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章 朝廷的大单(四)
常惠与桑田回到太原郡,桑府的人马上就围了上来,问长问短的。
“这一次京城之行怎么样?”桑道乐问道。
“成了!爹爹,你知道吗?桑叔叔虽然只是治粟都尉,但皇上已令桑叔叔代理大农令,这朝廷的采购都是他说了算。我们亮出我们的条件后,他一下子就给了我们六万匹布的订单。”桑田答道。
“啊?六万匹布,这么多啊?”众人都惊呼起来。这六万匹布,桑记作坊可是要生产差不多一年的了。
“是的,听桑叔叔说,汉军在朝鲜打了大胜仗。皇上准备封赏这一次征战有功的将士们,大概需要丝绸几十万匹,桑叔叔将其中五万匹的任务就交给了我们。另外还加订了一万匹新品丝绸,供宫中人员穿。价格也都不错的。老品按市价降一成,新品在市价的基础上加一成。只是时间有些紧,二个月之后,就要将布送到京城。”常惠答道。
“二个月之后,就要将六万匹布送到京城。可是,我们作坊库存也就三万来匹,就算是作坊里的工人们加班加点、昼夜不停地干,也不可能在二个月的时间里一下子就生产出来三万匹布啊!”桑道乐急道。
常惠道:“外舅,先别急。我早就想好了,光靠我们一家作坊生产,肯定是交不了的。不够的部分,我们可以从周记作坊买。朝廷给的这个价格,就是按周记作坊的外卖价格,我们刨去费用开支,也还是有些赚头的。现在生意不好做,周记作坊估计也是存了不少的布匹在手里的。”
“从周记作坊买?万一他不给呢?”赵夫人插嘴道。
“就算他不给,我们也还是可以从齐地进货的啊,只是一路周折之后,就没什么赚头的了。不过,我相信周记不可能放着生意不做的。”常惠解释道。
“好,我这就让作坊的工人全部回来复工,加班加点做。你呢,也赶紧去落实一下剩下的布匹的来源问题,这可是我们与朝廷的第一笔大单,马虎不得的。”桑道乐道。
“好,我这就去找周老爷商量一下。如果他硬是不同意,我们再另谋它策。”常惠答道。
常惠家也没有回,就直奔周府。
对于常惠的来访,周松有些意外。自从常惠去了桑记帮忙后,双方的关系就要比以前冷淡多了,毕竟同行是冤家嘛!不过,他的脸上还是客客气气的,堆着一脸的笑容,“常大掌柜,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儿了?”
常惠答道:“隔了好些日子没有跟老东家一起坐下来聊聊天、喝杯茶的了,所以今天特地抽空过来看看。最近生意还好吧?”
周松一听,暗道原来是跟我打听生意上的事,探听口风来的,于是便道:“还行啊,老样子的。听说桑记作坊大部分工人都放假了,是有这么一回事吗?”
常惠道:“嗯。我们桑记作坊有些员工是放了一、二个月假的,因为库存有些多。不过,从明天开始,又开始全面复工的了。”
周松道:“哦?这么说来,你们接着大单了?”
常惠没有否认,点了点头,“嗯,我正是为此事来的。我们接的这个单子有点大,我们桑记一家吃不下。我想,这远亲不如近邻,如果老东家的出价合理的话,我就不到别处进货了。你看如何?”
周松将信将疑,前期他们没有料到市场上丝绸的销量下降如此的剧烈,还是跟往常一样的生产,也压了差不多四万匹布在手里了,他不相信常惠会主动帮自己。“那你说说看,你要多少?愿意出什么价?”
常惠道:“我要三万匹,其中二万五千匹成品,五千匹没染色的半成品。价格嘛,我这么大的量,你总得优惠一点吧?”
周松想了一下,道:“要不这样吧。我价格降一成,你看可行不?”
