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讨逆
字体: 16 + -

第一百二十六章 寿王回朝

    大唐决定继续对南诏国用兵,惩戒自天宝九载(750年)开始背叛唐朝,并且与吐蕃结为兄弟的西陲小国。

    在主帅的人选问题,皇帝决定派大将李宓担任节度使留后,筹备南征的各项事宜,副节度崔圆协同办理。但讨伐军缺乏有经验有能力的副帅,在排兵布阵和行军途中协助李宓。

    这个时候,杨国忠想学李林甫的做法,也来一招调虎离山。请求陛下将杨铣调往剑南,协助李宓。此计可谓一箭双雕,一是让杨铣远离了飞龙使的职务。二是,胜的话,功劳算在杨国忠的头上。败的话,杨国忠可以名正言顺处置杨铣。

    当杨国忠向皇帝举荐杨铣的时候,皇帝有些犹豫。要是在前几年的时候,皇帝毫不犹豫的同意。现在杨铣的关系微妙,皇帝不能不慎重,因此没有当众同意杨国忠的做法。

    杨国忠料到会是这种情况,又派虢国夫人绕过杨贵妃,直接去找皇帝说这件事。

    虢国夫人到的时候,皇帝正和杨贵妃、万春公主在梨园里欣赏自己新排练的舞蹈。

    皇帝见虢国夫人到后,便命她入席一同欣赏。虢国夫人谢过陛下后,坐在下首耐心等待机会。

    一曲舞蹈完毕,皇帝命他们都下去休息。

    皇帝这才问道:“三姨进宫,所为何事?”

    虢国夫人见杨贵妃在皇帝身边,担心她会出言阻止,吞吞吐吐不愿说。

    杨贵妃瞧见,对皇帝道:“妾身略走一走就回,请陛下稍微坐一会儿。”

    皇帝点头同意。

    杨贵妃走后,只剩下万春公主还在,虢国夫人没了顾忌。于是道:“启奏陛下,臣听闻臣族兄杨国忠向陛下举荐堂弟杨铣,为剑南节度兵马使,协助李宓将军征讨南诏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皇帝一向忌讳女人干政,但对杨家姐妹格外的宽容。因此虢国夫人才敢说出这样的话,皇帝也会允许。

    皇帝听罢,捋须笑道:“确有此事。我还在考虑,尚未下定论。”

    虢国夫人听皇帝没有见怪,壮着胆子继续道:“臣族兄常在臣面前常说杨铣骁勇异常,南征有他在必能取胜。故臣在陛下面前,大胆举荐族弟杨铣担任剑南兵马使。”

    皇帝捋须,没有立即答应。

    一旁的万春公主冷笑两声,冷声道:“父亲,女儿也以为杨铣去南诏国非常的合适。”

    皇帝扭头看向万春公主,听她说话的口气似乎还有下文。

    万春公主又道:“只是杨铣身份是父亲的飞龙禁军统领,不知道当朝大臣屡屡想将杨铣调离父亲,是何居心!”

    虢国夫人听了,认为是万春公主在含沙射影说她和杨国忠居心不良。只因皇帝在旁边,虢国夫人不敢当面发作,只是眼神暗暗瞪着万春公主。

    皇帝命道:“以后不要再提杨铣赴南诏之事。”

    一句话就宣告了杨国忠的阴谋破产。

    万春这番话不长,但是直指要害。皇帝再怎么信任朝中大臣,也不会任由大臣摆弄自己的禁军将领。如果因为得罪了宰辅就要被派遣边疆,以后禁军将领一定不会只效忠于皇帝。

    禁军不能单独效忠,是皇帝最不能容忍的事情。

    皇帝说完后,场面一度很尴尬。就在此时,杨贵妃不失时机的回来了。虢国夫人醒悟过来,是杨贵妃授意万春公主这么做的。

    宴会散后,皇帝略感疲倦在南薰殿内小憩。杨贵妃和万春公主在殿外伺候。

    万春公主小声问道:“娘娘,杨国忠和杨铣是同族,为什么杨国忠千方百计地算计杨铣?”

    杨贵妃小声回道:“杨国忠一枝独大,下一个要对付的人是太子。想要对付太子的前提,就是将太子的女婿调离禁军的位置。当年王鉷用右龙武军万骑谋反之事,至今历历在目。”

    万春公主低声道:“此事我略有耳闻。娘娘为什么不从中劝和,让他们兄弟不要争斗下去。”

    杨贵妃摇了摇头,起身拉着万春公主的手走到殿外角落,悄声道:“我何尝不希望他们兄弟能和好。但杨国忠和杨铣性情完全不和,而且……”

    杨贵妃本想说“三郎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但想到万春公主到底是皇帝的女儿,还是不能说的太多。

    于是改口道:“而且杨铣自从上次杨国忠弄出那件事情后,便和杨国忠老死不相往来。”

    万春公主知道是那件事情,信以为真。笑道:“这下太子殿下是彻底的安心了,只要杨铣在禁军一日,他就可以高枕无忧。”

