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6章 前尘后事
中秋晚宴之前,崇祯经过半月观察,最终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培养方正化接替曹化淳之位。
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方正化才会被特别抬举,参与由崇祯及家人组成的团圆宴。
无疑,这是帮其迅速提高地位,竖立个人威望的最佳捷径。
在崇祯看来,方正化接替上位,比其他人更合适。
其一,方正化虽然读书不多,写字更是奇丑无比,但这些日对朝廷奏章作出的判断,提出的想法总是另辟蹊径,多有可取之处。
其二,方正化底子干净,特立独行,在内侍宦官之中少与人拉帮结派,也唯独只和高起潜一人比较接近。
其三,方正化屡立功绩,能人之所不能,有升迁的理由。
其四,方正化脑袋简单,直来直去,缺乏心眼,便于控制。
其五,司礼监掌印已经是王承恩,如果再提拔和其干系密切的王之心上位,到时候必然一家独大,无人制衡。
制衡,制衡!
制衡才是帝王之道最为核心的精髓,如果下面人都一条心,抱成一团,那崇祯一天也就什么都不用干了,专心与下面人斗心眼都得累死。
然而,中秋晚宴之后,崇祯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因为方正化的表现,让崇祯看到了八个字:藏巧于拙,以屈为伸!
(方正化:我藏你妹,老子是真的作不出诗来好吧!)
几日之前才创佳句,几日之后连首打油诗都作不出来,简直判若两人,这一前一后的差距也太大了些吧!
若是这样,那方正化此人就太过工于心计,绝不可重用。
崇祯左思右想,最后却是拿不定主意,只得决定延后曹化淳的退休时间,另行观察再说。
……
另厢,司礼监王承恩等人也聚在一起,分析着夜宴之事。
王承恩将整个过程讲给王之心和崔琳知晓。
崔琳愤愤不平,先道:“这也能叫诗?若是我在场,虽作不出千古绝唱来,但也比他可不知要强上几千几万倍!”
崔琳这话说得酸楚,嫉妒之心尽显无遗,只恨崇祯为何就不选他去参加宴会。
王承恩心中一阵鄙夷,但此时却不是内讧的时候,只是叹息道:“这虽不是诗,甚至连打油诗都算不上,但效果却比千古绝唱还好!”
王之心不待他细说,已推测出来:“只怕陛下和众位娘娘都觉得方正化是故意耍宝,皆开怀大笑吧!”
王承恩点着头道:“正是这样,田贵妃还当场夸奖方正化有报国之心,为人机灵不古板,为晚宴添加了乐子、生趣。”
王之心冷哼一声,道:“之前倒是错看了这小子,却不想他有如此心计!”
王承恩道:“由此看来,咱们在宫里最大的敌人不是曹化淳,也不是高起潜,而是这方正化了!”
崔琳对此却是不然,不同意道:“他伤德王在先,大闹内书堂在后,将整个皇亲国戚和司礼监两帮人都给得罪了,难道这也是在装疯卖傻?”
“是啊,如果这也是其掩藏心性的办法,那这办法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些!”王承恩不得不承认崔琳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哼,我看他之前在端敬殿所作两句绝唱,必是找人事先写好了的。”崔琳依旧不服气,推断道。
王承恩和王之心二人虽并不这么看,但也没有出言反驳崔琳。
试想若是找人代作,又能找何等大才才能做出此两句诗来?
试想若是有人能作出这千古绝唱,他又怎会甘心为方正化所驱使?
最终,三人讨论无果。
王之心总结道:“不管他是心机过人,还是愚蠢笨极,咱们以后加倍小心应对他就是。”
……
不说崇祯心中暗自思量,不说王承恩等密谋计议,只说方正化并不知道别人心中作何想,也不知道因为一次偶然的抄诗装逼,带来了这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
他在宴会中喝了不少宫廷御酒,步履铿锵回到住所,却见袁承义一人在院中独饮苦酒,对月神伤。
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袁承义想必也是有家人的。
“袁大哥,想家了么?”方正化走到袁承义的身后,抬高脚尖,拍他肩膀问道。
“没,没有。”袁承义心中一惊,急忙转头道。
袁承义武艺不弱,本该早已发现方正化进院,但楞是直到此时才知后面有人。
方正化看着他眼色朦胧,不由问道:“与袁大哥相识一场,倒还不知大哥是哪里人士?家中可还有人?”
