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董家天下
字体: 16 + -

第三十四章:曹操崛起

    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

    曹操正式成为一州之主,曹操当上兖州牧以后,调兵遣将,大破青州黄巾,招降青州黄巾百万余人,天下震动!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现安徽亳州市),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历史上的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曹操祖父曹腾,是东汉地位显赫的宦官。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自幼机警,既长,喜结交名士。20岁时,受州郡举荐,以“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在任期间,造五色棒悬于尉廨门上,有犯禁者,不论地位高低,皆棒杀之。后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灵帝光和7年(184),改任骑都尉,随皇甫嵩镇压颖州黄巾军,迁为济南相。中平6年(189),曹操与袁绍讨伐董卓兵败。后镇压黄巾军,队伍日益壮大。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

    现在的曹操实力雄厚,手底下有荀攸、荀彧、程昱、戏忠四大谋士。

    典韦、夏侯惇、夏侯渊、乐进、于禁、曹仁、曹洪、李典等武将。

    曹操大破青州百万黄巾以后,对军队进行了扩招和整编,最后从兖州的官军和青州黄巾军筛选出30万身强体壮的士兵。

    曹操此时也是佣兵30万的大诸侯了。

    与此同时,因为招降了青州百万黄巾,这么多的人口全部聚集在兖州,粮食供给是个问题。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曹操在手下枣祗的建议下实行屯田制。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称盐屯,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但是直到东汉末年,所有屯田的构想与实施都只限于避免从异地长途运输粮食,解决边境守备军队之需,并不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

    以军队戍边屯田,西汉时就常用于开拓和驻守西北边疆。汉文帝时,大臣晁错就曾建议“徙民实边”。汉武帝时,赵充国建议「屯田」於边防,戍卫与垦耕并顾,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和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此一方法用意,既可解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时亦不白花人力,乃一举两得之构想。但是直到东汉末年,所有屯田的构想与实施都只限于避免从异地长途运输粮食,解决边境守备军队之需,并不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

    而最早提出屯田制度的则是曹操麾下的枣祗,此外还有韩浩,而实行者包括任峻和曹魏时期的邓艾等。曹操与他奠基的曹魏政权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屯田制逐步确立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

    早在随曹操镇压黄巾军馀部时,枣祗就对亦战亦耕、兵农合一的做法产生了极大兴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榖百万斛,曹操于是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

    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西汉前元十一年(前 169),汉文帝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汉武帝调发大批戍卒屯田西域。但当时屯田主要集中于西、北部边陲,主要方式为军屯,且规模不大。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劳动力、耕牛、农具是镇压黄巾起义中掳获的,有一部分劳动力号称为招募其实是被迫而来的。据说当年屯田收获谷物百万斛,缓解了社会矛盾。

    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 50 人为 1 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 6 民 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日,60 人为1 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但屯田制的剥削较重,屯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则更加艰苦。三国时期,吴、蜀也都实行过屯田,只是规模和成就都不及曹魏。曹魏后期,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竟达官 8 民 2 的程度,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屯田土地又不断被门阀豪族所侵占,于是屯田制逐渐破坏了。咸熙元年(264)政府宣布废除民屯。兵屯虽然继续存在,但作用已经不大了。

    屯田制为曹操势力提供了大量的粮食,也解决了兖州人口过多问题。

    但历史上韩浩跟随了曹操,可是此时的韩浩却在董傲帐下做事。

    韩浩和枣祗是同窗好友,对于屯田制二人很早就有研究,并多次在一起讨论。

    只不过韩浩一直不愿意对董傲归心,所以一直没有提屯田制的事情,倒是让枣祗捷足先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