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星升起
字体: 16 + -

第五十二章 俱怀逸兴壮思飞 借景抒情论起义

    大年初一,梁先生突然想起有个老同学住在阳春县十里关,便随口问詹由武:“由武,你知道十里关的关下村在什么地方吗?”

    “晓得啊,从我们这里向南走,走到一个旧关前就是的。十里关可险了,你看关东是毛狗尖,西边是金钢台。这两座山是咱这个山区最高的山,关口西边有一村就叫做关下村。”说起周边地带,詹由武如数家珍,说的头头是道。

    梁先生本来只是起意,被他一说,顿时神往:“原来那里倒是个好地方,今天天气好,我想到十里关去拜访一位旧友。”

    詹由武拍着胸口说:“那我送你去吧!”

    梁先生摇摇头:“你父亲伤还没好,这两天客又多,山寨很多事需要你打理,世礼也留下帮你们,让世义跟着我去就行了。”

    梁先生谢辞出来,叫李世义陪着下了山寨,沿着田冲边上大道向南走。

    虽仍是冬天,但一连十几天的太阳消化了积雪,晒干了大地。田冲两边的山上青松翠柏抖掉白雪昂然挺立,显得更加翠绿。走过数里,路侧是一片连绵山崖,山壁土石的缝隙里,不知名的小草迫不及待地露出了嫩芽,报告着春天将至的信息。

    挨着路就是一条山涧,欢乐的雪水从高崖处泻下,像顽皮的孩子一样跳跃着向北而去,叮叮咚咚唱个不停。

    梁先生心情舒畅,情不自禁吟了几句诗: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

    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李白,其中四句。)

    世义在后面夸道:“梁先生在吟诗呀,蛮好听的。”

    “我也是借景生情,你看这关多险。”山水奇胜,最易激发文人雅兴。

    “是的,要是在这里打仗,敌人先在两边埋伏好部队,我们带多少队伍从这儿过,也会被人家搞光的。”世义点点头,却冒出这样一句话来。

    梁先生有些吃惊,顺着他的想法,向两侧山崖看了几眼后,也有同感:“对,从军事的角度出发,这里的确是打埋伏的好地点。你现在能够处处留心战争战术,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毕竟以后,我们将会打很多仗……”

    说到这里,梁先生突然有所领悟,双手一拍:“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实践知识。你若能再注重看兵书,学习理论知识,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战争实践去补充、修正、充实理论,就可成长为一位优秀指挥员,说不定还能成为军事家呢!”

    “梁先生,我真感到很惭愧,我从小就不爱读书,我怎么能有那么大出息呢?”世义脸红了,说什么军事家,他连做梦也没做过那么大的。

    停了一下,世义又说:“梁先生,你以后教我读书好吗?”显然梁先生的话,让他有了一点奋发向上的渴望。

    梁先生欣慰的应下来:“好,我教你。”

    “那现在,你为我讲讲你那首诗吧。”世义说到做到,他想学习了。

    梁先生讲起了诗:“那并不是我的诗,而是唐代诗仙李太白的作品,我从《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里选了这四句来吟。”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是指百丈高的山崖,被雪白的瀑布从中间撕裂,人站瀑布下,四面八方全是陡峭的山壁……你看看咱们现在这个环境,四周都是山壁,山涧把崖壁切分。水是流动的,但两崖的树木是静止的,就如同隔河相望、对垒的两军一般,威武不屈。”

    世义跟着念了一遍诗句,再看周围的山崖林木,果然就有了一种如同置身军阵、动中愈静的肃穆的感觉。

    “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就很简单了,就是把山壁中的青苔、绿草,比作用颜料画上去的一样美丽。其实是因为春天来了,草木苏生。”梁先生也不特意同他解释石黛、曾青之类的东西,就简单地用一句春天点明了主题。

    “梁先生,听你这样讲,山啊、草啊、水呀都活了一样,我也感到这山水比以前可爱多了。不晓得为什么,我都这么大了,还是怕树木丛林,总觉得那里藏着什么东西,当我从边上走过,总想到冷不防就跑出来老虎、豹子、土匪什么的袭击我。”李世义从沉迷中醒来,拍拍脑门,不好意思地说道。

    梁先生启发他:“你这样感觉是没错,但你反过来想过没有?要是你先在里面躲起来,袭击敌人呢,该是什么样?”

    “那可不得了,我光想着怕它,咋就没想着利用它呢?”世义恍然大悟,迫不及待地答过。

    梁先生继续讲道:“你看山涧两边已有小草发芽了,这就是春天来了,我们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我们不能老躲在山里,要为更大的革命运动作准备。今天咱们访友,也是为了开展工作。我之所以想到这几句诗,就是借景生情。一首好诗,情和景是紧密相连的,借景抒情,以情烘景。”

    一说到情景交融,李世义又听不懂了:“梁先生,你讲的对我来说还有点深,我得慢慢地消化。说到这次起义,我倒有一个看法,不晓得对不对,该不该说?”世义又问。

    “你不敢说,是怕我吗?”梁先生回过头问了一句,脸上带着微笑,鼓励世义。

    “我读书不多,参加革命也不久,我怕说错了,惹人厌。”世义嘀咕道。

    “哈哈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你比臭皮匠强的多,我比诸葛亮差得远。其实你在很多方面比我强,比如你在军事上就比我强。在这里你想到打仗,想到了摆兵布阵,我就没想到。”梁先生鼓励道。

    世义心里一惊:梁先生看人好准,他居然能猜到我在心里摆兵布阵?既然他鼓励我说,我就把我的想法说出来,错了我就按他说的改!

    拿定主意,李世义趁着没有外人,直白地开口:“梁先生,我觉得,咱们这次起义吧,我感觉没准备好……咱们军队太少,打仗光靠农民也不行:一是他们胆子小,总想跑;二是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一群人打不赢人家几个人;三是纪律观念太差,不听话。这样子打仗是要死很多人的,国民党的炮声一响,农民都吓得跑光了。咱们在农协里搞生产活动,把农民组织起来做后勤保障是不可少的,但是让他们打仗,显然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