“我祖籍广东,家中……,家中父母据已双亡。”袁承义艰难提起多年前的事,本已遮掩下去的泪水又迷湿了双眼。
“小弟唐突了,不该提起大哥伤心之事。”方正化躬身一礼道。
“无妨。公公又是哪里人士?家中情况如何?”袁承义摆摆手道。
听闻此语,方正化不由瞬间一愣,想起前世的家,又想起脑中记忆中原主在明朝的那个家来。
他在前世的家里父母俱全,虽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凭着祖传酿酒手艺,家里也还算吃穿不愁,和谐美满。
然而谁能想到,正当他将要面临中考之时,却突然发生了穿越这等离奇之事。
魂穿千里,神游大明。
也不知父母在第二日撞开房门之后,看到爱子已逝,又该如何伤心,如何难过!
万幸,家中并非独子,尚有一幼弟,可代自己承欢膝下,只盼他们能早日走出悲伤之境。
此些前尘往事,方正化并不愿与人说起,而是说起明朝这个记忆中的家来。
他慢慢在石桌之旁坐了下来,眼中含泪,自斟自饮一杯,惆然道:“我本是南直隶凤阳府人,家中亦是父母双亡,独有一姐远嫁南京。”
袁承义同样坐回到石桌旁,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叹息道:“说起来咱们二人也算是同病相怜。”
方正化道:“小弟尚有一姐,以后若有机会尚可去南京看她,不知袁大哥家中可还有叔伯兄弟?不如接到京城来就近照顾。小弟虽然不才,但在京城里还算有些能耐。”
袁承义沉吟片刻,摇着头道:“虽有一堂弟逃得那场劫难,但已多年未得其音讯。”
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方正化才会被特别抬举,参与由崇祯及家人组成的团圆宴。
无疑,这是帮其迅速提高地位,竖立个人威望的最佳捷径。
在崇祯看来,方正化接替上位,比其他人更合适。
其一,方正化虽然读书不多,写字更是奇丑无比,但这些日对朝廷奏章作出的判断,提出的想法总是另辟蹊径,多有可取之处。
其二,方正化底子干净,特立独行,在内侍宦官之中少与人拉帮结派,也唯独只和高起潜一人比较接近。
其三,方正化屡立功绩,能人之所不能,有升迁的理由。
其四,方正化脑袋简单,直来直去,缺乏心眼,便于控制。
其五,司礼监掌印已经是王承恩,如果再提拔和其干系密切的王之心上位,到时候必然一家独大,无人制衡。
制衡,制衡!
制衡才是帝王之道最为核心的精髓,如果下面人都一条心,抱成一团,那崇祯一天也就什么都不用干了,专心与下面人斗心眼都得累死。
然而,中秋晚宴之后,崇祯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因为方正化的表现,让崇祯看到了八个字:藏巧于拙,以屈为伸!
(方正化:我藏你妹,老子是真的作不出诗来好吧!)
几日之前才创佳句,几日之后连首打油诗都作不出来,简直判若两人,这一前一后的差距也太大了些吧!
若是这样,那方正化此人就太过工于心计,绝不可重用。
崇祯左思右想,最后却是拿不定主意,只得决定延后曹化淳的退休时间,另行观察再说。
……
另厢,司礼监王承恩等人也聚在一起,分析着夜宴之事。
王承恩将整个过程讲给王之心和崔琳知晓。
崔琳愤愤不平,先道:“这也能叫诗?若是我在场,虽作不出千古绝唱来,但也比他可不知要强上几千几万倍!”
