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竹青大明行记
字体: 16 + -

038议下西洋1

    038议下西洋1

    “下官给殿下说一下,不过下官也见识不多,但说了一二件还是能做到的。第一条,郑公公第二次下西洋回来,下官的管家,就是老钱,留意到香料的价格下降了,胡椒等香料的价格只及以前的六分之一左右。”

    朱瞻基留露出专注的神情来,我继续道:“第二条,是民族自豪感上的。郑公公带来了大量外国使节,我大明呈现了万国来朝的气势,就是市井小民也由衷的自豪我大明的强盛。强盛的国家让市井之人,更加安心,这教化之功是朝庭万金都换不来的。”

    “这个情况,孤也时有耳闻!”

    “第三条,外部物质的输入,更有利于大明财富的创造......”

    “子瞻,这是何意啊?”

    “我只是有所感触,说的不一定对,但我有这种感觉。郑公公带回了大量的异域物资,以木料为例,下官家中已经大量使用花梨、紫檀等名贵木料,这还是北方,可想而见大明的南方,使用量之巨大。”

    “孤还是不明白,你再说细一点。”

    “我华夏是农耕文化,提畅的是自给自足,所以富户士绅们多以存银、置地为理财根本,可以说财富使用的方式上还比较简陋。下西洋为富户提供更高的物质需求,随着财富的消耗,富户就必须去赚取更多的财富,才能再进行财富的积累。而物资的交流,最终会流向下级,也就是平民阶层,这样平民阶层也可以赚到钱。再说深一点,平民可以变富户,他的需求更多了,他的需求又会向下分配。比如说他要建宅院,泥水匠人和木匠就增加了收入;他要请人帮拥,那么贫民家的多余的人就有了出路。所以说,郑公公下西洋,看似靡费良多,实则不然,对我大明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还有吗?”

    “没有了,殿下,下官知道的就这么多。”

    “今天真是长了见识,没想到子瞻对下西洋还有这么多的见解,孤今天长知识了。”说着顿了一下,又道:“那你又如何看待靡费一事?”

    “这个不是下官这种小臣可以评论的,下官不好发表意见!”

    “噫?你是不敢说,不是没想法?说嘛,这又不是朝堂,孤就是想听听你的想法。”

    “是下官的想法看另类,没办法被人所接受,所以下官才不能说。”

    “你到底说还是不说?”

    “殿下,是真的不能说......”

    “算了,你不想说,现在孤还不想问了呢!”

    到底是小孩子,一下子就发起脾气来。

    接着,朱瞻基和我就大眼瞪小眼对望着,一会儿,二人同声笑了出来。这时,休息的时间也差不多到了,就又开始数学的课程。

    当天,朱棣和朱瞻基用膳时,朱瞻基想到下午的事情,不觉面上露出微笑来。

    “皇孙儿,这是想起什么高兴的事儿啦,这吃着饭就笑了起来。”

    “皇爷爷,孙儿想起了下午子瞻说的郑公公下西洋对我大明的影响,正想着这事儿,就笑了,呵呵!”

    “乖孙儿,说来让朕也听听,也开心一下。”

    “是,不过子瞻也没说什么可笑的,就是孙儿问他如何解决下西洋靡费的问题时,他好像有办法,但就是不说,孙儿还同他斗气来的,所以自觉好笑。”

    “你从头说说,我看看这个才子有什么观点。”

    接着朱瞻基就把我下午说的重复了一遍,朱棣听完,沉思了一下,道:“子瞻的眼光果然另类,前面几点,朝臣们也多有提到,但这最后一条,倒是新颖。”

    说完,接着吃饭,吃了几口后,对朱瞻基道:“明日,你再问他一下,就说朕想知道,对错,朕都不会怪罪于他,让他大胆地说。”

    “是,皇爷爷!”

    “你们的谈话,让人记录下来,明天晚上拿给朕来看。”

    翌日,又到了休息时间。

    “子瞻,昨天我们的讨论我说给了皇爷爷听,他说,他想知道你的办法,让你一定要说出来,还说对错,都不会怪罪与你。你就说吧!”

    我面露难色地望着他,tmd说什么说,我一二本大学三流专业的毕业生,哪知道这些啊,这可怎么办啊?

    这时,朱瞻基又高声叫道:“张顺,你这奴才马上过来,记录孤和子瞻的谈话,皇爷爷晚上要看的。”

    张顺小跑着过来,座在先生的席子上,摆好纸笔,一幅记录的样子。我一看完了,这是一定要说啊,我对朱瞻基道:“殿下,请先容下官整理一下思路!”

