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化苍生
字体: 16 + -

74 第七十四章 生死玄关

李原微微一笑,看着女捕神,轻声笑道:“好了,不要吓唬他们了!我来说吧!免得他们害怕!”

女捕神看着李原,轻轻张开了小嘴,作势要咬的样子,眉目之间,有一丝淡淡的调皮!

这才是她啊!

卸去了一身负担的,她!

非宁!

李原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轻道:“现在,以两个为一组,到我身前来!我有话要说!”

捕快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能乖乖听李原的话,靠近了他!

“他想要干嘛?”

“谁知道?估计不是什么好事!”

“拜托,他们有好事找过咱们吗?”

“既然如此,那咱们不要过去了!反正,都是一朝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地,怎么可能会动咱们呢?”

“呵呵,那倒也是,那就,不理他们了,反正,都是一些彼此看不上眼的家伙罢了!”

王俊听到之后,脸色微微一变!

找死的开始吗?

难道,捕快就要如此作贱自己?即使别人看不起,自己都要坚守的那份执着去了哪里?

那个男人!

不,发怒之后,犹如魔神的他!

当时,我还不是如今的实力,被他看了一眼之后,我就发现,我已经输了!输的那样干净利落!

居然当着他的面,说出了那些禁忌!谁还能救你们?

李原摇了摇头,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低垂着手,同时低着头,露出了一声声莫名的笑意!

王俊突然觉得毛骨悚然,李原那个男人可是觉醒了生死玄关之后,还存活的男人,不可以用正常人的思维方式来面对他!可能,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阿赖耶识”!

一步成神的道!

阿赖耶识又作佛门中人称之为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等。或直接被称之为第八识、本识、宅识。

阿赖耶识被认为是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中所说的第八识。

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关于阿赖耶识不同的宗派又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大多大同小异!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

同时,阿赖耶识也是佛门九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

人体内的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

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

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长有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

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

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

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

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据摄大乘论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经之说,及俱舍论卷十六所引契经之说,可知阿赖耶思想之萌芽,源于原始佛教时代。

据转识论、摄大乘论本卷上、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俱舍论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五等所举,部派佛教时代之诸师皆依爱欲缘起说,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

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

其中,无著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等,解说第八根本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并于所著显扬圣教论卷十七中,举出八种理由以论证阿赖耶识之存在。

无著于其另一著作摄大乘论本卷上,将阿赖耶识分为自相、因相、果相三种,并提出迷、悟二种境界,皆由熏习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生起,此即‘种子熏习说’,亦即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之说。

又世亲着之唯识三十颂,至唯识分流时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释,而较闻名者则为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之注释;玄奘即以护法之注释为主!不敢改动分毫!

所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

所藏

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

执藏

谓第八识是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

此外,窥基根据成唯识论所述,于所著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就自相、因相、果相三相,举出阿赖耶识体之三位,即︰ 我爱执藏现行位,指第八识之自相而言。

因第八识自无始以来,恒被第七识爱执为我,故称我爱执藏现行位。下自凡夫,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萨,或二乘中之有学圣者皆属此位。

善恶业果位,指第八识之果相而言。

因第八识系由无始以来之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果,故称善恶业果位。

此位通至十地菩萨之金刚心,或二乘之无学圣者。

相续执持位,指第八识之因相而言。此位通至佛果以及尽未来际。因第八识执持色心之万法种子,令五根不断失,故称相续执持位。

依此,从凡夫以至佛之转迷开悟,第八识为众生所依止,故阿赖耶识又称所知依。护法之唯识思想,由其弟子戒贤论师传予玄奘,而盛行于我国。

地论宗

以世亲之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视同于佛性如来藏。

摄论宗

以无著之摄大乘论为主要根据,乃由真谛所译。主张如来藏缘起,阿赖耶识则为无常有漏法,乃一切烦恼之根本,并于前八识外加上阿摩罗识成为第九识,而以前八识为虚妄,九识为真实。