见常惠没有马上答应,他又解释道:“这要搁在没征算缗之前,我的确还可以再优惠一点的,这算缗钱一征,我剩下的利润也就是一成多一点了,这你也是行家,大家都清楚的。”
常惠这才应道:“好,降一成就降一成吧。我们是老邻居的了,我也不能让你吃亏啊,五千匹没染色的半成品,照这个价办。那就签订契约吧。”
周松没想到常惠这么爽快地答应了自己,还主动提及签订契约,看来这事十有八九是真的了,这才把对他的戒心全部放了下来。拿来帛书,写好契约,双方签字画押。
常惠收了契约,道:“好,明天我就让人送钱过来取已做好的成品,至于那五千匹没染色的半成品还请老东家从明天起加紧生产。”
“好,那我就不远送了。”周松将常惠送到大门口。
张夫人看到后,问道:“我刚才好象看到常惠过来了,他过来干吗?”
周松盯着常惠的背影说道:“他啊,是个财神爷,给我们送钱来了!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接了一个大订单,自己作坊里忙不过来,还要从我们这儿买三万匹丝绸。”
“都说同行是冤家,他能发善心给我们送钱来?你是什么价格给他的?”
周松道:“人家一下子要这么多,恰好我们的布匹也积压了不少,我就在别人的价格上降了一成给他的。不过,我们也还是能赚个二百多万钱的。”
张夫人道:“看来我还真小看了常惠这个人,不简单啦!我听徐平说常惠这些天又去京城了,没想到一回来还真有不少的收获。”
周松道:“他去了趟京城?他从我这儿买了三万匹,自己至少也有个三万匹的,加在一起六七万匹,这么大的量,能够一次吃下,应该是朝廷的订单。他们怎么攀上朝廷的人了呢?”
“他能攀上朝廷的人,那也是人家的本事。我们能顺便赚点小钱就不错了,眼红人家做什么?你们可不要再使什么坏心眼了。”张夫人叮嘱道。
周松道:“冤家宜解不宜结,这我也知道的。况且我们与常惠还是邻居的,怎么再使什么坏心眼呢?你想多了。”
“没有就好。”张夫人说道。
“这一次京城之行怎么样?”桑道乐问道。
“成了!爹爹,你知道吗?桑叔叔虽然只是治粟都尉,但皇上已令桑叔叔代理大农令,这朝廷的采购都是他说了算。我们亮出我们的条件后,他一下子就给了我们六万匹布的订单。”桑田答道。
“啊?六万匹布,这么多啊?”众人都惊呼起来。这六万匹布,桑记作坊可是要生产差不多一年的了。
“是的,听桑叔叔说,汉军在朝鲜打了大胜仗。皇上准备封赏这一次征战有功的将士们,大概需要丝绸几十万匹,桑叔叔将其中五万匹的任务就交给了我们。另外还加订了一万匹新品丝绸,供宫中人员穿。价格也都不错的。老品按市价降一成,新品在市价的基础上加一成。只是时间有些紧,二个月之后,就要将布送到京城。”常惠答道。
“二个月之后,就要将六万匹布送到京城。可是,我们作坊库存也就三万来匹,就算是作坊里的工人们加班加点、昼夜不停地干,也不可能在二个月的时间里一下子就生产出来三万匹布啊!”桑道乐急道。
常惠道:“外舅,先别急。我早就想好了,光靠我们一家作坊生产,肯定是交不了的。不够的部分,我们可以从周记作坊买。朝廷给的这个价格,就是按周记作坊的外卖价格,我们刨去费用开支,也还是有些赚头的。现在生意不好做,周记作坊估计也是存了不少的布匹在手里的。”
“从周记作坊买?万一他不给呢?”赵夫人插嘴道。
“就算他不给,我们也还是可以从齐地进货的啊,只是一路周折之后,就没什么赚头的了。不过,我相信周记不可能放着生意不做的。”常惠解释道。
“好,我这就让作坊的工人全部回来复工,加班加点做。你呢,也赶紧去落实一下剩下的布匹的来源问题,这可是我们与朝廷的第一笔大单,马虎不得的。”桑道乐道。
“好,我这就去找周老爷商量一下。如果他硬是不同意,我们再另谋它策。”常惠答道。
常惠家也没有回,就直奔周府。
对于常惠的来访,周松有些意外。自从常惠去了桑记帮忙后,双方的关系就要比以前冷淡多了,毕竟同行是冤家嘛!不过,他的脸上还是客客气气的,堆着一脸的笑容,“常大掌柜,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儿了?”
