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救了个王朝
字体: 16 + -

第四十四章 张半城的野望

    杭州自古以来,水路运输发达。京杭运河的一端,钱塘入海的海口。环境优美,人流穿梭。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商人多在此处转运物流。因这里可直通东京汴梁,固仅以走船为生的人就非常之多。加之人流量充沛,连带着发展出了一种人货两运的运输方式。

    今年秋,又到了漕运繁忙时节。各地押解的税银粮食,集中开始运到汴京。再加之马上便要入冬,运河封河在即,各家店铺也开始足备货物,囤积物料。

    若是在周晨所在的时空,杭州现在还没到最是繁华的时候。得到南宋迁都于此,工商业才发展到它顶峰。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一半的赋税竟然都是由杭州着一座城市提供的,可见杭州城的发展潜力之大。

    尽管现在杭州还没有发展到他历史上的顶峰,便是现在也足可在这天下排名前几,傲视诸州了。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杭在这世间便是繁华殷实的代名词。杭州有个出了名的富户就是杭州张家,张家原是普通耕读人家,因为家中祖辈出了个高官,最高坐至一路节度。

    只是后来中落,人才凋零才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好在虽然家中子弟读书据不争气,但是经商却依然是把好手。生意便一点一点做大,钱财也一点一点聚少成多。

    江南水乡,从来少受刀兵洗礼。也为张家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如今的张浩山,在整个杭州来说已经是一个赫赫有名大财主了。人送外号“张半城”。总是说杭州半个城的产业都是张家的。

    张家如此财富,就少不得一些人的觊觎。无非是一些有财有权者想要刮些油水。心更大的更野的就想要将他家收归门下。张浩山如同在钢丝上跳舞,左右逢源也是基本功。

    如今国朝初定,皇上励精图治,整治还算清明。但不敢保证,未来的哪天会有哪只手伸过来强抢些东西。

    张浩山也非善与之辈,早就暗中资助许多年轻俊杰科考功名。如今也算是小有成果,京中也算是开始有人替他说话。只是人有不如我有,他总想叫自己的儿子张贤考上功名,若是成了的话,一番运作张家地位便可牢牢无忧近百年。

    百年之后自有儿孙烦心,它的历史使命完成后入地下见到列祖列宗,也算有所交代。

    只可惜生了个不孝子,一门心思扑倒在食货经营商。却不知经营的再好,若是没有强硬的后台,到头来也是为他人作嫁衣罢了。

    张浩山每每思虑到此,总是一阵阵叹息。好在最近贤儿有了一点上进之心,大概是叫做周晨的那个书童太过优秀给他造成了许多压力吧。若不然也没有解释了。

    张浩山这人在杭州隐隐然已经成为工商业的领头人物。他生性便不喜欢与人交际,总是在许多公众场合静观旁人“表演”。他自落得个清闲放松。若是在一些聚会中发现些青年才俊也会当场点拨提拔,毕竟虽然读书不成,但鉴别一篇好文章的公里还算是有的。

    张老爷在杭州是有名的难请,各种娱乐活动,商家联谊能不惨就变不参加。若是某个官员点名,不得不去,也是席中少言少语。这种闷闷的做派,却叫别人误会成城府颇深,应对之时无不小心敬慎。这种效果又加深了张浩山厌恶参加聚会的心理,如此恶性循环,他便更加沉默寡言。

    他曾经自言:“我天性不善交际,在许多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之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都说人活在世间得一知己足矣,由此可见知己这个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张半城年逾不惑,世情看透,早就断了寻知己的念想。用他的话来说我这把年纪的人怎么还能交朋友呢。

    他现在闷了就找夫人谈天,老夫老妻谁不知道谁,说话自不必藏着掖着。又有一双儿女,虽然一个古灵精怪,一个毫不争气,但也俱是纯良之辈,不怕平白遭了祸事。

    清晨时分,杭州运河的街道上格外嘈杂。位于码头的商铺鳞次栉比,上面上号上的旗子大都挂着张家的字号。走船的,扛包的,好不热闹。

    这些时日中漕运异常繁忙,口岸上的仓库铺子一年中最大的吞吐量就是在这个时节。若是将货物发的晚了,便会赶上运河冰封,到那时便只有徒呼奈何再加陪人钱财了。

    这运河封河时间,每年大致相同,左右差个四五天的日子,这也是请了常年跑水路的船家指点的。

    各种货物点配上船,柜台上的伙计还有陪在张浩山一边的管家都在一样样的清理着货物。

    张老爷每年这个时节,都会过来坐镇。工人们忙前忙后之时,他也不断巡视。左瞧右看并不多嘴。只是遇到手忙脚乱需要协调的时候他便调停一番,使之不至于耽搁太长时间。或是处置一些紧急情况,调配人手之类。或是帮助清查贵重物品。总之在这紧要关头没有闲坐家中的道理。

    这个日子,张老爷估算着,距离自家那个不孝子乡试的时间也所剩无几了。也不知那逆子最近准备的怎样了。

    一大早就起来忙里忙外的张浩山难得抽出闲暇,坐在一个草亭子中饮着茶水。这时间各家店铺一片乱糟糟,自己也就不去凑那个热闹了。

    寻思着儿子秋闱之后,待出了榜单,入了榜考上了。那自家姑娘就不能嫁给隔壁家的小子了,怎么的日后也算是官宦人家了。不能随速场便便的将姑娘嫁了。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才是正理。

    若是还没考上的话,如今姑娘的年纪也不小了,隔壁吴家起码离自家近些,对他来说也算是上上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