然真谛亦参酌大乘起信论,而以阿赖耶识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乃真妄和合之识,以第八识具有解性义为真,具有果报义为妄,故真谛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说而成。

法相唯识宗

以成唯识论为主要根据。玄奘为新译唯识之代表,排斥如来藏缘起,主张阿赖耶缘起,并立五种种姓,说人、法二空。

此种新论说,不仅使我国之唯识思想发生新的大转变, 亦影响日本之唯识思想。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唯识的层次有十重唯识。

眼识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耳识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鼻识

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舌识

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身识

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意识

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

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末那识

末那是梵语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

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 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

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合体!

由无明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

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

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 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

第八识,从凡夫位到八地菩萨,叫做“阿赖耶识”。八地到成佛之前,叫做“庵摩罗识”“异熟识”。佛地叫做“无垢识”,进而转为“大圆镜智”。 “《大乘密严经》云:“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位,名为圣人。”

大乘密严经又云: “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轮与水精,亦如星共月。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如是常轮转,悟者心方息。譬如火 烧木,渐次而转移,此木既已烧,复更烧余木;依止赖耶识,无漏心亦然,渐除诸有漏,永息轮回法。”

《八识规矩颂》是唐玄奘法师所作。将心王八识分为四类。前五识作了三颂,意识作了三颂,末那识作了三颂,阿赖耶识作了三颂,共十二颂。

阿赖耶识颂二: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此识为藏识,浩浩是深广的意义。

第一,此识具诸法种子,持而不失,有能藏义。

第二,此识受前七识所熏,随熏成种,有所藏义。

第三,此识的见分被第七识所执,认以为我,是我爱的执藏义。

因此此识具三藏。持种受熏执以为我,使无边的有情众生,无始以来相续流转生死中,甚深广大而不可穷尽。

(渊深七浪境为风)藏识犹如大海一样,前七识就是波浪,波浪一起,其所缘之境形成识风,风浪互为因果,相续生灭,这就是识海。

这时,我们就失去了灵明洞彻、圆明朗照的佛性,变成了染净交参的识,而识海上的风浪越来越大了。

此识受前七识缘境造业之所熏习,而形成心(精神)色(物质)二法种子。此识种子一旦成熟,就变成正报的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和依报的器世间(物质世界)。

实际上,根身和器界,也是此识所执受的相分。 (去后来先作主公)此识既然有执受根身与器界的功能,所以有情生命(包括动物)死时,此识最后离开,有情生命受生时,此识最先来。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有情生命中,此识是主人公。

一般来说,我们在活着时都不愿去想“死”这个问题,而佛法就是研究“生从何处来,死到那里去”,目的就是了生脱死,修解脱道,所以学佛必须要认真分析死,从中找出宇宙人生的真相。

人在临命终时,四大分离!

哪四大?

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地大

地大就是筋、骨、肢体等生理固体的机能。人在临命终时,必然感到身体的骨节四肢有重物压下来,痛楚难言,渐渐麻木丧失其知觉。瞳孔放大,听觉渐渐失去,看眼前之物,或裂变为很多,或大而为小,小而为大,渐离渐远,耳边的声音,好像从远方传来,有的人还听到极为惊恐的巨响。这就是地大分离的状况。

水大

水大就其实为就只是血、汗、涕、唾、便、溺等。这时,身体发冷汗,有的人大小便失禁,一切知觉已经渐渐丧失,有的人还听到波涛巨浪的汹涌之声。 这就是水大分离的状况。

火大

火大就是身中暖热。

风大

风大就是呼吸气息。

此二者,相依为命,气息在,暖热也在,气息一断,暖热立即消散,感到跌入冰地狱中。人在临命终时,叹出最后一口气,全身的热量也随之消散。形成了天地之间的一丝一缕悲怆!

死的情形就是这样!

而李原!

他,用自己的当时,看破了所谓的生死玄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