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医师传
字体: 16 + -

第五节:徐州始乱(四)

    徐州,琅琊国,琅琊县。

    琅琊县的黎明静悄悄:小草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周围的树也从冬眠中醒来,一声不响地,缓慢复苏。一年四季在于春,琅琊县的春天本该生机勃勃的——仔细地一看,不难察觉经历了去年的一场屠城,琅琊县早已生灵凋敝,人去楼空,完全没有恢复过来。

    琅琊县变成了一座空县——一座空的、破败了的县城:高大的城墙塌,左一个缺口,右一个洞口;城楼上插着一杆白旗,斜斜地;城门半掩地关着,孤伶伶地;房屋坏了,有些没了屋顶、门窗还算是好的,更多的是一片丘墟;田地里一团狼藉,好好的庄稼被糟蹋,稻苗全被折了……

    琅琊城被群山包围,附近经过的泗水河清澈见底——大概也只有河里的小鱼才是这琅琊城最无忧无虑的了。天还没亮,鱼儿在浅水的枯叶下休息,偶尔地露出水面冒个小气泡,又悠哉悠哉地回到了枯叶下。倏地,鱼儿们不安起来,一起游向了河底的最深处。

    鱼儿们是听见了地面传来整齐的步伐的声音波动才游动的——果然,远远的,就有一支嘈杂的军队在往琅琊城的方向前进。

    领头的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人,肩披白袍,身穿白铠,骑着黄马。胡须不长,眼睛不大,个头不高,小麦皮肤……此人正是去年年底攻打徐州的兖州牧曹操。

    在他身后依然跟着两位器宇轩昂的骑马将领——曹仁和于禁,还有那名体格彪悍的大汉典韦。

    此时,曹操不甘心一伐徐州因缺粮失利,便来二伐徐州,仍以替父报仇名义!

    在他的身后,依然还是那支一望无际、已经见过血了的士兵,唯一不同的是这支士兵精锐比上次更强,数量也比上次更多,唯一让人惊愕的是这次士兵们不是一脸杀气腾腾地赶着路,而是一脸不耐烦地赶着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

    这些老百姓皆是曹操挥军南下去往东海国郯县路上遇到的无辜人——他们本与曹军无仇,错就错在他们是徐州人,错就错在他们是徐州牧陶谦的百姓,而陶州牧正是曹操的杀父仇人!

    士兵们像赶鸭子似的用大刀抵着那群毫无反抗的老百姓,那群老百姓的脸上满是绝望与悲哀,无声地哭泣。每当有人走不动时,就会有士兵不停地低声催促:“快跟上,快点!……喂,不准落下!一个人也不行!别愣着!……”那群老百姓们行走的速度反而更慢了。

    于禁有些看不下去,他正想拍马上前劝谏,却被曹仁不动声色地拦下了。曹仁用警告的目光看着他,于禁转过头,有些不忍再看下去。

    曹操面无表情地看了一眼那些受折磨的老百姓,嘴角勾起一缕解气的笑容。随后,他看到了没有士兵的琅琊城,像是想到甚么,沉下了脸,冷冷道:“就这了!”他指的是琅琊县的泗水。

    人们的脸上无可避免地流露出真正绝望的呆滞表情——所有的老百姓尖叫,开始向四周散开,想要逃跑,曹军煞气地地用刀指着他们,让他们一动也不敢动。

    人们泪眼汪汪,哀鸣声响起。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结局:这将是他们自己的沉眠之地——要么被曹军直接用刀刺死,要么被曹军赶下泗水溺死。

    “大人,饶命啊!”一个衣着有些破烂的老人吃力地叫起来,“小民皆是无辜之人哪!敢问大人,小民犯了甚么罪?为何要置小民于死地?……”

    曹操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残忍地笑道:“尔等本无错,错就错在你们是徐州人!错就错在你们住在陶谦老儿治下的徐州!而陶谦老儿正是曹某的杀父仇人!”曹操提高了嗓门质问道:“当初陶谦老儿杀吾父时,怎就没想过他亦是无辜之人?——这些都是你们的命!认命罢……”曹操激动了起来,面色也涨红了,他的眼睛渐渐地模糊了,他不再理会那群老百姓们的反应,直接下命令道:“杀!当初陶谦老儿杀吾父时,就该有此觉悟!——你们死有余辜!……”

    “啊!”人们惨叫,许多人来不及逃走,被士兵用刀刺倒在地;有些人想逃走,却被追上的士兵直接砍断了双脚,扔进了泗水河里……

    刚发芽的草沾满了血,清清的泗水河成了红河,人们的声音渐渐隐没。

    曹操闭上眼,不愿再看下去。

    这次二攻徐州,他早已做好失败的准备。临行前,他已对跟随他的心腹们说,如果这次失败,他不幸身死,那么就去投靠他的好友——河内的太守张孟卓罢。因为他熟知,张孟卓是个老好人,而且他以前和袁本初的关系也不错……

    这次如若失败,一切都将结束,所以徐州的百姓啊,别怪曹某下如此毒手……

    他就这样沉思,典韦洪亮的嗓门却打断了他纷乱的思绪。

    典韦道:“主公,有一个人快马加鞭从兖州那里赶来,说要求见主公!”

