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闲人
字体: 16 + -

第六章 顾老

    大德朝武德十三年,秋日的一个午后,太阳暖洋洋地照着秦记蛐蛐坊,院子里围着一堆人围着斗盆拼命地呐喊助威,唾液飞溅,空气中充斥着人的汗腥气和臭味。有人挤不进去,急得跺脚。宁放走进去,一眼看见秦白茅坐在一张长凳上戴着老花镜正在看书。

    周围吵杂的人群喧闹充耳不闻,此时的秦白茅就像一个长年的老学究。

    “秦老”

    宁放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在齐州蛐蛐圈,秦白茅威望最高,广受人尊敬。

    “哦,是宁公子来了,宁公子请坐。”

    秦白茅抬起头,看见宁放连忙站起来让座。虽然宁放在齐州声誉不太好,都知道是纨绔弟子,落魄公子,游手好闲吃喝嫖赌。但秦白茅一直对他很看重,原因是宁放的蛐蛐品好。

    这蛐蛐品,顾名思义和人品大概是同一个意思,宁放虽然落魄,但在斗场上愿赌服输从来不耍赖,和很多输了就耍赖,不认账胡搅蛮缠的主截然不同。

    宁放看了那边一眼,认出几个熟人,都在看中间两人斗蛐蛐。那几个人是常客,玩这个的基本上都是闲人。

    “秦老,您不瞧瞧?”

    宁放问道,秦白茅摘下老花镜,摇摇头说:“不了,这几天身体不适,看会儿书,宁公子今日有空?”

    “秦老,我随便转转。”

    宁放随口说道,跟秦老寒暄了几句,目光却忍不住落在秦白茅手中发黄的书上。

    “秦老在看什么书?”

    “哦,这是不知那朝一位书生写的斗经,宁公子有兴趣?”

    “秦老,这书能让我借阅几天吗?”

    《斗经》和那本《促织经》都是专门讲斗蛐蛐,只不过促织经因为是前朝宰相所写,名气更大而已。而豆经几乎不为人所知,但既然能入秦白茅法眼,自然有过人之处。

    听到宁放的话,秦老笑了一下,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其实这种书在有钱人家不算什么,宁放如今落魄了,家无分文才不得不涎脸告借。

    秦老走进去找了一块青布,把书包裹起来,郑重地递给宁放。

    “宁公子,看完就还老朽,可莫弄丢哦。”

    “秦老,您放心吧,看完我就马上还您。”

    宁放说着,心里暗骂老家伙吝啬,一本破书而已,他要不是落魄了,哪里轮得到向人借。

    这意外的收获让宁放很是高兴,也没心思去看旁边的赌蛐蛐,跟秦老告别,兴冲冲地回去了。

    隔天,就下起了绵绵秋雨。

    这一下,就连续下了四五天,秋雨如丝如线,纷纷扬扬,把整个齐州府变成了雨季。气候也骤然降了,寒气逼人,早上起来宁放竟然忍不住打哆嗦。

    好在对这种情况,李冶那个小姑娘早有准备,她给宁放做好了棉衣,只可惜是准备冬天穿的,没办法也只能先将就御寒了。

    外面下着雨,宁放难得这么老实地呆在家里,翻看着从秦白茅哪里借来的《促织经》,促织经是前朝一位宰相所写,书中按论形,论声,论色,论性,论表,论腠六类详细讲述了如何辨别蛐蛐中的上品。和促织经相比,斗经更多注重的是辨认上品蛐蛐。

    宁放看了一会儿,大有收获,在书中找到了白文喜那只白里紫的种类,果然如顾老所言,是珍贵的宁津种蛐蛐。

    书中记载,宁津种蛐蛐生来个头较大,天生腿短弹跳有力,不过饲育起来比较麻烦,初次捕捉必须以半馊米粒每日午时喂一粒,使其半饥半饱,喝瓦上霜所化水。如此数月饲育才有可能培养出上品宁津斗蛐。

    唉,这里面讲的好繁琐,有时间还是去向顾老请教吧。

    “公子,饭好了,您下来吃吧。”

