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长歌
字体: 16 + -

第五十一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霓裳已经早早起身,梳洗打扮之后,便亲自为嬴曦穿上朝服,等待着朝会的到来。

    透过铜镜看着她异常娇美的面容,嬴曦拉着她的手,小声道:“再过些日子,就要回家了,开心吗?”

    霓裳轻轻点头,叹息道:“好多年没有见过阿爹,也不知道他身体还好吗?”

    嬴曦拍着她的手背,笑着安慰道:“放心吧,令君好得很。”

    闻言,霓裳伏在他怀里,柔声道:“曦,我想与你商量些事情。”

    嬴曦低下头,端详着她的耳鬓,问道:“什么?”

    “我想……为你娶一门亲事。”

    嬴曦一愣,不禁失笑道:“我的霓裳啊,你什么时候开始操心起这个了?”

    霓裳抬起头,说道:“我没有和你说笑,阿兄那日说的没错,你如今年岁已经不小了,家里必须要有个主妇打点。”

    嬴曦悄然松开她的手,淡淡地说道:“如愿和你说什么了?”

    “没有!”霓裳摇头道:“我终究还是囿于这身份,终究还是要为安儿着想,我……”

    “不用说了!”嬴曦打断了她的话:“说吧,你想让我娶谁?”

    霓裳看着脸色忽然变得有些阴沉的他,心下踌躇片刻,说道:“若你能娶清河为妻,成为周室外戚,对你将会有莫大的好处。”

    嬴曦面无表情,缓缓站起身,点头道:“待迁都之后,我便与清河成亲。”

    说罢,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寝宫。

    ……

    大朝上,朝臣们又一次因为迁都的事情激烈地争吵了起来。只是这一次,却有不少人表示同意迁都。

    为此,朝臣内部也发生了剧烈的分歧。甚至不只是一些中下层官员,就连侍中裴度这样的朝中宿老,也不知为何忽然表示愿意迁往关中。而位居三公的司徒王琰却也是模棱两可,这使得许多大臣对此颇感奇怪。

    反对迁都的大臣依旧是以杨赐、崔缜等人为魁首,以遵行祖制,定安百姓为名,对迁都的提议进行了严厉的驳斥。

    而赞同迁都一方则以独孤信为首,反观最先提出此事的嬴曦,却始终安坐一旁,面无表情。

    就在双方争论得难舍难分之际,嬴曦却忽然开口道:“够了!”

    听见他的声音,满朝文武顿时安静了下来。

    嬴曦自位置上站起,缓步走到大殿中央,朗声道:“孤在关中待得好好的,就因为先帝的一封密诏,就领着大军,千里迢迢跑来洛阳,二话不说,便助在座诸公挡住了齐王的兵马,诸位说说,孤有没有功劳?”

    朝堂上一片寂静,无人敢说话。嬴曦却又接着说道:“为了安定朝局,孤不顾数万将士的思乡之情,就这般逗留京师,诸位说说,孤有没有苦劳?”

    “孤坐镇朝中,奉天子以慑不臣,一片赤诚之心,没想到竟然会有人说,嬴曦这是贪恋权势,赖在京中不走了!更有甚者,为了给嬴曦身上泼脏水,竟然连太后也一起污蔑了,此等人,其心可诛!”

    嬴曦转过头来看着众人,忽然伸手入怀,取出一只匕首,丢到了地上。

    群臣见状大惊失色,大周有令,臣子无特许,不得带任何兵器上朝。放眼这整个天下,也只有获得了“剑履上殿”特权的齐王,方才能佩剑上殿。

    如今,他们见到嬴曦抛在地上的匕首,不禁有些震惊与恐惧。

    嬴曦忽然笑了,他扫视一圈,高声道:“如果今日,有哪位君子,觉得嬴曦是乱臣贼子,想要杀嬴曦而后快的,尽管过来,嬴曦绝不还手!”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乱成一片。满朝公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竟是没有一人敢上前一步。

    嬴曦见状,冷笑了一声,转过身来对着丹陛下拜稽首。

    “臣嬴曦,当初迁都之议,实是为了朝廷着想,请太后明察!”

    殿中一片沉默,半晌,帷幔后传来独孤霓裳的声音:“诸公不必多言,本宫主意已定,洛阳势危之地,已不宜为都,当应咸阳侯谏议,迁都关中,以图天下大定。”

    嬴曦朗声道:“臣嬴曦,谢太后!”