    “这大概就是天命吧!”杨贵妃感慨道。

    杨贵妃不希望杨铣出事,虽然是出于骨肉亲情,更多的是从家族考虑。她很清醒的看出杨国忠只是地痞当宰相,一旦新帝登基,杨国忠将死无葬身之地。

    杨国忠一死,整个弘农杨氏河中房都要跟着陪葬。这是杨贵妃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遍观这支族人,只有杨铣才干优长,又是太子的女婿。将来能够让杨家安定下来的人,只有杨铣。

    皇帝不许大臣再提调离杨铣的事情,这则消息很快传到了东宫。

    李亨发自内心的高兴,他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李儋恭贺道:“父亲,有杨铣在禁军,父亲就可高枕无忧。孩儿在此,恭贺父亲。”

    李亨的确是高兴,连说三个“好”字。

    李倓冷声道:“二哥高兴得太早。杨国忠还在,羽翼遍布朝堂,怎么能说高枕无忧呢?安禄山统率三镇兵马,其人又包藏祸心,怎么能说高枕无忧。”

    李亨立刻冷了脸。

    李儋察

    言观色,知道父亲不悦,立刻反驳道:“三郎这话不假。难道就不允许父亲有片刻的高兴吗?”

    李倓道:“我何曾说过不允许父亲有片刻高兴,我只是希望不要忘记东宫依旧是内忧外患。何况……”低声继续道:“寿王还在呢!”

    李亨眉头微皱,不得不承认李倓的话有道理。

    李瑁,武惠妃之子,杨贵妃的前夫。生得英俊儒雅,才气逼人。武惠妃还在的时候,很受宠。后来武惠妃去世,皇帝夺杨贵妃,给李瑁婚配韦氏家族女为嫡妻。

    皇帝因心有愧疚,对李瑁便不像以前那么亲近。让大臣们误以为李瑁是不受宠,从此疏远李瑁。只有杨国忠和太子知道,皇帝对李瑁的宠爱并不曾衰减。不然的话,皇帝不会同意寿王给自己的大哥让皇帝李宪守灵。

    皇帝曾经不止一次私下或是在公众场合,说自己的皇位是自己大哥礼让。要是有人能兼而有之,就没有遗憾啦。

    这里面隐含的政治语言,杨国忠和太子都懂。

    同年七月,寿王李瑁奉君命巡视江南诸道还朝。皇帝命广平郡王李俶和建宁郡王李倓在长安城的春明门,迎接李瑁归来。

    杨铣奉命率飞龙禁军四百,到现场护卫。

    李俶和李倓远远的望见一支队伍旌旗招展,正朝着这边过来。互看一眼,上前一步迎候。

    队伍靠近春明门,立刻鼓声齐鸣,李瑁从马车上下来。

    杨铣远远瞅见李瑁的相貌,果然是俊逸神飞。当年堂姐能看上李瑁,不是没有道理。又想起一件事情,堂姐第一次出宫时曾说,“他终究是不敢相见。”语气无限悲凉。

    李瑁疾步上前,来到李俶和李倓的面前。

    李俶道:“我兄弟二人奉陛下之命,特来迎接寿王还朝。”

    李瑁退后一步,纳头便拜:“臣李瑁谢陛下隆恩,恭祝吾皇千秋。”

    李俶道:“平身。”

    李瑁这才站起身来。

    李俶和李倓退后一步向李瑁行叉手礼:“小侄等,拜见寿王叔父。祝叔父福禄双全。”

    李瑁还礼:“不必多礼。”

    这是先国后家,先君臣后父子叔侄。

    李俶道:“父亲常在小侄面前念叨叔父,等叔父歇息几日,一定要来东宫见家父。”

    李瑁道:“太子是我兄长,理应拜见。待我歇息几日,便去见大哥。”

    叔侄三人入城,直奔兴庆宫。李瑁要在那里复命。

    最高兴的人莫过于杨国忠,最大的王牌来了。立刻入宫以迎接李瑁为名,趁机想交好李瑁。

    长安兴庆宫,兴庆殿。

    李瑁面朝皇帝,奏道:“经过儿臣多次实地仔细矫正核对,至今大唐拥有郡三百二十一个,县一千五百三十八个,乡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个。户口数

    :九百零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户。”

    杨国忠忙带头山呼“圣人英明”。

    皇帝很高兴,笑道:“十八郎此番辛苦,可暂时回府休息。待明日朕在麟德殿设宴为十八郎接风。”

    李瑁忙谢过。

    皇帝大笑着离开兴庆殿。他没办法不骄傲,自己亲手缔造的盛世,通过户口数就知道。

    群臣散去。

    李瑁正要离开,杨国忠上前一步挽留道:“卑职家中有好酒,专等寿王殿下回来享用。不知道寿王肯不肯赏脸,有时间到卑职府上一叙。”

    李瑁不好拒绝,只得道:“小王初回长安,诸事待办。待小王缓过来,定然到杨相公府上拜访。”

    杨国忠再三称谢,心满意足的离开。

    李瑁望着杨国忠的背影,有些不耐烦的摇头。刚迈出殿门,却见到一人正迎面走过来。

    李瑁登时愣住。此人是何人呢?下回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