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医师传
字体: 16 + -

第十一节:萤火微光(五)

    “师傅!”一个哭腔响起。

    帐篷内,刚哄小华云睡着的华佗抬头,就见黄忠搂住红着眼睛的小童直朝他奔来,他眉头一皱,赫然看到黄忠扛在肩膀上的阮介。

    阮介的背后被小童捂住止血,他嘴唇无色,双眼紧闭。

    “这是怎么回事!”华佗低声问。他忙站起身来,腾出一块空地,让黄忠小心地把阮介趴在榻上。

    “师傅!你快救救介哥哥!”小童拽住华佗,一脸哀求。

    华佗拍拍小童,把他轻轻推在一旁,上前给阮介诊治。他翻了翻阮介的眼皮,阮介的眼珠向上,开始翻白;接着看了他的脸色,幸亏小童为他止过血,面色呈现的是黄色;再探探他的手腕把脉,真好,还在跳动。

    “只是擦伤皮!所幸伤得不重!”华佗吁了一口气,“必须得止血,不然就麻烦了——先打一盆热水来,清洗一下伤口,……”他抬头看了看四周,哪有热水可用?不由地叹气道:“只是外面……”

    “让某去罢。”黄忠低声道,“负责伙食的那边应该有热水的,某这就去!”

    华佗顿了一下:“快去快回!”说一说完,黄忠立即奔出帐外。

    “小童——”

    华佗的说还没说完,小童立即把他的灰色行医药箱递上,很老道道:“师傅,给!是这个罢?”

    华佗笑了,没错,需要的便是那灰色的行医药箱。

    他打开行医药箱,里面五花八门。首入眼帘的是连接药箱的盖子上悬摆的是九类银质针具,大小不同,长短不一,分别为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箱子里用木片分隔,平均规划若干块空地,摆放各种不同的陶质药瓶和已晒干的药草,最下边的两个角落里叠放一方布和几卷纱布。

    “掌灯!”华佗吩咐。

    小童端来灯盏,华佗从行医药箱里取出一根长针,长针的针体较长,约六寸,他把长针放在灯盏里烧烤了片刻。华佗盯着阮介的后背,似乎在寻找些甚么,这时长针已经发烫了,他开始下针,一瞬间长针直接没入在阮介的后背的某处,长针深刺,阮介闷哼了一声,他后背的伤口因为长针的刺入停止了流血,皱起来的眉头不久又慢慢舒展开来,他安详地呼了一口气,终于缓过了劲来。

    华佗低声道:“睡一觉罢,睡过便好啦。”阮介的目光露出感激的神色,听话地闭上了眼睛。他放松了身体,一股困意袭来,他渐渐入睡。

    “华神医,热水来了。”黄忠的声音平稳地传来。

    华佗惊讶地抬头,这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就见黄忠神色平常地用木盆端着一盆热水大步地进了帐篷,那水还冒着热气。华佗暗暗打量他,见他安然不恙,不由地呆了片刻。

    “放这罢。”华佗半天才开口。

    他从行医木箱里取出一方布,浸在热水里。他走到阮介面前,把他的上衣退去,光洁的后背前有一道刀伤,血已被止住,化不开的血淤积在伤口周围,显得触目惊心。华佗把双手浸泡在热水里片刻,从热水里取出布来拧干。他拿着冒着热气的布小心地擦拭着阮介的伤口,很有耐心,很仔细,不一会儿,血迹被清洗掉,阮介的后背只留下一道清晰的刀伤。

    小童见状把行医药箱再递上,华佗笑着取出药箱里的一个陶制药瓶和一卷纱布,口中道:“这下便好啦,只要涂些药膏,再用纱布包扎起来,好好调养,不出半月,定然全愈。”他一边说一边做,手中的动作飞快,那药膏不似寻常所见的软膏,而似粘稠之类的液体,它们被均匀地倒在阮介的伤口上,华佗再把一卷纱布撕开,裹住阮介的伤口。做完这些事后,华佗似乎终于松了一口气。

    帐篷内安静了下来。华佗跪坐在榻上,闭眼假寐;黄忠站立一旁,默不作声;小童看了看睡着的小华云,又瞅了瞅阮介,对于他的伤口想碰又不敢碰,终于轻声地问:“阮大哥,你睡了么?疼么?”

    华佗睁开眼,敲了敲他的脑袋道:“不许再打扰人休息,他好不容易才睡下!都是你这捣乱的,外面不太平你也敢乱跑!也不怕受伤!”

    小童红着眼睛,扑到华佗怀里,呜咽道:“师傅,都是小童不好,下次不跑了——那阮哥哥怎么办!”

    “还嫌不够乱么,你呆在这里,不许乱跑,再跑试试!”华佗瞪他。

    小童咬了咬嘴唇,一脸地不依。

    黄忠见状,低低地劝道:“让某去找他来罢,这也好让你们放心。”

    华佗看着他,终是叹了口气道:“真是让黄郎将费心了。”

    “不妨事。”黄忠淡然一笑,再次步出帐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