常惠答道:“隔了好些日子没有跟老东家一起坐下来聊聊天、喝杯茶的了,所以今天特地抽空过来看看。最近生意还好吧?”
周松一听,暗道原来是跟我打听生意上的事,探听口风来的,于是便道:“还行啊,老样子的。听说桑记作坊大部分工人都放假了,是有这么一回事吗?”
常惠道:“嗯。我们桑记作坊有些员工是放了一、二个月假的,因为库存有些多。不过,从明天开始,又开始全面复工的了。”
周松道:“哦?这么说来,你们接着大单了?”
常惠没有否认,点了点头,“嗯,我正是为此事来的。我们接的这个单子有点大,我们桑记一家吃不下。我想,这远亲不如近邻,如果老东家的出价合理的话,我就不到别处进货了。你看如何?”
周松将信将疑,前期他们没有料到市场上丝绸的销量下降如此的剧烈,还是跟往常一样的生产,也压了差不多四万匹布在手里了,他不相信常惠会主动帮自己。“那你说说看,你要多少?愿意出什么价?”
常惠道:“我要三万匹,其中二万五千匹成品,五千匹没染色的半成品。价格嘛,我这么大的量,你总得优惠一点吧?”
周松想了一下,道:“要不这样吧。我价格降一成,你看可行不?”
见常惠没有马上答应,他又解释道:“这要搁在没征算缗之前,我的确还可以再优惠一点的,这算缗钱一征,我剩下的利润也就是一成多一点了,这你也是行家,大家都清楚的。”
常惠这才应道:“好,降一成就降一成吧。我们是老邻居的了,我也不能让你吃亏啊,五千匹没染色的半成品,照这个价办。那就签订契约吧。”
周松没想到常惠这么爽快地答应了自己,还主动提及签订契约,看来这事十有八九是真的了,这才把对他的戒心全部放了下来。拿来帛书,写好契约,双方签字画押。
常惠收了契约,道:“好,明天我就让人送钱过来取已做好的成品,至于那五千匹没染色的半成品还请老东家从明天起加紧生产。”
“好,那我就不远送了。”周松将常惠送到大门口。
张夫人看到后,问道:“我刚才好象看到常惠过来了,他过来干吗?”
周松盯着常惠的背影说道:“他啊,是个财神爷,给我们送钱来了!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接了一个大订单,自己作坊里忙不过来,还要从我们这儿买三万匹丝绸。”
“都说同行是冤家,他能发善心给我们送钱来?你是什么价格给他的?”
周松道:“人家一下子要这么多,恰好我们的布匹也积压了不少,我就在别人的价格上降了一成给他的。不过,我们也还是能赚个二百多万钱的。”
张夫人道:“看来我还真小看了常惠这个人,不简单啦!我听徐平说常惠这些天又去京城了,没想到一回来还真有不少的收获。”
周松道:“他去了趟京城?他从我这儿买了三万匹,自己至少也有个三万匹的,加在一起六七万匹,这么大的量,能够一次吃下,应该是朝廷的订单。他们怎么攀上朝廷的人了呢?”
“他能攀上朝廷的人,那也是人家的本事。我们能顺便赚点小钱就不错了,眼红人家做什么?你们可不要再使什么坏心眼了。”张夫人叮嘱道。
周松道:“冤家宜解不宜结,这我也知道的。况且我们与常惠还是邻居的,怎么再使什么坏心眼呢?你想多了。”
“没有就好。”张夫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