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北宋之逆天系统
字体: 16 + -

第七十二章东夷従古慕中华

    “当面可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探花郎刘安明刘上使?”来者操着一口流利的“汴梁口音”问道。

    “正是在下!”

    “啊呀,今日终于有幸见到了回首探花了。”这个回首探花是个什么鬼?谁取的?真的让人觉得好别扭啊,叫小刘探花也这强啊。

    “在下高丽西京郑南湖。”

    刘伯阳是做过功课,听到郑南湖三个字,脑子转了几圈,迅速找到这个名字的记忆。

    “南湖先生,可是政和四年高丽科举状元及第的南湖前辈?写出‘雨歇长堤草色多,送君南浦动悲歌。大同江水何时尽,别泪年年添绿波。’的南湖先生?”刘伯阳也是一脸惊喜。

    “正是在下。”郑知常一脸的得意之色,想不到自己的文名传到了大宋上国那里,尤其是上国探花郎说出来,这分量更重,看来自己自告奋勇来迎接宋使是来对了。

    “有幸,有幸。在下曾闻苏学士遗韵传至高丽东倭,有五分落在了南湖先生身上,早就想一睹南湖前辈的风采,今日终于得偿所愿了。”

    郑知常脸上的褶子都快要笑出声。现如今苏东坡学士是亚洲文化圈头号天王巨星,你要是夸一个文人,说他有了一分苏学士的风采,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刘伯阳居然夸郑知常“苏学士遗韵占了五分”,怎么不让他美得鼻涕泡都要出来了,当即把刘伯阳引为知己。

    “在下宝文阁待制金富轼,奉我大王之命,前来迎接大宋使节。”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拱手道,他穿着官服,脸上肃穆端正。

    “原来是雷川先生,在下何德何能,居然让两位前辈先生屈尊前来。”刘伯阳恭敬地行礼道。

    “刘上使有心了!”金富轼眼睛一亮,盯着刘伯阳缓缓回礼道。

    “这位是我宋国副使吕戎路吕大人。”刘伯阳向高丽迎接的几位大官员介绍道。

    “在下淮南寿州吕轻车,恭据太常寺丞兼秘书郎,为此次出使贵国的副使,见过各位大人。”

    “淮南寿州吕家,可是吕正献公之后。”金富轼惊喜地问道,

    “正是,吕正献公是在下曾祖父。”

    “高丽士子金富轼见过吕公子。”金富轼恭敬行礼道,“在下曾经专心治学过《吕氏孝经要语》,并以吕公座右铭‘不善加己,直为受之’为准则,日夜勤学,不敢懈怠。”

    “谢过金大人,我这里有曾祖所注写的《五州录》,愿赠给金大人。”

    “吕公注写的《五州录》?金某谢过吕公子。”

    一番商业“胡吹”,两边其乐融融,尤其是郑知常,恨不得马上拉着刘伯阳召开高丽文学士林盛会,向宋国上使展示自己的文采,同时也希望刘伯阳把他的“鉴语”向高丽士子们当众说一遍,苏学士遗韵,独占其五。果然是上国探花郎,夸奖起人来真是恰到好处,正中人肺腑。

    刘伯阳、吕轻车一行被安置到四方馆,过了三天,金富轼过来接两人,面见高丽大王。

    “外臣刘安明见过高丽大王,愿大王千岁福安。”

    “上使免礼!”

    “谢过大王。外臣此次前来,带来了我国天子亲笔国书,一贺大王四十千寿,献上琉璃千花瓶两对,汝窑福海寿山瓶四对,番云玉佩六对,天台檀木佛像一座,寿山石老君像一座,佛经一百六十卷,道经二百四十卷,祝大王寿日月昌明、松鹤长春。”

    “二谢贵国去岁馈赠的铜钟礼器,回赠仿周礼制鼓瑟乐器一套;三叙我国与贵国兄弟之好,愿我两国永结盟友之谊。赠米、苏书画六卷,以示诚意。”

    刘伯阳说完,高丽内侍们流水介从宫门抬上礼品,一一陈列在高丽王阶前,琳琅满目,让高丽君臣不停地点头,大宋上国果然讲究,一出手就尽显世界级大富豪的气魄。

    “好,替我谢过贵国天子,来人设宴,孤要为大宋上使接风洗尘。”

    酒过三巡,有宫中歌姬上前,唱起《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殿上众人,包括高丽王俣、首相崔思诹、副相、邵城侯李资谦、参知政事高令臣等人无不听得摇头晃脑,尤其是起居注郑知常几位才子文人,听得手舞足蹈,曲终之时更是双目含泪,犹如灵魂离体,半晌才回来。果然,现今大宋周围诸国,只要是士子文人,无宴不唱苏词。

