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讨逆
字体: 16 + -

第一百九十二章 避敌锋主动撤洛阳

    仆固怀恩和仆固敏父女先到,李光弼在军中设宴款待他们。

    饮宴正酣之际,忽然听到部下来报,说仆固玚率领五百骑兵距离大营已然不远。在座诸将面色大变,目光都投向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霍然起身道:“我这就去喝令他们退兵。”

    “且慢!”杨铣起身叫住仆固怀恩,“我随将军同往。”

    两人并肩出营。

    仆固敏留在席位上,没有追随仆固怀恩一起前往。而李光弼镇定地坐在主位,端看这件事如何收场。

    且说杨铣和仆固怀恩出营,见到领头的仆固玚。

    仆固怀恩责备道:“谁让你来的!还不随我入营向主帅请罪。”

    “父亲,孩儿是担心父亲有事,这才前来。”仆固玚瞥向仆固怀恩身后的杨铣,故意大声道:“毕竟某些人既不念旧情,也不信任父亲。”

    仆固怀恩知道仆固玚说的是杨铣,就是给仆固玚一巴掌,并喝道:“你别说了,快随我入营见过主帅,”

    杨铣一声不吭,冷眼瞥着仆固玚。只因仆固玚性格跋扈和杨铣的性格差别太大,两人关系一向不好。

    三人入营。仆固怀恩跪在李光弼面前,自愧道:“犬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私自率军前来,请主帅治罪。”

    李光弼起身,绕过桌案,亲自扶起仆固怀恩:“令郎担心父亲的安危,何罪之有。”下令军中犒赏仆固玚和其麾下五百精骑,并且不过问此事。

    浑释之闻知此事,携子浑瑊也来到军中谒见李光弼。

    至此,朔方军的内乱算是平定。

    李光弼为了进一步笼络军心,同时汲取郭子仪的教训。一是请求朝廷派亲王担任主帅,自请为副帅。二是向朝廷举荐仆固怀恩出征有功,理应封赏。

    肃宗采纳李光弼的建议,进封仆固怀恩为大宁郡王。但是对亲王的人选,却迟迟没有定下来。

    肃宗膝下虽然有几个儿子,但是不是太小就是不中用。唯一能用的儿子,只有李豫和李倓。可惜李倓去世,而李豫现在是皇太子,不方便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特召第五琦入宫,商议此事。

    第五琦建议道:“不如让赵王前往领军,天下兵马大元帅本就是虚职。只是为了稳定军心所为,不需要太大的统领才能。”

    肃宗表示可以。

    李豫知道后,表示不可以。

    以赵王李系为帅,纵然不是真的领军作战,但是名义上有很大的军功。加上宫里张皇后一直诋毁李豫,而拉拢李系,更加深了李豫的忧惧。

    李豫心里藏着事情,免不了要找人商议。但是左右没有能值得信任的人,只好借着探望侄子的名义,到杨府见妹妹李柔芸。

    李柔芸没有在内院见李豫,而是在前厅相见。

    李豫将

    内心的疑惧,全部告诉给李柔芸知道。

    李柔芸反问道:“阿兄能阻拦父亲任用赵王吗?”

    “不能。”

    “父亲膝下诸子,阿兄认为除了赵王谁能担此重任?”

    “没有。”

    “既然阿兄不能阻止,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为何不大方一点,来一个顺水推舟呢?”

    李豫恍然大悟。

    次日,李豫入宫觐见肃宗,在肃宗面前大肆赞扬赵王,认为赵王是合适的人选。

    肃宗吃惊道:“李系出任主帅,太子当真不介意?”

    李豫回道:“儿一心希望早日平定大乱,又怎么会在意此事呢。”

    “我儿能有此心,才是皇太子应有的胸襟和气度。”

    肃宗对李豫的表现大为满意,遂下诏李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前往洛阳。

    李系是在七月二十七日出发,一直到八月初才抵达洛阳。到的时候,李光弼正在巡视黄河各军大营,而杨铣去了河内。

    杨铣此去河内,除了奉李光弼之命巡视在那里的安西兵马,还是去吊唁一位故人,李嗣业。

    李嗣业的墓地在河内的一处不知名的小地方,在他墓地周围还有几位安西阵亡的将领。

    杨铣在陇右时得知故友去世,伤心万分,曾吃素三日,为故友送行。正好有机会来河内,自然是要前往吊唁。

    当杨铣看见李嗣业墓边有其他阵亡将领的时候,叹道:“李公生前是一员大将,希望死后能够统率诸将为一时之雄。”

    男人的友情很奇怪。杨铣和李嗣业同为前锋时期,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是和公事有关。杨铣因身份的缘故,来去匆匆。但和李嗣业的交情,却很深重。

