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帝国之忠信天下
字体: 16 + -

第一百一十三章 安南内乱(下)

    升龙城郊外某处军营

    殿前亲军都副指挥使武安国领兵两千驻扎于此。

    武安国与杨嗣明等人约定三日后动手除去杜雄武及其党羽,虽说是三日后动手,可武安国当日夜里回到军营之后就令所有部下回营,没有将令不许一人外出,发放各种军械,并严加戒备,为三日后的行动做好准备。

    武安国统兵多年,经验非常丰富,知道有备无患的道理,于是武安国边是秘密的准备,边派出去了大量密探,察探升龙城中的一切动静,不过到目前为止,派出去的密探没有一人回来,武安国因此得不到城中的任何消息,武?也因此忧心忡忡的。

    “武指挥使,宫中来人了。”武安国正在军帐之中坐立不安之时,部下前来禀报道。

    “宫中?人在哪里?来了多少人?”武安国闻言吃惊的站起身来问道。

    宫中来人?这么晚了,这个时候宫中为何会来人?他们来干什么?武安国闻言心中感到有些不妙了。

    “就在营房之外,天太黑,看不太清楚,大约有数十人左右。”武安国部下答道。

    “嗯,传令下去,令各部做好应变的准备,你们几个随我出去。”武安国思虑片刻后说道。

    。。。。。

    “皇帝制曰。。。命御前亲军都副指挥使武安国即刻起入宫觐见,手下兵马交给左金吾裴磊统带。”宫中一名内侍宣旨道。

    “入宫觐见?”武安国问道:“天色如此晚了,难道太后、陛下还未歇息吗?”

    “此话是你问的吗?为何还不接旨交出兵马,难道你想抗旨吗?”为首的一名内侍喝问道。

    武安国闻言摇头道:“非也,不是末将想抗旨,而是夜色已黑,看不清此圣旨的真假,末将得到的将令是领兵驻防此地,未得李都统的将令,不敢妄动。”

    武安国此时已经看见不远处的夜色之中,隐隐约约的有许多人马,武安国已经感觉不妙了,于是偷偷的挥手让部下做好应变的准备。

    “大胆,假圣旨?难道我等还有假吗?也罢,右武卫阮杨,你来宣读李都统的将令。”此名内侍随后说道。

    “末将遵令,武指挥使,奉李都统将令,命你交出兵马,即可入宫觐见。”阮杨闻言对武安国说道,不过阮杨的目前有些闪烁,看起来有些害怕的样子。

    武安国此时才注意到了人群之中的阮杨,于是问道:“阮武卫,这是怎么回事?为何这么晚了喊我等入宫?你的脸色为何如此难看?”

    “武。。。武指挥使。。。”阮杨支支吾吾的答道:“听说。。。听说出大事了,因而叫。。。叫我等入宫。”

    阮杨边说边朝武安国拼命使着眼色。

    “哦,既然如此,本将回去稍作安排,换身衣物就随诸位入宫。”武安国点头道。

    其实武安国已经看出了阮杨的异常,武安国打算回营安排兵马将这些人等一举拿下,救出阮杨。

    可阮杨会错了意,以为武安国上当了,于是忽然挣脱周围数人的束缚,不顾一切的冲上几步大声喊道:“武安国,快跑,事情已经败露了,他们这是要捉拿你等。。。”

    周围挟持阮杨的武士大怒,拨出利刃,冲上前去将阮杨剁翻在地。

    “武。。。带。。。快。。。走,日后召集人马为我等报仇雪恨。。。”阮杨最后吐出这句话后就气绝而亡了。

    “阮武卫。。。”武安国见状悲声大喊道。

    “武安国抗旨不遵,实为造反,来人啊,拿下此等反贼,太师必有重赏。”一名禁军将领随后拨出腰刀,大声呼喊道。

    周围众人闻言齐声应了一声,挥舞着刀枪就向武安国等人扑去,刹那之间,早已埋伏在周围的禁军兵马从夜色中涌了出来,跟随着统领向武安国所在的营地杀去。

    此时武安国已经退回到了营地之内。

    武安国缓缓的抽出腰刀,冷冷的下令道:“逆贼专权,矫旨欺骗我等,妄图致我等于死地。”

    武安国随后翻身上马,挥舞着手中长刀大声喊道:“将士们,随本将迎敌。。。”

    武安国此时已经明白了事情已经败露了,寡不敌众,只有杀出去再说,以图日后东山再起。

    “杀杀杀!”升龙城城外的旷野之中顿时就响起一片喊杀之声,惊天动地的,喊杀声、惨叫声、刀刃入肉之声等不绝于耳。

    武安国乃是大越国一员猛将,勇猛善战,并且治军有方,平日里也是善待士卒,武安国手下的禁军均愿意为其死战,众士卒在武安国的统领之下利用营寨拼死抵挡前来剿灭武安国的禁军,双方无数士卒在武安国的营寨附近亡命搏杀,箭如飞蝗,矢石如雨。

