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有男初长成
字体: 16 + -

第三十四章 关中大撤退7

    “二公子,那韦祖思还在吵闹着要见二公子呢!”

    刘乞一边注意着笼子里的瑞兽一边笑着跟刘义真汇报。

    刘义真带着啸之、禾儿以及一众丫鬟仆从正在饲喂“瑞兽”,这大熊猫虽然被人豢养过,但仍然野性难驯,木头笼子的栅栏被它掰断了好几根,刘义真不得不安排人用铁器挨个加固。

    “且让他闹去吧,不见!”

    刘义真从啸之手里接过一把新鲜翠绿的箭竹叶扔进笼子里。

    大熊猫啊!

    私人豢养的大熊猫啊!

    现在归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晾着他吧,等过几天啸之、禾儿他们南下一起绑了带回去!”

    刘义真兴高采烈的看着大熊猫将竹叶抓起来塞进嘴里,吩咐刘乞道。

    名士?

    什么是名士?

    或放浪形骸、或秉性而为、或满腹经纶。

    譬如“竹林七贤”的刘伶,不愿入朝为官,听说征召的朝廷使者到了村口,便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直往村口裸奔而去,朝廷见他如此疯癫,便熄了征召的心思。

    又譬如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雪夜饮酒颂赋,忽然思念起好友戴安道,便连夜乘舟拜访,及至戴家门口,又原路返回。所谓乘兴而至,兴尽而归,真真的顺心而为。

    再譬如出身寒门的左泰冲,历经十年而著《三都》,文章一出而洛阳纸贵,连“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江左陆机都为之叹服,不得不搁笔停著。

    诸如此类人物,那才称得上当时名士也!

    至于韦祖思这类包装出来的“名士”,不过有文化又会装比而已。

    有文化,你说不过他。

    会装比,你镇不住他。

    对于这类人刘义真向来是敬而远之,真到了危急之时,他们自然原形毕露,丑态百出,端不得自己去捧臭脚。

    再说对于韦祖思的死活刘义真毫不在意,只不过是看啸之和“瑞兽”的面上顺手救他一命而已。

    爱闹闹去吧!

    现如今连王修这个老迷弟都没空理他。

    ……

    不提刘义真诸人,刘仲带着人马自动身之后,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终是平安的将南迁计划亲手送到老刘手里。

    老刘拆开蜡封看了一会,挥手想招幕僚商议,想了想没作声,又仔细的看了下去。

    这是谁的主意?

    王叔治?

    他是治世郎才,没那么长远的眼光。

    毛敬之?

    守成之良将,没那么大的魄力。

    刘遵考?

    自己这个族弟还是了解的,镇守司、并、雍三州已是勉强,没精力也没胆量干这件事。

    至于毛德祖、傅弘之之流,老刘脑子里想都没想就直接过滤了。

    老刘思考了半天想不出所以然来,拿起黄纸又仔细的研读一遍。

    待看到末尾歪歪扭扭的刘义真三个字,一个连自己也觉得荒诞不经的念头浮现。

    “刘仲呢?”书房里的老刘按捺不住了,忙问外边的仆从。

    “禀宋公,刘将军舟车劳顿,已经下去休息了!”

    外间的仆从随时在注意老刘的吩咐,闻言立马回复。

    “召他过来!”

    仆从没有迟疑,立马出门去召刘仲。

    “这是怎么回事?”老刘将刘仲呈送来的南迁计划扔到桌子上。

    刘仲看了一眼,便一五一十的将刘义真、王修、毛修之几人的谋划全盘托出。

    当然中间隐去了刘义真内军的部分,这是出发前二公子特意叮嘱自己要严加保密的。

    “这么说这是义真和那个崔……崔……”老刘沉吟道。

    “崔邵,字仲毅!”刘仲点头哈腰的解释着,“崔氏一直为西征大军搜集姚秦的消息。”

    “京兆崔家!”老刘点点头,这个崔家他是晓得的,一直暗通江左,为大军征伐姚泓立过不少功劳。

    “你下去吧!”老刘挥手让刘仲退下。

    “是!”

    刘仲有些摸不着头脑,宋公这话问到一半不问了?

    不过他不敢多问,他只是刘义真的狗腿子,在老刘面前能顺畅的说话就已经不错了。

    “世子在哪?”

    书房里沉寂了半天,老刘突然开口问道。

    “世子……世子……”

    周边没有其他人,门外的仆从自然知道是问自己,只是老刘突然来这么一句仆从也懵了。

    “算了!”

    老刘估摸着时间,世子不是在天渊池戏舟就是在华林园游乐,天天跟司马家一帮纨绔子弟混在一起。

    待手下诸官幕僚入府商议已经天黑临近吃饭的时候了,老刘寻思着众人都未用饭,便让后厨直接将碗筷送进了书房。

    一盘鲜鱼,一盆羊羹,另加几道时蔬。

    老刘向节俭如此,而众人都是跟着老刘东征西讨自然没那么多讲究,端着碗随意在书房找个位置就吃了起来。

    “诸位且看看吧!”

    老刘擦了擦手将湿巾扔到一边,拿着刘义真送过来的南迁计划放到众人面前。

    “王叔治胆子倒是不小。”待众人传阅一遍,老刘笑着开口。

    不管是谁筹划的,王修必须背这个锅!

    这件事干好了,大功一件自然皆大欢喜;如果出了什么差池,犹如当年褚裒一样,天下人悠悠之口足以让人死无葬身之地。

    徐羡之抬头看了看老刘没有说话,这么大的谋划王修没那个魄力,不过他以为是宋公自己的计划只是拉王修出来挡枪的。

    “宋公!”谢晦沉吟了片刻拱道,“关中数十万百姓南下,如何安置是个大问题!”

    “谯贼僭越,蜀中大乱平定不过数年,民甚困苦,如何再得置数万百姓?”王仲德也补充道。

    王仲德自老刘起反桓玄就一直跟随老刘,今任征虏将军、领太子左卫率,劝阻老刘迁都都洛阳、押送姚泓赴建康的都是他,说明老刘对他是信任。

    “那依仲德之意该当如何?”王仲德既然开口了,老刘自然要重视。

    “荆州丰饶,离蜀中不远,可由荆州运送粮草、布匹、器物等如蜀,益州刺史府居中调派,可暂安民心!”

    荆州刺史是刘义隆,老刘的第三子,一众物资粮草调运也很方便。

    “可荆州亦要安置流民,且安置之数远多蜀中!”徐羡之提出了质疑。

    “从京口大仓水运!”老刘不假思索的拍板。

    京口是北府治所所在,贮存了不少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