    李冶在厢房喊道,打断了宁放的思绪。

    被李冶一喊,宁放才感觉自己饿了,大概看书看的入了神了,竟然不觉得饥渴。

    宁放放下手中的书,走进厢房,厢房里面极其简陋,隔成两半,一半是李冶住处,一半是厨房。

    堂屋的饭桌上,摆着热腾腾的馒头和一盘炒青菜。馒头黑乎乎的,是用大户人家不要的黑面做的,这就是宁放的一日三餐。

    宁放饿了,也不管馒头黑乎乎的,抓起来就往嘴里塞,一连吃了三个打着饱嗝,才微微皱起眉头。

    小姑娘在宁家一直是受苦的命,早先宁放的父母和李冶的爹活着,她爹也是给宁家种菜看家护院,她就做饭给宁家洗衣服。如今,父母都走了,只剩下两人,李冶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照顾宁放的责任。

    宁放觉得别扭,几次想送李冶走,可李冶没地方去,这就形成了现在两人之间特殊的关系。

    李冶照顾宁放,宁放却不领情,两人每日同处一个院子,却除了简单的寥寥几句话外就无话可说。

    “李冶,你出来。”

    宁放沉着脸,喊了一声。

    李冶从里面走出来,有点怯生生地看着宁放,不知道他又要发什么神经。

    “你看看……这么黑的馒头,这是人吃的吗?”

    抓起桌上的黑馒头,宁放瞪着小姑娘。

    “公子……您别生气,昨天衙门来人收了支移钱,家里没钱了。您先将就几天,等过几天有钱了我给您做白面馒头。”

    李冶苦着脸说。

    这个年月日子不好过,齐州府表面繁荣,实际上暗流涌动,黄河隔几年就要决堤一次,泛滥成灾,城外还有山贼骚扰。知府衙门也是巧立名目,天天问老百姓要钱。宁放平日从不管这些事,对这支移钱也不知道。

    宁家留下的那一点田产,一年租金也没多少钱,勉强糊口。

    宁放听到支移钱,不吭声了。家里本来就一穷二白,靠着微薄租金度日,他自己都经常花李冶钱。大概是理亏,宁放摆摆手,让李冶回去忙去了。

    回到自己房里,宁放又捧起那本斗经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过了一会儿,大概是遇到了疑惑处,宁放跳起来,扔掉书,出门打算去找顾老。

    外面秋雨淅淅沥沥地下,胡同里偶尔有菜农披着蓑衣背着蔬菜筐子经过。那些普通的菜农每日起早贪黑,种菜卖菜,却只能糊口,不得不在雨天也要奔波。

    李冶找了一把旧伞,不知是从哪里捡来的,但是经过李冶巧手,把破烂的地方都缝补了,撑起来勉强能遮住风雨。

    宁放给李冶说声,打着旧伞,沿着泥泞不堪的道路出了胡同,往顾老家走去。

    顾老年轻时在外地某个县令手下做过差事,积攒了些银两,退休后回到家乡置办了一点田产,虽然不富裕,但养老不愁,也就有闲心研究斗蛐蛐。但顾老毕竟年纪大了,精力有限,只能算个业务玩票。

    宁放父母还在世时,顾老就退休回乡了,常来宁家喝茶,所以顾老没少教他斗蛐蛐,可以说,顾老就是宁放的启蒙老师。

    顾老的家在护城河东岸,宁放一路小心翼翼地走到哪里,看见往日浑浊污秽充满臭气的护城河在雨水荡涤下焕然一新,河水清澈,垂柳依依,俨然一处风景胜处。

    “好美啊。”

    日常闻惯了河上臭气,宁放忍不住大口呼吸着这难得的清新空气,赞叹道。而后他的目光远远地落在了远处河边。

    远处的护城河边,秋雨中,顾老坐在马扎上,撑着一面伞,正在河边垂钓。

    护城河边,秋雨绵绵,顾老坐在河边垂钓,虽然有伞遮盖,雨水还是打湿了他的衣襟。这时节正是秋雨一场寒,老人忍不住瑟瑟发抖。

    四野空旷,秋雨如织,放眼周围空无一人,只有一老翁垂钓。

    宁放站在远处,被这一幕震撼,他不是诗人蹦不出华丽的诗句,否则此情此景他一定赋诗一首。

    “顾老”

    宁放大声喊着,跑了过去。

    听到喊声,顾老才抬起头看见宁放,并未感到意外,而是笑呵呵说道:“宁公子,这么大的雨,你怎么也来了?”

    “顾老,您不也在吗。”

    “呵呵,老朽年纪大了,人老了,闲不住下雨天又无事可做,正好拙荆嚷着要喝鱼汤,就来钓鱼了。”

    顾老笑呵呵地解释道,待看到宁放的衣服大半都被打湿了,当即收拾鱼具,拉着宁放要去家里喝茶。

    宁放正有事求教顾老,也便不客气了,跟在顾老后面回到顾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