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盟主袁绍,孙坚先锋
诸侯于汜水关前扎下大营,曹操提议袁绍为盟主,诸侯谁也不服谁,袁绍四世三公占了便宜,顺利当上盟主。
袁术不仅是四世三公,还是袁家嫡子,为什么没有当上盟主呢?
因为人缘太差。
陈留太守张邈疏财仗义,好交朋友,在洛阳期间,与曹操、袁绍等经常交往,关系很好。
但是袁术人品,张邈不喜欢此人,虽然他们同期,但没什么交情。
张邈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
而且此时如论威望的话,袁术根本比不上袁绍。
袁绍在洛阳时曾经与董卓吵过架,当时差点打起来。
董卓摆宴席大宴群臣,要行霍光伊尹之举,废立天子,袁绍据理力争反对董卓,差点被董卓杀了。
有了这件事,袁绍的威望如日中天。
就像曹操曾经刺杀董卓,即使失败了,也获得无数的人望,陈宫便是第一个追随的人。
后来由于曹操太狠,杀了吕伯奢全家,陈宫离开了曹操。
袁绍成为盟主,第一件事便是封他弟弟袁术为粮草总督,可能也有弥补袁术的心里,诸侯都没有什么意见。
毕竟粮草虽然重要,但是需要军士押运看管,一定程度上属于累赘。
放在袁术处,又不会有什么危险,而且还有免费的劳力押运何乐而不为。
但是孙坚却不这样认为。
孙坚在担任长沙太守之前,在北方抗击过胡人,黄巾大乱时,又随卢植与皇甫嵩浇灭叛乱,经历过数次大战,立下赫赫战功。
他知道粮草的重要,袁术此人自大狂妄,气量极小而且善妒,完全不适合看粮。
历史也证明袁术确实不适合押运粮草。
在袁绍任命袁术押粮时,孙坚极力谏言阻止。
但势单力薄,没有成功阻止这件事,而且还让袁术记恨上了。
孙坚也是太老实,既然不喜欢且已经得罪了袁术,就不要将粮草交给他。
他却觉得联盟本就不团结,如果他分帮拉派,那么联盟就瓦解,而且有袁绍在,不怕袁术耍手段,一切都是为了联盟。
以致后来缺粮,差点死在汜水关前,袁绍也没有给他做主。
曹操就聪明很多,他知道袁术不是什么善人,不放心将粮草交给他,但也不得罪袁术。
这就是做人的差距。
当然还有相同做法公孙瓒、陶谦等人。
袁绍有些诸侯没有交出粮草,但没有说什么,算是默许了。
诸侯中,东郡太守乔瑁与兖州刺史刘岱,两人有仇且极深。
乔瑁的东郡邻着刘岱的兖州,因为边界的事情,两人已经到了动手的地步,发誓永不共边。
历史上,乔瑁最后也是被刘岱所杀。
此次曹操与袁绍召天下诸侯来洛阳,一来他们不得不来,二来他们想在此次进攻洛阳混点功劳。
诸侯可能都有这样的想法。
所以他们暂时放下仇恨一起参与会盟,但是两人的想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永不共边。
所以诸侯暂时分成两派,一是袁绍为主的刘岱一方,一是曹操为主的乔瑁一方。
双方分开进攻洛阳,由袁绍统一指挥。
后勤安排好之后,便是先锋的任命了。
诸侯对于孙坚做先锋没有丝毫意见,毕竟江东猛虎不是白叫的,一直记恨孙坚的袁术也没有什么意见。
袁绍率领大军坐镇大营,孙坚带领己部军士以及程普、韩当、祖茂、黄盖四将,先行一步,进攻汜水关。
本来汜水关前是没有营寨,孙坚直达汜水关的,因为董卓的缘故,平白多了三个营寨。
这方法也不是董卓想出来的,完全是借鉴陆逊。
夷陵之战,刘备大起百万大军进攻东吴。
东吴无力抵抗,生死存亡之际,孙权大胆启用陆逊,有很多人觉得陆逊之后,东吴再无大都督。
陆逊十日间在两座城池之间,起营寨二十座,刘备攻破之后,下一城再起二十座。
如此往复。
此举与后来的司马懿抵御诸葛亮有异曲同工之妙,目的都是为了拖死对方。
司马懿是为了等着诸葛亮老死,而陆逊是为了将刘备累死。
夷陵之战,从初春开始,按照实力对比,本来仲夏就应该结束。
陆逊硬生生将战争一直拖到盛夏,江东的盛夏直接能将人热死。
