国藩说的有理,心里叹服姜还是老的辣啊!他明白曾国藩的意思就是用循序渐进的改良办法来救国图强而反对李旭那种彻底砸烂另起炉灶的激进行为!此时的国家如同沉珂在身的病人,一剂猛药也许可以救人但也许会要人命!而稳妥的疗法就是培本固原缓医慢药。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而不是胡乱下药拿病人当试验的小白鼠!而面对积重难返病入膏肓的这个国家,李旭更没有权利拿国家和民族开玩笑!他必须小心谨慎地一点一点地摸索着来找出拯救国家危亡的药方。

    李旭目光炯炯地望着曾国藩,心中感叹这个已经年过半百的老人生不逢时!历史上的曾国藩是以晚清中兴名臣的身份载于史册,以一个忠君卫道的形象而被后人毁誉参半!可是谁又能真正知道他的苦处呢?李旭不相信博古通今的曾国藩会不知道忠臣的名声远远不如贤君明主,就连刘邦、朱元璋那样的地痞刁民尚且知道开山立派,以曾国藩的学识智商会错失良机吗?当年创办湘军讨伐太平天国,他为什么不以救国为名而只是以卫道大义来号召呢?因为他很清楚满清已经失去了民心!倘若他早生几百年而不是现在这个列强虎视的晚清年代,也许他早就揭杆造反了---可惜,生不逢时啊!这是一个洞察时代因而无可奈何的老人,他只能力所能及的减轻国家的伤痛却又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国家一点一点地走向衰亡而无能为力!他的痛苦无人知道,他只能无奈地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背影…

    李旭庄重地向曾国藩深施一礼,然后说道:“恩师教诲,学生终身不忘!必承恩师之志,复兴中华!”

    曾国藩老怀大慰,抚须含笑,欣然说道:“续之,为师昔日赠你一号守正,就是盼你守正不阿,不偏不倚,取中而行!国事为重,名利为轻,切记切记!”

    李旭点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