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董家天下
字体: 16 + -

第四十三章:张机

    傍晚,董傲一行人回到了英雄楼。

    黄月英则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父母,庞统也是在庞德公那里交代这些事情。

    三天之后,众人齐聚,前往下一个目标,长沙!

    长沙郡别名长沙国、湘州、潭州、长沙府,秦置,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汉为长沙国,晋于郡置湘州。

    南朝宋为长沙国,复置湘州,齐以后为长沙郡,隋平陈废郡,改州曰潭州,复改州为长沙郡,后为萧铣所据,唐复曰潭州,又曰长沙郡,复曰潭州,五代时马殷建楚国,改潭州为长沙府,周广顺初地入南唐,既而周行逢据其地,宋仍曰潭州长沙郡,元立潭州路,改天临路,明初改潭州府,又改长沙府,即今湖南长沙市。

    长沙郡,最先设于秦朝,为直属朝廷管辖的三十六郡(一级行政区划)之一。其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并设有郡尉管军事,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行政长官为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县长),又设有县尉掌军事和治安,县远掌司法和税务。县以下设乡、亭、里等社会基层行政单位,有三老、亭长、里正等职,以禀承郡县的命令实施对社会的统治。

    秦代的长沙郡,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涵盖了今湖南大部分地区,北起洞庭,南逾五岭,东邻鄱阳湖西岸和罗霄山脉,西接沅水流域。据明朝崇帧年间编《长沙府志》沿革记载,秦代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这是古代湖南或长沙最早的一批县级行政区域,其范围包括了今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益阳、衡阳、邵阳、娄底、郴州、零陵等部分或全部,以及鄂南、赣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天整个的湖南省。其治所湘县即大致为今长沙市辖区。

    长沙郡变迁

    公元前202年,封西汉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长沙郡建长沙国。其国至汉文帝时时绝。后改郡改国不常。

    东汉初,公元37年,废除经过一系列变化的长沙国,重建长沙郡。长沙郡从东汉起,经过三国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的南朝,直到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废除郡一级,共延续了552年。

    西晋改长沙郡为湘州,东晋初改回长沙国,后又改长沙郡,刘宋时改湘州,以临湘治长沙郡。隋炀帝改州为郡,又改潭州为长沙郡,辖长沙、衡山、益阳、邵阳4县,以长沙县为郡治。唐武德三年(621年),复改长沙郡为潭州。从此长沙郡在历史上未再出现。

    此时的黄忠在刘表手底下任职中郎将,总管长沙郡一切军务。

    董傲一行人来到长沙境内,发现郡城里有很多百姓在太守府门口排队。

    进去的时候都是提心吊胆,但是出来的时候都是眉飞色舞。

    董傲走到了跟前,向一位老大爷问道:“大爷,为什么这么多百姓都在太守府门口排队?太守府的人不赶走这些人吗?”

    老大爷看了董傲一眼,然后问道:“你们是第1次来吧?”

    “对,我们第1次来长沙郡。”

    老大也露出了一个早知如此的表情,然后跟董傲说道:“怪不得,长沙郡的太守叫张机,这张太守可真是个大好人呢,现在这天下哪里都很混乱,就算荆州环境比较好,依旧是动荡不安,不少流民纷纷从北方来到南方,这一来二去免不了感染一些疾病。

    普通的老百姓哪有那个余钱去看病啊,连肚子都吃不饱,在逃亡的路上易子而食都是正常的现象,好在我们长沙被调任来了一个好官,就是张太守,张太守上任以来,每隔几天都会出诊一次,每次出诊都会收很少的费用,甚至啊,都不收钱的。”

    老大爷向董傲他们娓娓道来张太守的英雄事迹,眼神中和语气上都透露着尊敬。

    董傲心想道:原来是他!

    张机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但是医圣张仲景这个名字在后世可谓是家喻户晓。

    张机,字仲景,又被人称为张长沙,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其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

    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

    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据史书记载,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