    说罢,他命人取来一幅巨大的地图,地图之上,是一座规划得极其宏伟的城市,而在地图的最上面,两个篆字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长安。

    ……

    广初元年七月,太后独孤氏下令,大周迁都于关中,所有朝臣一并随行。封广平王姬楚为韩王,增舂陵、南阳、荥阳、河内为其封国。

    又废关西大行台,增设陕东道大行台,辖原王畿及韩国地,以韩王楚领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以洛阳为东都,所在地域设洛州。

    消息一出,天下震动。

    当嬴曦的八万关中锐士簇拥着天子仪仗和满朝公卿行过栎阳的时候,平阳侯独孤兆率领原关西行台所有官员出城迎接。

    由于朝廷迁至关中,增设了陕东道大行台,故原关西行台也必须撤销,现有的行台属官将合并入朝廷之中,而这一切,便全部得交由嬴曦来完成。

    独孤兆率领群臣出栎阳南门,老远便望见朝廷队伍中,那一辆极其华丽的六马王车,他知道,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就在这辆车里。

    待浩浩荡荡的队伍渐渐停下,独孤兆率栎阳官员趋步向前,朝着那位牵着孩童的女子缓缓下拜。

    “臣独孤兆,率雍州百官,恭迎太后、陛下!”

    独孤霓裳望着自己的父亲,努力平复情绪,抬手道:“众卿免礼。”

    “谢太后!”

    众人站起身来,垂手低目。独孤霓裳望着数年未见,看起来更加苍老的父亲,不由得悲从中来,跪拜在地。

    “女儿拜见父亲!”

    独孤兆面目含笑,急忙走向前来拉起霓裳。他打量着女儿,笑着说道:“女儿长大了……”

    霓裳擦拭着眼角的泪水,拉着姬安,说道:“安儿,快拜见外公!”

    姬安抬起小脑袋,看着眼前这个面目和蔼的老头,他听从了阿娘的话,跪在地上,脆生生地叫了声“外公”。

    独孤兆笑着,伸出双手把他扶起来,霓裳将姬安抱进怀中,独孤兆说道:“此处距新都只剩数十里,嬴曦已经吩咐准备好一切,就等你们到来了。”

    霓裳点头,向独孤兆行礼后,便抱着姬安回到王车之上,独孤兆则率领身后官员们一起,领着大部队向西方行去。

    当队伍行过灞桥,来到城门处停下,满朝文武皆从马车上走下之时,他们皆为眼前的情景所震撼。

    宽广宏阔的原野之上,一座座高耸的城楼威严伫立,正门两阙威严壮观,如巨龙腾空而起,翱翔于九天之上。

    比之洛阳定鼎门,当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城门缓缓洞开,只见已提前来此的嬴曦身着朝服,率领着身后车骑将军府的属官缓步走来,对着王车下跪稽首。

    臣车骑将军嬴曦,率雍州僚属,恭迎太后、陛下驾临新都,长安!

    ……

    “长安……”

    独孤霓裳走下马车,仰望着恢弘壮阔的门阙,思绪却穿越时光,回到那一年。

    她告诉嬴曦,这个小村子,叫做长安乡。

    而如今,嬴曦为她建设了一座长安城。

    霓裳呆呆地看着嬴曦,眸中隐隐闪烁着泪光。

    由于开始建设之时没有考虑过会成为都城,所以负责建造的卫鞅和宇文恺都还没来得及建造宫殿。当迁都的消息传来后,宇文恺灵机一动,将位于城北的行台府与将军府拆毁重建,在此建设一个暂时的皇城。皇城位于原九二高坡附近,被分为两个区域,正北方与北门玄武门相接的一部分作为天子与太后暂时的寝宫,寝宫之南又建设了一条宽阔的街道,街道的南侧,便是朝廷所在地。

    至于正式的皇宫所在,宇文恺则采用了嬴曦的建议,将其建设在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上。如此一来,这座正在建设中的宫城便脱离了与皇城一体的构造,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小城堡。而龙首原地势开阔,是此处渭水南北近百里的形胜之地,将宫城构建于此,更能展现出天子俯瞰人间的威严。

    进入宫城后,嬴曦吩咐宇文恺与卫鞅安排好朝廷大臣们的府邸所在。不知为何,这座新都还没有迁入多少百姓,加上城池规模之大,堪称空前绝后。所以在众人看来,此时的都城倒还有些冷清。