刘备大军连月来作战疲惫不堪,为了躲避太阳,大军直接进入林中扎营。
陆逊等的就是这个时机,一把火将刘备的一百万大军烧了个尸骨无从。
火烧连营,整整六百里,刘备也是死在这场战争。
这就为什么说夷陵之战是三国的结束。
蜀军损失惨重,东吴也好不到哪去,魏军却休养生息,兵精粮足。
董卓的目的却和陆逊不同,诸侯兵力强盛,这么做根本没有意义。
况且汜水关距洛阳太近,就算扎营也扎不了多少,而且北方与江南不同,地势复杂,适合扎营的地方太少。
董卓的目的是为了给孙坚送功。
袁术不是嫉妒孙坚攻下汜水关拿了首功吗?那董卓就给孙坚送功劳,让孙坚的功劳更大。
这三座营寨唯一的目的就是给孙坚增加功劳,分裂孙坚与诸侯。
虎牢关。
董卓与李儒贾诩等人正在处理大军各处传来的消息。
这日,汜水关前传来消息,济北相鲍信之弟鲍忠领着五千人前来攻营,被樊稠引军击败,献鲍忠人头一颗。
董卓瞬间记起是怎么回事,原来孙坚担任先锋之后,虽然诸侯没有不服。
但是济北相鲍信担心让孙坚拿了首功,便让他弟弟鲍忠带人在孙坚之前进攻汜水关。
历史上,鲍忠带着五千人被华雄五百人杀败,一个回合也没有撑过,被华雄斩了。
而联盟对于这件事的处理就很有意思了,袁绍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惩罚鲍信,还将这件事压了下去,只是口头责备了鲍信一顿,由已经死了的鲍忠背了黑锅。
如今鲍忠死在樊稠手中,不知道袁绍会如何处置。
董卓大大的赏了樊稠与张济一番,又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不可骄傲。
传令兵也领了一点小赏。
董卓与李儒贾诩两人商量怎么将这件事喧嚷出去,让诸侯都知道,继而打击袁绍。
济北与渤海相近,济北相鲍信一直是袁绍的铁杆,这也是为什么袁绍会帮着鲍信的原因。
一旦这件事宣扬出去,袁绍不管处不处理鲍信,对他都不利。
处理了鲍信,他失去一个亲信,不处理鲍信,便在诸侯面前失去威望。
袁术不仅是四世三公,还是袁家嫡子,为什么没有当上盟主呢?
因为人缘太差。
陈留太守张邈疏财仗义,好交朋友,在洛阳期间,与曹操、袁绍等经常交往,关系很好。
但是袁术人品,张邈不喜欢此人,虽然他们同期,但没什么交情。
张邈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
而且此时如论威望的话,袁术根本比不上袁绍。
袁绍在洛阳时曾经与董卓吵过架,当时差点打起来。
董卓摆宴席大宴群臣,要行霍光伊尹之举,废立天子,袁绍据理力争反对董卓,差点被董卓杀了。
有了这件事,袁绍的威望如日中天。
就像曹操曾经刺杀董卓,即使失败了,也获得无数的人望,陈宫便是第一个追随的人。
后来由于曹操太狠,杀了吕伯奢全家,陈宫离开了曹操。
袁绍成为盟主,第一件事便是封他弟弟袁术为粮草总督,可能也有弥补袁术的心里,诸侯都没有什么意见。
毕竟粮草虽然重要,但是需要军士押运看管,一定程度上属于累赘。
放在袁术处,又不会有什么危险,而且还有免费的劳力押运何乐而不为。
但是孙坚却不这样认为。
孙坚在担任长沙太守之前,在北方抗击过胡人,黄巾大乱时,又随卢植与皇甫嵩浇灭叛乱,经历过数次大战,立下赫赫战功。
他知道粮草的重要,袁术此人自大狂妄,气量极小而且善妒,完全不适合看粮。
历史也证明袁术确实不适合押运粮草。
在袁绍任命袁术押粮时,孙坚极力谏言阻止。
但势单力薄,没有成功阻止这件事,而且还让袁术记恨上了。
孙坚也是太老实,既然不喜欢且已经得罪了袁术,就不要将粮草交给他。
他却觉得联盟本就不团结,如果他分帮拉派,那么联盟就瓦解,而且有袁绍在,不怕袁术耍手段,一切都是为了联盟。
以致后来缺粮,差点死在汜水关前,袁绍也没有给他做主。
曹操就聪明很多,他知道袁术不是什么善人,不放心将粮草交给他,但也不得罪袁术。
这就是做人的差距。