    说着,我踱步到前面的席子上,正座;这是准备以我相像中的奏对的方式,还与朱瞻基对话。

    正了正衣冠,对朱瞻基道:“殿下,我大明自古就是农耕文明,国人不喜外出,在我们骨子里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所以很多人连家门的十里外都没去过,所以这就是农耕文明的特点。”

    “下官,先将这下西洋的种种不利的因素先说一下,请殿下慢慢听!”

    朱瞻基点了点头。

    我接着道:“郑公公下西洋,每次都是举国之力,而且占用大批了大批精兵强将,带回的又是一些外邦小国的使节,不旦给大明的贡品少的可怜。我大明还要几倍的回赠,所以朝臣们才众声反对。殿下,是不是这样?”

    朱瞻基又点了点头。

    “但事情不能这么看,殿下!下官昨日已经讲了,香料和优质木材的大量输入,为什么朝臣看不到呢?特别是香料,难道香料价格的大幅下降,真的没有有识之士看到吗?不是的......”

    “子瞻,那是为何?”

    “无他,都是利益在作怪!郑公公下西洋带回的物产都是内监在发卖,收入也是入内库的,想来是未有分文进户部,这是一;二,我大明自洪武年就有海禁,至今未绝,所以民间出海已近停顿,现在郑公公下西洋大发其财,不是说别人,就是百官特别是江南的百官,恐怕心生嫉妒之念才是真。”

    “噢,原来是这样啊?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朝廷百官,都是读书人,自幼饱读读书,自然有清高的人设,所以就是出海,也多是背着人的,现在有人大张其鼓地发出海的财,百官当然看过眼的。”

    “民间有人出海?”

    “当然了殿下,如果没人出海,那么海外怎么会那么多我大明的流民在?”

    “朝庭不知道吗?”

    “肯定知道,只是民不举,官不究罢了!”

    “你的意思是百官一是恐内库钱财太多,二是出支嫉妒心里,这二个原因作怪?”

    “不止,还有这三一条,郑公公送出的大笔物资也多来源与皇庄,未在市面上采购,这样就连市井小民也未曾得到出海的好外,所以小民们才会同朝庭百官们一起齐声反对的。”

    “听子瞻这样一分析,孤发现这出海因为只有皇家得利,所以才遭万民反对。是这样吗?”

    “没错,殿下。万岁以九五之尊,推行下西洋之事,也是因万岁的文治武功达到了一个高点,众臣又多是靖难从龙之臣,久受万岁压服。所以才能压服所有反对意见,这才有郑公公一次次的出海。说句不敬的话,请殿下莫怪,可能未来这出海还会被朝庭所禁的,这再一禁至少是百年以上的历史。”

    “子瞻,你先停一下,让孤寻思一下。”说着,朱瞻基陷入的长长思考,良久,才幽幽地道:“皇爷爷文治武功远胜父王,父王治理能力自是不俗,但朝臣......难道这下西洋要停了?”

    我接口道:“将来,停的可能性非常的大的。”

    朱瞻基道:“如果只是皇家得利,这下西洋停也不停了.......”

    我高声道:“殿下,停不得啊!停不得啊!”

    “这又是为何停不得?”

    “下西洋的舰队,名为下西洋,实则是我大明的水师力量,是我大明集前朝历代几百年航海技术之大成之作。一旦在我们这一代被禁,恐怕紧接着的就是船工、航海人才的流失,不能造船了,不用出海了,还要这些人干什么?而造船和优秀的远洋人员,都是吃经验饭的,一旦这些人老去,势必造成大明人才的断层,未来我们再有需要造大船时,怎么办?”

    “人无近忧,必有远虑!下官别的不说,现在我大明海上力量强盛,所以已经多年未闻倭人入寇之报。但一旦我大明失去了这一支舰队,倭寇会不会再来呢?一定会的。”

    “第三,一旦出海的技术没了用武之地,船工流失,人才流失。西方,天方国、再向西还有更多的小邦,甚至是维京海盗,一旦他们的技术成熟了,还入寇我大明,我大明如何能抵挡他们?”

    “这进也不行,禁也不行,这要如何呢?”朱瞻基也愁了起来,他原以为实在不行,就不下西洋了,可听我这样一说,才明白不是这么一回事儿。“那你说应该怎么办?”他话头一转,把问题丢给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