    命运没给杨铣太多时间伤感,因为史思明来了。

    史思明自立之后,屯兵于范阳,静静地等待机会。当得知唐廷换了朔方军的主帅,立刻嗅出其中的机会。后来又听说唐廷委派王思礼为河东节度使,再也没有后顾之忧,遂决定起兵进攻洛阳。

    “王思礼统领一军,还算称职。但作为河东节度使,却根本不行。”史思明评价道,“他今为河东节度使,我之侧翼无忧矣。”

    “父亲英明,听闻王思礼初到河东任上,就拿李光弼旧部开刀。造成河东军内部混乱,短时间内无力进攻我军。”史朝义随声附和道。

    史思明沉声道:“朕决定御驾亲征,打败李光弼夺下洛阳。”遂以次子史朝清镇守范阳,其余人马兵分四路,史思明自引军出濮州、令狐彰领军出黎阳、史朝义出白皋、周挚出胡良,会兵于汴州。

    在废长立幼的事情上,安禄山和史思明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安禄山因立小儿子安庆恩,导致自己被安庆绪弑杀。史思明不引以为戒,称帝后宠爱小儿子史朝

    清,而轻视史朝义。

    史朝义因此心怀怨恨,这是后话。

    且说李光弼正在巡视朔方等各路军营,闻知此事后,立刻传讯给汴州刺史许叔冀道:“汝能守汴州十五日,我便率军来解围。”

    杨铣回到洛阳得知此事,入府见李光弼,断言道:“许叔冀一定守不到十五日。”

    “此话怎讲?”李光弼询问道。

    “许叔冀贪生怕死,且狡猾多诈。昔日张巡困守睢阳,许叔冀麾下拥有众多精锐,却畏惧叛军而不救。如今更不会死守汴州,主帅应做好准备。”杨铣解释道。

    李光弼深以为然,遂召集诸将商议如何抵御叛军。

    “叛军不日便攻克汴州,乘胜而来,我军应当坚守,但洛阳无险可守,诸公以为该当如何。”

    李光弼分析完敌我态势,目视诸将,等他们的建议。

    东都留守韦涉道:“不如率军退至陕州,效法哥舒翰旧事,固守潼关。待敌人疲惫,再出兵进攻,可获全胜。”

    韦涉曾是礼部侍郎,肃宗曾经打算任韦涉为相。但在杜甫的案子上,有意为杜甫开脱,得罪了肃宗,从此相位无望。后来唐军收复洛阳,韦涉就被肃宗派到洛阳担任留守。

    这样的人说话是很有分量,让人不得不慎重回答。

    李光弼道:“留守的话,固然有理。但我认为不可。两军交锋,无故丢失数百里土地,反而会助长叛军的气焰。不如我军屯兵于河阳,与河内诸军形成掎角之势。胜则趁势收复洛阳,败也可以凭借河阳和河内据守。辨朝廷之礼,我光弼不如你。若论军旅之事,你可不如我。”

    韦涉遂不搭腔。

    有人道:“将军未战便弃守洛阳,是不是不合适啊。”

    “若要固守洛阳,则我需要四处派兵,试问我有这么多兵马派出来吗?”李光弼反问道。

    诸将都不再说话。

    李光弼请留守韦陟率东都官吏西入潼关避乱,再命河南尹贴出榜文,要求洛阳城百姓随军出城避乱。

    洛阳百姓饱受叛军摧残,得知榜文后,立刻随着军民出城避乱。偌大的洛阳城,竟然为之一空。

    杨铣看到这一幕,心想:“史思明所谓叛军,终究是要败亡。看到洛阳城百姓的举动,就知道了。”

    不久,杨铣随李光弼抵达河阳。一同到河阳的还有大元帅李系,他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

    果不出杨铣所料,许叔冀没守到十五日,就连十日都没有守到,只打了一场败仗,就果断地投降了史思明。

    史思明看许叔冀这么识时务,遂以许叔冀为中书令。许叔冀不过是小丑,随许叔冀一同投降的部下董秦,才是真正的大拿。

    董秦是原来的名字,后世只知道他的赐名李忠臣。

    史思明见到

    董秦的时候,高兴地说道:“我以前只有左手,自从得到将军之后,我的右手也有了。”

    李忠臣在大乱平定之后,得到了淮西节度使的职务,成为了藩镇将领。

    言归正传,且说史思明夺下汴州和滑州后,在没有李光弼的派军阻拦的情况下长驱直入,进入洛阳。

    当史思明发现洛阳是一座空城的时候,立刻从洛阳城退了出来。

    “李光弼企图让我军待在洛阳城,再率军断我军的粮道,如此就可以轻松取得胜利。”史思明向史朝义分析道。

    “父亲如何对付李光弼这招?”史朝义问道。

    “他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史思明下令在河阳城以南,筑起一座城池名叫月城,以此对抗李光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