    为大臣们安置府邸的工作足足耗费了一天时间,一切安排妥当后,满朝文武,包括原栎阳与关中诸郡的大臣,全部奉诏来到临时的宫城,赴天子与太后之筵。

    在宴席上,众人看到在洛阳堪称飞扬跋扈的嬴曦,此时却表现得异常谦恭,竟然将自己的首位坐席让与独孤兆,而他自己却来到朝臣之中,与司隶校尉独孤信连座。

    嬴曦如此表现,使得自洛阳来的朝臣们皆有些诧异。不少人面面相觑,似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独孤霓裳举起酒爵,轻笑道:“以关中一州之力,建设一座举世无双的都城,本宫当敬咸阳侯一杯。”

    嬴曦起身,举着酒爵,面上没有丝毫表情。

    “此为臣应做之事,太后如此,折煞臣下了。”

    坐在他身旁的独孤信眉头一皱,转头看着表现得有些反常的嬴曦。

    独孤霓裳似是没有察觉到他的异常,仍是笑吟吟地说道:“将军不妨为本宫与诸位大臣们介绍一下新都长安。”

    嬴曦放下酒爵,喊道:“宇文恺!”

    只见雍州官员的行列中走出一位四十余岁的中年人,他先是对嬴曦拱手,又对太后顿首,随后站起身来,缓缓说道:“诸位,此新都所在之地,北临渭水,南毗樊川,经下官考察,乃是整个关中地带的形胜之地。整座都城完全以文王所演《易》经为依托,法天象地,王者为尊,百僚拱戴。除此之外,长安城之规模也堪称空前绝后,整座都城东西长三千二百四十丈,南北宽二千二百八十三丈,乃是比东都洛阳大出一倍左右,依下官计算,城内至少可容纳百姓一百五十万人。”

    此言一出,满堂公卿面面相觑,议论纷纷。

    在开始迁都之前,有不少人都对嬴曦口中的新都不屑一顾,在山东大族的眼里,关中自从被戎狄进犯后,便成了贫苦野蛮之地,哪里会有财力和物力去建设一座帝国的都城?

    可如今,现实却使他们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宇文恺又说道:“都城正南之门,唤作明德门,自皇城至明德门,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大道,车骑将军为其取名曰朱雀大街,朱雀大街宽五十丈,将都城分为东西两县,东曰万年县,西曰长安县,两县各五十四坊,加起来共一百零八坊,整座城池诸坊林立,规整如棋,以表天子之威。”

    说罢,宇文恺再度向太后顿首,随后退回原位。

    堂上群臣啧啧称奇,太后也是满脸笑意。但坐于首位的杨赐与王琰却是相视一眼,皆是看出了对方眼中的意味。

    建设如此一座都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此之前,他们并不认为关中有这般雄厚的实力,而如今,他们必须要一改先前的固有印象,重新审视关中大族。

    次日,自尚书台传出了数道太后诏书。

    撤销原关西行台,拜原大行台尚书令独孤兆为司空,领尚书事。原行台尚书与侍郎并入尚书台与九寺五监,并特命宇文恺为将作大匠。

    车骑将军嬴曦护驾、建都有功,拜骠骑将军,位同三公,部分关西行台僚属并为骠骑将军府僚属。

    太后诏令发布后不久,骠骑将军府便又发布了数道命令。

    传令唐、齐、韩、夏、赵、徐六大诸侯及冀州、并州、荆州与汉中各迁其百姓于关中,以充实王畿。

    传令于司隶校尉下设京兆尹与京兆内史二府,京兆尹为京师长安长官,京兆内史则负责除都城外整个王畿地区的政务。二府同归司隶校尉统辖,并以原洛阳尹裴素为京兆尹,以原关西行台右仆射韦勣为京兆内史。

    原关西行台尚书杜审出任弘农郡守,兼领虢郡事,并擢韦裕为镇东将军,都弘农、虢郡诸军事。

    于尚书台左设御史台,以御史中丞陆云为长官;尚书台右设秘书台,以卫鞅为秘书令,位次尚书令,同列卿。

    骠骑将军府下设典军、步军、云麾、五官四大中郎将,直接受骠骑将军嬴曦辖制,并将原洛阳八师合并为中军,由中领军独孤晟统领。

    做完这一切后,骠骑将军府又传出了一道令文,并在极短的时间内穿告天下。

    这卷令文,名曰《求贤令》。

    在数年以后,嬴曦再度以个人名义发布求贤令,鼓励天下英才进入关中。

    上一次,他背后所代表的是雍州的地方势力。而这一次,他的背后,是整个大周朝廷。

    《求贤令》上并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古人的一阕名诗。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