当然还有相同做法公孙瓒、陶谦等人。
袁绍有些诸侯没有交出粮草,但没有说什么,算是默许了。
诸侯中,东郡太守乔瑁与兖州刺史刘岱,两人有仇且极深。
乔瑁的东郡邻着刘岱的兖州,因为边界的事情,两人已经到了动手的地步,发誓永不共边。
历史上,乔瑁最后也是被刘岱所杀。
此次曹操与袁绍召天下诸侯来洛阳,一来他们不得不来,二来他们想在此次进攻洛阳混点功劳。
诸侯可能都有这样的想法。
所以他们暂时放下仇恨一起参与会盟,但是两人的想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永不共边。
所以诸侯暂时分成两派,一是袁绍为主的刘岱一方,一是曹操为主的乔瑁一方。
双方分开进攻洛阳,由袁绍统一指挥。
后勤安排好之后,便是先锋的任命了。
诸侯对于孙坚做先锋没有丝毫意见,毕竟江东猛虎不是白叫的,一直记恨孙坚的袁术也没有什么意见。
袁绍率领大军坐镇大营,孙坚带领己部军士以及程普、韩当、祖茂、黄盖四将,先行一步,进攻汜水关。
本来汜水关前是没有营寨,孙坚直达汜水关的,因为董卓的缘故,平白多了三个营寨。
这方法也不是董卓想出来的,完全是借鉴陆逊。
夷陵之战,刘备大起百万大军进攻东吴。
东吴无力抵抗,生死存亡之际,孙权大胆启用陆逊,有很多人觉得陆逊之后,东吴再无大都督。
陆逊十日间在两座城池之间,起营寨二十座,刘备攻破之后,下一城再起二十座。
如此往复。
此举与后来的司马懿抵御诸葛亮有异曲同工之妙,目的都是为了拖死对方。
司马懿是为了等着诸葛亮老死,而陆逊是为了将刘备累死。
夷陵之战,从初春开始,按照实力对比,本来仲夏就应该结束。
陆逊硬生生将战争一直拖到盛夏,江东的盛夏直接能将人热死。
刘备大军连月来作战疲惫不堪,为了躲避太阳,大军直接进入林中扎营。
陆逊等的就是这个时机,一把火将刘备的一百万大军烧了个尸骨无从。
火烧连营,整整六百里,刘备也是死在这场战争。
这就为什么说夷陵之战是三国的结束。
蜀军损失惨重,东吴也好不到哪去,魏军却休养生息,兵精粮足。
董卓的目的却和陆逊不同,诸侯兵力强盛,这么做根本没有意义。
况且汜水关距洛阳太近,就算扎营也扎不了多少,而且北方与江南不同,地势复杂,适合扎营的地方太少。
董卓的目的是为了给孙坚送功。
袁术不是嫉妒孙坚攻下汜水关拿了首功吗?那董卓就给孙坚送功劳,让孙坚的功劳更大。
这三座营寨唯一的目的就是给孙坚增加功劳,分裂孙坚与诸侯。
虎牢关。
董卓与李儒贾诩等人正在处理大军各处传来的消息。
这日,汜水关前传来消息,济北相鲍信之弟鲍忠领着五千人前来攻营,被樊稠引军击败,献鲍忠人头一颗。
董卓瞬间记起是怎么回事,原来孙坚担任先锋之后,虽然诸侯没有不服。
但是济北相鲍信担心让孙坚拿了首功,便让他弟弟鲍忠带人在孙坚之前进攻汜水关。
历史上,鲍忠带着五千人被华雄五百人杀败,一个回合也没有撑过,被华雄斩了。
而联盟对于这件事的处理就很有意思了,袁绍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惩罚鲍信,还将这件事压了下去,只是口头责备了鲍信一顿,由已经死了的鲍忠背了黑锅。
如今鲍忠死在樊稠手中,不知道袁绍会如何处置。
董卓大大的赏了樊稠与张济一番,又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不可骄傲。
传令兵也领了一点小赏。
董卓与李儒贾诩两人商量怎么将这件事喧嚷出去,让诸侯都知道,继而打击袁绍。
济北与渤海相近,济北相鲍信一直是袁绍的铁杆,这也是为什么袁绍会帮着鲍信的原因。
一旦这件事宣扬出去,袁绍不管处不处理鲍信,对他都不利。
处理了鲍信,他失去一个亲信,不处理鲍信,便在诸侯面前失去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