    接着歌姬又唱起了,却正是刘伯阳的《青玉案.元夕》。

    听完后,郑知常站起身来来,向高丽王俣行了一礼,然后转向刘伯阳赞许道:“此词最妙处在蓦然回首这一句,似去还在,若有所待,悲喜莫名,黯然神伤,此情婉约,不输临淄公(晏殊),柳三变。”

    众人纷纷点头,齐声称赞,高丽王俣也是极爱这首词,再三赐酒。

    这时,有内侍从后宫转出,在高丽王俣侧边低语了两句。

    高丽王俣看到大家纷纷坐下,朗声道:“如此良景,还请探花郎赐词一首,让我等再沐上国文风。”

    “回禀大王,去冬外臣在院府赏梅,得了一首词,一直未传出,今借大王赐酒,诸位前辈的谬赞,吟诵与此。《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好,妙!当浮以大白”高丽王俣大声叫道,众人也是齐声赞道,跟着一起多喝了几杯,有内侍抄下刘伯阳刚才所作之词,送回后宫去了。

    连续几次,大家都喝了不少酒,不论文武,喝得都有些高了。有一武将红着脸大叫道:“都是好词,可我还是喜欢苏学士的‘樯橹灰飞烟灭’,探花郎的‘气吞万里如虎’。”

    “孔沃鄙夫,诗词也你能品论的。”一个文臣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指着武将就骂道。

    “郑克永匹夫,好诗词人人能品论,有本事你写一曲,我绝不品论。”

    “尔等粗鄙武夫,腌舍破落货。”

    “你个捉刀滑吏,书虫糊涂蛋。”

    两人越骂越起劲,眼看卷着袖子要干起来了。还清醒的金富轼一声厉呼:“尔等君前失礼,有损国格,大王,请速速将此二人逐出殿去。”

    高丽王俣脸都气青了,挥手示意殿前侍卫们上前,把两个醉汉拖了下去。

    然后转向刘伯阳、吕轻车道:“下国粗鄙,不识礼数,让上使们见笑了。”

    “大王此言差异,此乃高丽国民风淳朴,有上古遗风,君臣相得无间,诚如家人,正是《尚书》中尧舜之世,不愧是尽得圣贤精要,承志汉唐衣冠的高丽国。”

    高丽王俣、首相崔思诹、副相枢密院使李资谦、参知政事高令臣无不瞠目结舌,最后还是高丽王俣叹许道:“不愧是宋国探花郎,上使此言谬赞了。”

    接下来数日,郑知常天天举办文会,延请各处士子,主角为刘伯阳。《青玉案》等词是近期大宋少有的好词,一传入到高丽,就引起了众士子们的追捧,大宋探花郎在高丽国的人气还是就很高的。现在又出了一曲《卜算子?咏梅》,高丽文坛士林顿时轰动,甚至有传言说探花郎是苏学士的嫡传弟子。这个消息一出,高丽文人都快要癫狂了,他们纷纷从各地涌向四方馆,想请探花郎指点一二,间接沾沾苏学士的文风仙气。

    所以郑知常举办的文会成了开京大热门。除了少数高官如首相崔思诹、副相李资谦、参知政事高令臣等自持身份没有参加外,其余文臣如宝文阁学士郑克永、金富轼、金安、白寿翰都来捧场,包括世子王楷、深受高丽王俣宠信的僧人妙清、道士李仲若都欣然入会,与刘伯阳等人谈诗论词。

    闻风而来的高丽士子们徘徊在会场周围,想尽各种办法想把自己的诗词投进去,递茶送水的仆人们每天都会被人塞上好几贯铜钱。

    文会里,高丽各路文人们绞尽脑汁,各显文采。这几晚可是扬名的好机会。会场里每一曲诗词都会被抄送出来,一有妙句,便会引起外面的众“追星族”们齐声叫赞。

    但是最高潮是第三日,刘伯阳在世子王楷等人的敬酒下,连饮十数杯,醉醺之下挥毫写下一词一诗。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三吴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吴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诗词抄送出来,文会外面的上千文人士子们顿时高-潮了,要不是有护卫和健奴壮仆在外面拼命拦住,这些快要失去理智的“狂粉”们只怕要冲进去。最后,在郑知常、金富轼、金安等名士的安抚下,这些士子们才慢慢冷静下来,但还是难以排除心中的激动,不知谁带头,上千人齐声念起刘伯阳的诗词。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听着外面如春雷海啸一般的诵声,会场角落的一位俊俏少年不由听痴了,“这才是上国才子的风流。”眼睛盯着随着会场中心,目光随着最引人注目的中心,大宋探花郎刘伯阳的身影而动。这时,身边一位小厮打扮的人低声道:“郡主,我全部抄完了,我们还是赶紧回宫吧,要不然王后会知道的。”

    “好了,等会就走。”嘴上说走,身体却站在那里纹丝不动,最后还是小厮连拉带拽,这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