    原本心不在焉的众人抬头,齐齐地望向自家的主公。

    曹操冷眼看了那一条死亡之河,从嘴中蹦出几个字:“让他过来!”言罢,一个满身伤痕的小兵连滚带爬地跑了进来。

    “大人——”小兵张锐哭着喊着跪下,他一抬头,就看见黑了脸的曹操,不由得把刚吐出的话又吞了回去。

    “何事?”曹操的声音毫无温度。

    “大人,不好了——”张锐咽了咽口水,满脸惊慌磕磕巴巴说,“吕布——吕布军偷袭兖州,陈、陈宫陈公台大人和张邈张孟卓大人作了内奸!吕布军入主兖州!……要不是有荀先生和程先生……恐怕、恐怕——现在、现在兖州只剩下鄄城、东阿、范县三城!其余、其余全被吕布军占领了!……”

    “甚么!吕布偷袭兖州?”众人纷纷变色。

    曹操愣了半天,更是下马揪住了张锐,急问:“甚么!你说甚么?你说——你说公台、孟卓反叛?——不可能!”曹操气得当场踹了张锐一脚,大吼,“不可能!孟卓不可能叛变!孟卓怎么可能会叛变?你胡说!简直胡说!胡说八道!”

    张锐被踢得个狗吃泥,又快速爬起来,哭丧着脸道:“大人,陈大人、张大人确实是反了呀!您怎么可以说是——”

    “带下去!……”曹操低吼一声,看也不看了他一眼,又似艰难地从嘴里吐出几个字:“让他好生休息!不得怠慢!全军急速撤军!……”

    “是!……”士兵的声音铿锵有力。

    士兵的纪律很严格,即使听到兖州内乱后,也没慌了手脚。全军行走的速度虽加快,竟却一丝也不乱,就好像这件事与他们无关一样。

    行军中,曹操的脸色阴郁,他骑着马回忆起往事来。他不由地想起了与孟卓还有本初相处的日子。

    张邈,字孟卓;袁绍,字本初——此二人皆是曹操的挚友。

    年轻时的曹操和普通的热血青年没有甚么两样,都有一个相同的理想,那就是:讨贼立功,匡扶大汉;封侯拜将,光宗耀祖。

    公元一八九年,西凉刺史董卓篡权,废少帝立献帝,天下震惊;施暴政寒人心,民不聊生。悲愤之下,他决定刺杀董贼——董卓却有猛将吕布,因而他策划失败。

    他弃官下野,逃跑成功,在陈留“散家财,招义兵”,说服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人,在兖州最先举起义旗。

    随后,东郡太守乔瑁号召关东群雄起兵讨伐董卓,各路诸侯闻风而动,然而真正到来的却只有八个诸侯: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还有便是自己,骁骑校尉行奋武将军曹操。

    诸侯在兖州陈留郡的酸枣联盟,虽然号称十万,但却军心不齐。他多次建议先联军占领司州的睾县城,以它为根据地,再伺机进兵洛阳,联军回复他的却是整日寻酒作乐,止步不前。

    他气愤——终是独自带领乡勇兵前去,可惜还未占领睾县,便遇上董卓部下的徐荣军,双方大战一场,他大败于敌军。

    他疲于逃命,好不容易回到酸枣大营,却瞧见联军的诸侯依然在聚会饮酒,无动于衷。无奈之余,他只得离开联军前往扬州募兵。

    当他忙于募兵时,联军却起了内讧:兖州刺史刘岱对东郡太守桥瑁看不顺眼,便把他杀死。当他好不容易募兵数千人后再回到酸枣,却发现联盟军皆已解散,回到各自的领地。于是,这支号称十万大军的东路军实则已经瓦解。

    他悲愤——适逢袁绍在迫使韩馥决定起兵,且在冀州汇合十郡兵马,于是他复又加入,在漳河盟誓讨董卓。第二次参与联军的诸候有:渤海太守袁绍、冀州牧韩馥、河内太守王匡、西河太守崔钧、原西园军副司马张杨、匈奴单于於夫罗,还有自己,骁骑校尉行奋武将军曹操。

    这次联盟的队伍却依然不齐心:冀州牧韩馥派的军队根本不上前线,剩下的河内太守王匡、西河太守崔钧、原西园军副司马张杨、匈奴单于於夫罗则只是原则上响应,虚以委蛇。

    联军隔河相望数月,他终是愤怒地离开。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蒿里行》正是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带给他留下的伤痛往事。

    回想起来,他和那时的好朋友本初和孟卓亦是参与过……

    袁绍——袁本初,袁术庶兄,出生名门望族,因此被奉为“讨董盟主”。

    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董卓无心恋战,杀少帝退守长安,挟献帝火烧洛阳。

    然后本初就变了——没了少帝,他居然意想天开地提出让幽州牧刘虞做新皇帝!于是正直的孟卓就劝言他,没想到反惹得本初不快……

    他还清楚地记得本初竟然让他杀掉孟卓,不过却被他拒绝,至此孟卓对他十分感激……

    大概就从那时候起,他才和孟卓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罢?……

    只是,甚么时候,他和孟卓的情谊变了?

    大浪淘沙呵——经过岁月的洗礼,当年的十八路诸侯如今现在还有多少存在?当初的少年情谊如何现在还有多少没有改变?

    他还清楚地记得和孟卓把酒言欢的样子——可他还记得么?为甚么他会背叛某?在他迎接吕布的时候,他可曾考虑过之后会如何?

    “哈哈哈哈!……”曹操策马,浑然不顾四周,忽然仰头大笑,是笑的泪水迸发,是笑得剧烈地咳嗽起来……

    公元一九四年四月,曹操二伐徐州,二屠徐州,途中兖州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