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讨逆
字体: 16 + -

第一百五十四章 君臣父子谁轻谁重

    君臣父子,关系是十分微妙。正所谓先君臣,后父子。

    肃宗之所以不肯听爱妃张良娣(肃宗继位后,册封淑妃,以后书中都叫张淑妃),还有李泌的话,就是考虑到君臣。

    肃宗的父亲,太上皇李隆基,就是掌握兵权后,发动政变诛杀太平公主,逼迫父亲睿宗逊位。

    这个顺序是史书掩饰,实际上是李隆基先逼迫睿宗逊位,再发动的政变诛杀太平公主。

    肃宗当然不希望李俶,这个未来的皇太子再掌握兵权。万一他学太上皇怎么办。

    为了以防万一,肃宗宁愿搁置杨铣一段时间不用,也要收回禁军的兵权。就因为杨铣的妻子和政公主是李俶的同母妹妹,肃宗不能冒这个险。

    肃宗和杨铣的对话,也就是在这种大前提下展开了。

    肃宗屏退左右,殿内只剩下他和杨铣。肃宗问道:“贤婿,我有一件大事压在心里,不知道该向谁说。贤婿是我的女婿,如同我儿女一般。有些话,我也只能对你说。”

    杨铣心道:“皇帝说的事绝对不一般。”于是道:“臣安静听着,请陛下直言无妨。”

    肃宗道:“我膝下诸子,独长子李俶和三子李倓最是优秀,我也最喜欢。但是现在,我却不得不面临一件事情,那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人选。我属意李倓,但淑妃和先生都属意李俶,不知道贤婿以为选谁合适。”

    杨铣心里一个咯噔,心说原来是这个烫手山芋,我该选谁好呢?

    肃宗看杨铣不答,诚恳的说道:“贤婿尽管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会有外人知道。”

    杨铣继续沉思不答,但神情有些古怪。

    肃宗看了,催促道:“贤婿但说无妨,我保证不会说出去。”

    杨铣本来想举太宗的例子,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苦思举什么例子比较合适。最后想不出来,只好道:“臣想问陛下一句话,陛下难道不打算立广平王为太子吗?”

    肃宗道:“当然要立李俶为太子。”

    杨铣道:“陛下既然要立广平王为太子。臣就说一说太子的职责,太子出则统军,入则监国。陛下正值盛年,不需要太子监国。现在天下兵马大元帅就是统军,怎么能假手他人。”

    肃宗沉默不语。

    杨铣继续道:“还有一句话,请陛下赦臣无罪,臣才敢说。”

    肃宗抬手道:“尽管讲来,朕赦你无罪。”

    杨铣道:“我朝太宗、太上皇的旧事,陛下应该知道。太上皇长兄为何推辞太子之位,想必陛下心中有数。”

    肃宗听罢身体一颤,寒意陡生。

    杨铣忙跪拜,恳求肃宗恕罪。

    肃宗道:“贤婿之言,是忠臣说的话,我都记下了。此去回纥路途遥远,贤婿需要快去快回,不

    要令朕悬心。”

    杨铣跪谢陛下天恩,见肃宗没有别的话吩咐,于是缓步退出大殿。

    次日平明,杨铣携带国书,以仆固怀恩为副使,带一队人马自灵武出来,往北前往回纥牙帐,面见回纥可汗磨延啜。

    仆固怀恩的女儿仆固敏也随队前往,一来是保护使团的安全,二来是顺道看一看回纥当地的风光。

    杨铣一行人刚离开不久,肃宗下诏敕封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泌为大元帅府长史。并且宣布摆驾彭原,那里靠近平凉监牧,可以就地训练新军。同时准备接应安西、河西等勤王兵马。

    适逢八月,天气炎热。杨铣等人考虑救急如救火,且距离回纥牙帐城距离遥远,只能日夜兼程,马不停蹄,期盼早点完成这一重要使命。

    杨铣路途遥远,个中细节,不用细说。

    几乎同一时间,肃宗派往蜀郡的使者终于抵达了太上皇所在的成都府。并且告知太上皇,肃宗自行登位的事情。

    使者言辞恭敬,但是却隐隐透露出索要国宝玉玺的意思。

    太上皇有些恼怒,但是没有当场发作,只推说身体不舒服,不便立即作出决定。

    使者不敢抗命,只得退到馆驿歇息,等候太上皇的处置。

    韦见素是自始至终扈从太上皇到蜀郡的宰相,也是唯一的大臣。当他看到太上皇因肃宗的事情,闷闷不乐。便进宫觐见太上皇。

    太上皇听说韦见素来了,在后花园召见他。

    韦见素道:“陛下似乎有些闷闷不乐,莫非是因为太子擅自登位的事情?”

