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竟然是曹丕
字体: 16 + -

第三十二章 热火朝天

    这些老兵都是行军打仗的料,盖房子自然是不在话下的,很快,在北屋旁边,一个简易的木头房子就建了起来。

    往房梁上铺上茅草,算是这院中不错的一道风景线。

    神仙安顿好了,锡福老娘也不闹了。

    领了十个得力的妇女和十个半大小姑娘,出去烙饼招呼客人买饼去了。

    子桓则得为这一百多人今晚的住宿张罗。

    让曹子文带着男人们,到曹家的马料场里,弄几车麦秸杆回来给这些人铺床。

    可惜这个时候还没有玉米,玉米跟辣椒一样,也是麦哲伦到达墨西哥以后的事,传到中国要到明朝。

    要是有玉米,玉米杆最好用,高端大气,不像这麦秸杆,太碎了。

    因为是冬天,被子是必须有的,至于垫的东西子桓打算就暂时在麦秸杆上铺一层麻布。

    “娘呀,买被子又是一次大放血……”子桓望着缩着双手蹲在阳光里的百十号人,在心里惨叫了一声。

    且古代的被子叫衾,只有富贵人家才享用得起,里面一般是用厚厚的丝绸一层一层铺成,又宽又厚,或者是里面填充了各种动物的绒毛,比如驼绒、鸭绒、羊绒等等。

    这得多少银子才能买得上这一百三十号人用的被子啊?

    子桓牙疼,但是又狠不下心来。

    这个时候的中原地带,应该还没有棉被这个东西。

    那些眼睛叽里咕噜乱转的半大小孩和缺胳膊少腿的老兵此刻都在望着子桓,等着他下令。

    子桓只得在心里安慰自己,给他们吃的住的已经很好了,然后狠心吩咐锡福道:“去,再去曹家的马料场运几车干芦苇和柳絮过来,没有这两样东西,只要不是牲口的草料,其他有什么干草都行。”

    吩咐完锡福和卞氏的人,子桓只得召集剩下的妇女和女孩子把两百匹麻布都裁了,准备在里面填铺干草做成简易的被褥。

    原本那两百匹麻布他是打算给大家每人做一套换洗的衣衫,但是现在顾不得那么长远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明天的需要明天再去想办法吧。

    女人们做被子,男人们当然是做家具。

    锡福已经派人打扫过隔壁的铺子。

    全部整体用石灰粉清洗了一遍。

    子桓要把烧饼铺做大,做成饭店,当然离不开桌椅板凳。

    “有人会木工活吗?”

    见没人站出来,子桓打算以后都不再问这种理想主义的问题了,在古代,有这种技术的人都是香饽饽,谁会沦落为乞丐和流民?

    子桓实在羡慕有的穿越者,动不动就遇到各种奇才,一会儿是墨家大佬,一会儿是法家专家,总之制作工具断案一流。

    还好子桓二十一世纪的父亲和爷爷都是村里有名的木匠,在他小的时候经常走村串户给人做家具。

    在子桓上初中的时候,他们就到县城里开了一家现代家具店。

    正因为这个缘故,子桓自小对各种木匠活并不陌生,跟他同龄的孩子,学习之余的娱乐活动都是看动画片什么的,他则整天玩木头,玩父亲用锯子锯下的各种木头,正方体长方体圆形锥体菱形的都有,当然啦,这样耳濡目染的结果就是,子桓的几何学总是比班上其他同学学得好。

    其他同学学到菱形体锥体的时候很多全靠想象,他就不同了,整天把玩那些个形体。

    有一段时间,子桓还为此小骄傲了一把。

    除了玩木头之外,子桓还会动用父亲的锯子、斧头、刨子、钉锤、量尺等工具,那些工具,他是八九岁的时候就玩上手了的,也正是子桓穿越的这个年龄。

    等到父亲在县城开了第一家家具店后,子桓寒暑假之余,就专门给父亲打下手,帮忙各种测量,组装等工序。

    子桓此刻需要的东西其实很简单,他就想用原始的木料,比如一棵松树,做出农村办流水席时用的那种八仙桌和长板凳,当然是没有雕刻花纹的最简易的那种。

    当锡福从曹家木匠工那里运回各种木工所用的工具时,子桓差点没高兴坏了,这跟小时候父亲玩的那一套简直一模一样,什么刨子、钉锤、打眼用的凿子、马板凳、斧头、锯子全都有,只是没有角尺。

    不得不说,整个社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确是19世纪以后的事,在中国估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东西从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就没怎么变过。

    这些古老的日常用具,什么小推车啊,牛板车啊,簸箕啊,斧头啊、米臼、筛子、火钳什么的,以前是什么样,八十年代以前的农村几乎还是什么样。

    有了这些工具就好办了,其实机械的东西一点都不难学,都是死的,有样学样。

    不像吟诗作赋那样的高端玩法,没那个天赋简直就纯属扯淡。

    子桓把图样分发给各位老兵,他们就把从曹家调过来的巨大松木,按照图纸所需要的各种零部件,开始切分,或用拉锯拉成板面,或用斧头劈成均匀的木头棍子。

    子桓只是在中间,稍作示范,他们就能领悟其中一二,而且还能根据子桓所教进行改进。

    这种技术性的活,都有一个摸索阶段,要不了两年,子桓估计他们就会达到父亲那种纯熟的手艺。

    整个锡福记铺面顿时变得热火朝天起来,前面是二十来个妇女和小姑娘和面摊饼子招呼街上的来往客人,后院左边是妇女在阳光下缝被子,左边是大老爷们和半大男孩在做木工活。

    这种欣欣向荣的场面,很有八十年代国人那种干劲十足力气总用不完的气势。

    子桓当时是小孩子,只在记忆中有个印象,但是就是那点记忆,几乎是他消沉时候鼓励自己斗志昂扬的原动力,印象中总感觉那是一个精力旺盛得用不完的时代,人的精神面貌激昂如斗牛,可以开天辟地打败天下无敌手。

    那种斗志和昂扬子桓后来再也没见过。

    此番能在自己的烧饼铺里见到,亲切又鼓舞人。

    这样的热闹场面,小孩子是最欢乐的,子建奔着小屁股,蹿在人群中,给这个小孩嘴里塞点麦芽糖碎屑,给那个嘴里放一一根山药丝,已经收买了不少小走狗,都围在他屁股后头团团转。

    有锯子锯出各种小方木头块时,立马就有小走狗帮他捡了放到他面前的一块空地上堆好,子桓瞧得清楚,那里已经成了他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