    “跟着我从北面冲出去。。。”武安国举起兵刃大声喊道,武安国明白仅凭此简陋的营寨根本无法抵挡对方的狂攻,于是打算从北面冲出重围。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西面的简陋寨墙就在对方的狂攻之下轰然倒塌,无数禁军从倒塌之处拿着各种兵刃蜂拥而入,与武安国的手下士卒贴身肉搏。

    因人数相差太远,武安国等人也就渐渐的抵挡不住了。

    武安国大吼一声,挥舞着兵刃率先向北冲去,北面有条小河,趟过此河就能冲出禁军的包围圈了。

    武安国手下有三百亲卫,均是骑兵,且骁勇善战,三百亲卫骑兵紧紧跟随着武安国杀出了条血路,趟过了小河,向着远处落荒而去。

    骑兵速度快,能够轻易趟过小河,并能迅速的摆脱追兵,可步卒就不行了,纷纷被追上来的禁军刺死在河滩、小河边上,转眼之间,小河周围死尸遍地、血流成渠。

    “我的兄弟们啊。。。”武安国远远看到此等惨状,顿时仰天长号,悲愤的哭喊道。

    “武指挥使,快走罢,再不走就晚了。。。”武安国手下哭喊道。

    于是武安国仅剩不到三百人突出了重围了,向着凉州落荒而去,武安国部下剩余的士卒均被屠戮殆尽。

    。。。。。

    升龙城皇宫之中

    “太后,此次谋逆虽只是杨嗣明、武安国、阮杨、阮国等人密谋,可此等贼子平日里与苏宪诚、李公信等人来往甚密,因而苏宪诚、李公信等人与此事脱不了干系,微臣奏请太后降下懿旨,捉拿苏宪诚、李公信等人,以正国法。”杜雄武持笏奏道。

    杜雄武此次只是获取了杨嗣明等人密谋刺杀自己的证据,可并没有苏宪诚、李公信与之勾结的证据,因而杜雄武可以派兵捉拿杨嗣明等人,可不敢对此二人轻举妄动,特别是李公信手中还握有一部分的军权,因而杜雄武打算奏请懿旨,如此,自己就可能名正言顺的清除自己的政敌了,从而独掌朝纲。

    黎太后乍闻此事顿时惊了个目瞪口呆,从杜雄武口中说出的是杨嗣明等人打算诛杀黎太后、李天祚、杜雄武等人,打算另立新君,可黎太后回过神来细想,此根本就不可能的,要说杨嗣明等人想要诛杀杜雄武还有可能,要知道目前把持朝政的可是杜雄武,而英宗李天祚手中几乎就没有什么权利,为何要另立新君?况且英宗李天祚之姐,也就是杨嗣明之妻曾在在黎太后面前暗示过杨嗣明对杜雄武把持朝政极为不满。

    此时黎太后已经明白了杜雄武的用意,那就是清除他的政敌,以达到他不可告人之目的。

    万不能让他此奸计得逞,否则李朝也许真的不姓李了,而姓杜了,黎太后心中暗道。

    于是黎太后缓缓的说道:“杜太师,仅凭来往就不能断定苏尚书与李都统亦参与了此次谋逆罢?况且苏尚书此人德高望重、声名极佳,不能就为此就定他的罪罢?太师是否有些多虑了?太师是否再斟酌一二?”

    “太后,老臣为了我大越国殚精竭虑,为了我大越国长治久安老臣是呕心沥血,苏尚书此人平日素有贤名,老臣亦是敬佩有加,可也不能因为此就任其胡作非为,太后啊,您可知道以往篡位之人哪一个不是德高望重、声名极佳之人?太后,先帝曾经说过,苏宪诚此人不可委以重任,此乃先帝之明见也,老臣为了我大越国,请求太后颁下懿旨,以正乾坤。”

    杜雄武说罢就跪在地上,痛苦流涕。

    良久之后,黎太后皱眉说道:“也罢,暂且拘押苏宪诚罢,不过李公信李都统在军中的威信极高,就暂时不要动他罢,以防乱了军心。”

    黎太后不得不让步,不过黎太后怎么也要保住李公信,李公信握有部分军权,且对皇室忠心耿耿的,也只有他才能与杜雄武相抗衡,有了他才能防止杜雄武行叛逆之举。

    “太后明见,老臣叩请太后即可颁下懿旨。”杜雄武随后说道。

    李公信在军中威望极高,此时动他确实不太妥当,若拿下李公信,也许会引起军中骚乱,而此时大越国正与占城交战,此时动他也许会引起占城前线溃败,因而杜雄武就打算暂时放过李公信,待日后有机会再让自己的心腹取而代之。

    第二日,升龙城全城戒严,无数大越国士卒捉拿叛党及其家眷,牵连着甚众,而杜雄武大开杀戒,清除异己,杀了八千余人,流放了上万人,整个升龙城都陷入了一片恐怖之中,升龙城官吏、百姓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

    “三彪,速速召集申世袭、辛赞、王刚、云书海等人帅府议事。”赵忠信捏着一封来自交趾的密报后连连下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