崔琳这话说得酸楚,嫉妒之心尽显无遗,只恨崇祯为何就不选他去参加宴会。
王承恩心中一阵鄙夷,但此时却不是内讧的时候,只是叹息道:“这虽不是诗,甚至连打油诗都算不上,但效果却比千古绝唱还好!”
王之心不待他细说,已推测出来:“只怕陛下和众位娘娘都觉得方正化是故意耍宝,皆开怀大笑吧!”
王承恩点着头道:“正是这样,田贵妃还当场夸奖方正化有报国之心,为人机灵不古板,为晚宴添加了乐子、生趣。”
王之心冷哼一声,道:“之前倒是错看了这小子,却不想他有如此心计!”
王承恩道:“由此看来,咱们在宫里最大的敌人不是曹化淳,也不是高起潜,而是这方正化了!”
崔琳对此却是不然,不同意道:“他伤德王在先,大闹内书堂在后,将整个皇亲国戚和司礼监两帮人都给得罪了,难道这也是在装疯卖傻?”
“是啊,如果这也是其掩藏心性的办法,那这办法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些!”王承恩不得不承认崔琳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哼,我看他之前在端敬殿所作两句绝唱,必是找人事先写好了的。”崔琳依旧不服气,推断道。
王承恩和王之心二人虽并不这么看,但也没有出言反驳崔琳。
试想若是找人代作,又能找何等大才才能做出此两句诗来?
试想若是有人能作出这千古绝唱,他又怎会甘心为方正化所驱使?
最终,三人讨论无果。
王之心总结道:“不管他是心机过人,还是愚蠢笨极,咱们以后加倍小心应对他就是。”
……
不说崇祯心中暗自思量,不说王承恩等密谋计议,只说方正化并不知道别人心中作何想,也不知道因为一次偶然的抄诗装逼,带来了这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
他在宴会中喝了不少宫廷御酒,步履铿锵回到住所,却见袁承义一人在院中独饮苦酒,对月神伤。
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袁承义想必也是有家人的。
“袁大哥,想家了么?”方正化走到袁承义的身后,抬高脚尖,拍他肩膀问道。
“没,没有。”袁承义心中一惊,急忙转头道。
袁承义武艺不弱,本该早已发现方正化进院,但楞是直到此时才知后面有人。
方正化看着他眼色朦胧,不由问道:“与袁大哥相识一场,倒还不知大哥是哪里人士?家中可还有人?”
“我祖籍广东,家中……,家中父母据已双亡。”袁承义艰难提起多年前的事,本已遮掩下去的泪水又迷湿了双眼。
“小弟唐突了,不该提起大哥伤心之事。”方正化躬身一礼道。
“无妨。公公又是哪里人士?家中情况如何?”袁承义摆摆手道。
听闻此语,方正化不由瞬间一愣,想起前世的家,又想起脑中记忆中原主在明朝的那个家来。
他在前世的家里父母俱全,虽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凭着祖传酿酒手艺,家里也还算吃穿不愁,和谐美满。
然而谁能想到,正当他将要面临中考之时,却突然发生了穿越这等离奇之事。
魂穿千里,神游大明。
也不知父母在第二日撞开房门之后,看到爱子已逝,又该如何伤心,如何难过!
万幸,家中并非独子,尚有一幼弟,可代自己承欢膝下,只盼他们能早日走出悲伤之境。
此些前尘往事,方正化并不愿与人说起,而是说起明朝这个记忆中的家来。
他慢慢在石桌之旁坐了下来,眼中含泪,自斟自饮一杯,惆然道:“我本是南直隶凤阳府人,家中亦是父母双亡,独有一姐远嫁南京。”
袁承义同样坐回到石桌旁,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叹息道:“说起来咱们二人也算是同病相怜。”
方正化道:“小弟尚有一姐,以后若有机会尚可去南京看她,不知袁大哥家中可还有叔伯兄弟?不如接到京城来就近照顾。小弟虽然不才,但在京城里还算有些能耐。”
袁承义沉吟片刻,摇着头道:“虽有一堂弟逃得那场劫难,但已多年未得其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