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文宗
字体: 16 + -

第二十六章 断章一时爽

    忘记看了多久的书,杨奉先眼睛酸酸的,才揉了揉眼睛,就发现韩佩已经又站在了自己的面前,“嗯?干嘛?”

    杨奉先不禁一愣。

    韩佩眼眶里有些血丝,摊了摊手,咬牙切齿的道,“后面的呢??”

    “后面的?”杨奉先一愣,看到韩佩手上捏着这一张纸,恍然大悟道,“哦,你是说《西厢记》啊。”杨奉先一拍额头的道,“我都差点忘了,……还没写。”

    “没写??啊啊啊啊啊!”韩佩一下子就抓狂了,“你怎么能在这里没写,还不快回去写!!”韩佩真的是要吐血了。

    之前她兴致勃勃,看到落第书生张生,在雨天普救寺见到相国家大小姐崔莺莺,两人情投意合,暗生情愫,却苦于自己身份悬殊,未敢表明心迹,正在百曲愁肠至极,张生几欲黯然离开这普救寺。

    看的韩佩是心脏揪起,忍不住继续往下看,却在这时,剧情峰回路转,叛将孙飞虎听闻崔莺莺在这,率军包围了普救寺,要勒索崔莺莺做压寨夫人,老夫人晕倒在地,崔莺莺一家无计可施。

    剧情的紧张氛围骤然浓重到了极点,韩佩看到这,一个心都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给攥住了一样,再往下看,没,……没了!

    卧槽!!!

    当时韩佩心头是十万个卧槽狂奔而过,当时人就傻了。

    这怎么能没了呢,才刚看到高潮啊。

    啊啊啊啊!

    后面就是张生大展神威,劝退叛军孙飞虎了,但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杨奉先断章了。

    就在这断章了。

    看到韩佩这大小姐一脸气的脸色殷血,红彤彤,一副要吐血的样子,杨奉先心头别提有多痛快了。

    就一个字,爽!

    断章真是令人心情愉悦啊。

    杨奉先仿佛把自己十几年被断章狗们坑坏了的心情一下子就嫁接到了韩佩的头上,心情别提有多愉悦了,杨奉先慢条斯理的道,“哎,你也知道,我写这个可也是很不容易的,绞尽脑汁,昨晚就为了这三千字,一直写到了我半夜,到现在我脑袋还迷糊呢,对吧。”

    “总不能勉强我再写吧?”

    韩佩仔细寻思了一下,好像是这么个道理,杨奉先又没拿自己什么好处,肯写这么多字已经很为难了,可是可是,韩佩那个气啊,心头这会就像是猫爪子挠一样,一下又一下的,迫不及待就想知道后面会发生些什么,她整个人都已经陷进去了。

    看到韩佩这个样子,杨奉先一阵好笑,小样,和言情大拿们几十年的精华斗,你还嫩着点呢。

    这西厢记配上杨奉先前世对言情啦,各种苦情剧的感染,融为一体,当当当,写出了一本三国演义格式,后世的苦情剧版西厢记,就韩佩这封建时代的大家闺秀,那能顶得住?

    回忆起自己那会刚看小说时,就什么张武师走金钱镖,龙傲天横行都市,看的那叫一个美滋滋啊。

    若干年后回头一看。。一股羞耻之感油然又生。

    这都是些啥。

    不得不说,杨奉先版本的西厢记开头可谓是相当的老套,落魄书生遇见相国家大小姐,母亲百般阻挠,已经相当之恶俗了,但是架不住后世这巅峰的玛丽苏剧情,这个时代的人没看过啊!

    骤然一看,这个冲击不要太大!

    杨奉先拍了拍屁股,慢条斯理的站了起来,“行了,写到这也算是不容易了,时候不早了,我也该回去了。”

    韩佩这会就像是杨奉先的一个小尾巴,巴巴的跟在杨奉先的屁股后面。

    和童先生告辞的时候,韩佩人都是一阵心不在焉的,到回去的路上,韩佩一边踢着石子,一边满心不甘情不愿的跟在杨奉先后头,看她这个样子,恨不得想一路跟到杨奉先家里,拿刀架在杨奉先脖子上,看他再写完了下一篇再走。

    韩佩现在满脑子装的都是张生和崔莺莺下一步该怎么办的念头。

    “喂,你不会要跟到我家里去吧?”都走了大半路了,这韩佩还跟在自己屁股后面,杨奉先一脸的古怪,女粉丝也太可怕了,这是要寄刀片的真人版吗?可见互联网时代对保护作者的人身性命安全究竟是多么的重要。

    “啊?”韩佩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无形之中竟然跟了这杨奉先一路了,扭头一看,连回自己家的路都错过了一大截,之前光顾着惦记崔莺莺的事了,韩佩气的一跺脚,又连忙瞪着眼道,“记着啊,明天把稿子写完了带过来。”

    “知道了。”杨奉先心头暗笑,脸上却是正经的很,就看到这韩大小姐一路捏着裙角,在田野边就一路小跑回去了。

    “写完?不存在的。”杨奉先心头哼了一声。

    断章狗的定律一,断章后的下一更,是另外一个断章。

    小丫头还是年轻了啊。

    杨奉先心头装满了对韩佩的满满恶意,回家而去,同时心头想着西厢记第二回的断章。。哦不,创作问题。

    韩家。

    韩佩父亲名叫韩士林,十年前举人出身,现在是潭乡一位有名的士绅,士绅都是有功名在身,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物,自然是对杨家这种后起之秀的“土财主”,完全是看不上眼里的。

    韩家大院在潭乡的西头,靠一个池塘边,面前就是十亩良田,几十户佃户在韩家名下劳作,韩家也不算是苛政,对自己名下的佃户还是相当宽厚的。

    韩家名下的佃户对韩家也是感恩戴德,几代人下来不离不弃,一直在韩家劳作。

    曾经有一户人家,大荒之年死了人,家贫,无以入葬,还是韩士林出资给人安葬,还免了当年的抽厘。

    黄昏已落山头,巨大的昏黄色太阳,悬挂在山垭之上,似落又悬。

    黄晕的光线也是充满了柔和,失去了刚厉。

    田野边,是韩大小姐提着裙子,一路小跑回去,天边劳作的佃户看到,无不是纷纷放下手上农具,致敬道,“小姐。”

    韩大小姐从无傲气,甚至待邻里极好,这些佃户都对韩大小姐十分感恩。

    谁若是敢在这个地头上对韩大小姐不敬,恐怕这几十户佃户都会和他拼命!

    但今天,韩大小姐明显心不在焉,胸口还揣着杨奉先亲笔写的那份《西厢记》,一路小跑着回去,对这些声音也只是匆忙的“嗯”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