    太上皇愤怒道:“竖子趁我在蜀郡的时候,竟然自立,枉费我的信任。早知道是这样,当初就该废了他。”

    韦见素不搭腔。

    太上皇自知言语有失,咳簌一声缓解尴尬。随口问道:“韦卿以为此事应该如何处理?”

    韦见素道:“臣不说过去,只说未来。恕臣直言,若陛下想颐养天年,还是应该尽早传位比较好。不然君臣父子兵戎相见,祸福难料。”

    这样赤裸裸的话,只有韦见素能说。也只有韦见素说了,太上皇才能听得进去。

    太上皇叹息良久,最后决定逊位。

    次日,太上皇将国宝玉玺、冕服玉册等,交给韦见素、崔涣和房琯。由他们送到灵武城(太上皇不知道肃宗移驾彭原),并且叮嘱他们好生辅佐新帝。

    太上皇派给肃宗的三个人,我这里细说一下。

    韦见素在书的前面就提过此人,是杨国忠的走狗,唯唯诺诺一辈子。肃宗不喜欢他,等韦见素到了彭原后,被肃宗免相。

    崔涣,无足轻重,不提也罢。

    单说这个房琯。此人是河南郡人,唐朝宰相房融之子。因父亲的缘故,早年在弘文馆读书。此人

    以复兴天下为己任,可以说是胸怀大志的人。肃宗也因为房琯的盛名,倾心相交拜为宰相。

    房琯,这位志大才疏的宰相。将给大唐王朝一剂毒针,迫使唐王朝不得不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当然这是后话。

    时间转眼就到了九月,安禄山的叛军挟攻破长安的大好势头,四面出击,都成功开花。

    在北,史思明连战连捷,几乎从唐军手中夺回了河北之地。

    在南,阿史那承庆在叶县打败鲁炅的山南兵马,迫使鲁炅退保南阳郡。但因为颍川郡的牵制,以及鲁炅虽然败退,但是扼守要道,使阿史那承庆没有机会扩大战果。

    只有东面,令狐潮所率领的兵马,却是遭逢惨败。

    在张巡的死守之下,令狐潮大军止步雍丘城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国家危难之时,总是有人会挺身而出。所谓草莽寒门,总是出慷慨悲歌之士。又云:仗义每多屠狗辈。

    就在张巡苦守雍丘城的时候,有二人不避险阻,不顾危险前来投奔,主动协助张巡守城。

    第一人名叫雷万春,此人自幼习武,在山中苦修十六载。不仅学习武艺,还有兵法等。后来听说叛军杀来,于是下山从军。在投军的路上,碰见了第二条好汉。

    第二人名叫南霁云。出身寒微,因家中排行老八,又唤作南八。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南霁云虽然出身寒微,但是从来没有放低自己的要求,弓马娴熟,使得一手好枪法。

    雷万春和南霁云闻国家有难,都不约而同选择投军,偶然在路上相遇。都觉得意气相投,于是结为兄弟。在雷万春的义兄雷海青的推荐下,匹马入雍丘城。

    此时雍丘城被围的水泄不通,两兄弟分工协作,雷万春使矛,南霁云用弓。趁夜儒雍丘城,叛军距离的稍微远点,南霁云就用弓射死。有叛军靠近,雷万春就用长矛刺死。

    叛军不敢靠近,让两兄弟成功入城。

    张巡正愁无人可用,对他们的到来,极为高兴。立刻委以重任,协助张巡守城。

    令狐潮看始终攻不下,于是决定采取心理战术。命人将长安陷落,皇帝入蜀的消息告诉雍丘城,并同时再发动招降攻势。

    张巡部下有将领,信心开始动摇。其中有六员将领,找到张巡,劝说张巡开城投降。

    张巡假装允诺,却在第二天的议事的时候,先是对着皇帝的画像痛哭流涕,再把这六员将领劝说张巡投降的话,全部说了出来。

    其他将领立刻痛骂这六将,张巡立刻将他们斩首示众。由此军心更加坚定。

    令狐潮看心理攻势不管用,还是带兵继续发动进攻。

    张巡看城中的弓箭快要没了,又看令狐潮总喜欢搞进攻前

    先射箭那一套。于是命人连夜赶制稻草人,全部穿上士兵的铠甲,立在城头。

    令狐潮看不出真假,于是依旧飞箭如雨,结果全部射在稻草人身上。

    张巡一口气得到了数十万支箭。

    令狐潮还被蒙在鼓里,直到张巡认为箭够了,命手下士卒朗声喊“谢奸贼赠箭”,这才恍然大悟。骑在马上,指着雍丘城破口大骂。

    当天,张巡见叛军营地杂乱无章,经过深思熟虑和认真观察后认为是令狐潮指挥出了问题。命雷万春和南霁云连夜率领五百死士,冲击叛军。

    雷万春和南霁云领命,一场大战即将展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