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域无疆
字体: 16 + -

第一0一章 轩然大波

    甘延寿与陈汤率部高奏凯歌回到了乌垒城中的都护府。两人冷静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商量着给朝廷写一封奏章,将矫诏出兵的事情解释清楚。

    奏章由陈汤执笔。

    甘延寿、陈汤在奏章中写道:

    “天下一统,人间至道。臣听说古代尧舜,为了开疆辟土,曾降服天下反叛者。匈奴正统一脉已归于呼韩邪单于,然胡图乌斯不守孝悌,欲弑兄以代。兵败亡于西域,又荼毒百姓,公然叛汉。胡图乌斯攻灭丁零、呼揭、坚昆等国,又侵占大宛,围困乌孙,称霸西域之心昭然若揭。其罪恶达于天庭。我大汉西域都护府仰赖天子福荫,深得西域诸国信任。知匈奴罪恶者无不激愤。臣甘延寿、陈汤率领仁义之师,顺应西域民意,替天子征讨叛贼。然情形紧急,良机稍纵即逝。调动西域诸国兵力,非陛下旨意不可。幸赖陛下神灵相助,我大汉将士联合西域诸国勇士,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终于一举摧毁郅支城,将匈奴残余铲除殆尽,斩杀郅支单于胡图乌斯,割取了他的首级,将其附庸伪王侯等斩杀一百五十六人。西域都护府以西疆土,复归大汉。匈奴之祸,业已解除。然矫诏之罪,臣等如鲠在喉,寝食难安。恳请陛下降罪责罚!”

    丞相匡衡和中书令石显得知甘延寿与陈汤竟敢擅做主张,矫诏发兵,在西域折腾了这么大一场战争,惊得下巴都要掉了。

    匡衡对石显说:“中书大人,此风不可长呀!一个小小的两千石级别的都护,竟敢矫诏发兵,在西域掀起了几万人参战的战争。现在的结局是打了胜仗,如果局面不能掌控,我大汉声誉不知会受到何等的伤害!”

    石显有个妹妹,去年死了丈夫,正在守寡。他知道陈汤还没有成婚,打算请人做媒,将自己守寡的妹妹嫁给陈汤。对于匡衡的说法,石显没有响应,只是淡淡地说道:“丞相,也许是西域情势复杂,他们上奏不及,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吧!”

    匡衡惊讶地说道:“藐视王权,擅自专权,视国之大事为儿戏,中书大人怎可轻描淡写呀!”

    石显说:“我看陛下对此事,好像也是觉得功大于过!”

    匡衡反问道:“难道陛下还准备赏赐嘉奖吗?”

    石显说:“大概也许可能吧!”

    对于胡图乌斯的头颅处理,朝廷里就有不同的意见。

    御史大夫张庆说:“郅支单于胡图乌斯的头颅被送到长安,蛮夷诸国没有不知道的。威慑的效果已经达到。《春秋》上说,春天正是掩埋尸骨的最佳时候。现在正值春天,他的头颅还是不要悬挂展示了吧!”

    匡衡也同意张庆的观点。他说:“悬挂头颅的目的在于体现天子陛下的威严。现在,呼韩邪单于得知郅支单于被诛,头颅送到长安,赶紧亲自来到长安,

    稽首拜服在天子面前。大汉的声威已传达四方。郅支单于的头颅完成了它的使命,应该入土为安了!”

    车骑将军王嘉反对他们的意见。他说:“当年孔子杀了讥笑君主的优施,时值盛夏,孔子按照律令,也没有说要及时掩埋。现在,对于冒犯天子,反复叛汉的不义之徒,决不能姑息,应该至少悬挂在城门十天。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右将军王商也说:“王将军言之有理!对于胡图乌斯这样的凶恶之徒,不能迁就姑息!就是应该悬首示众!”

    汉元帝刘奭同意了王嘉和王商的意见。下诏将胡图乌斯的头颅挂在了长安的西门楼上。

    对于甘延寿与陈汤矫诏之事,汉元帝刘奭有心奖赏,但匡衡、石显等人极力反对。刘奭一时间没有拿定主意。

    石显起先是想帮助甘延寿与陈汤的。但是陈汤婉拒了石显的美意。石显觉得面子上下不来,开始有意为难陈汤,也捎带上了甘延寿。

    汉元帝刘奭听从匡衡与石显的建议,将甘延寿与陈汤以任满为由,调回长安。

    甘延寿与陈汤带领随从,打着旌旗,浩浩荡荡向长安进发。

    司隶校尉纪棠收到匡衡的指令,下书要求沿途官府不得予以官方接待。

    甘延寿与陈汤带领队伍行走到了敦煌郡。敦煌太守耿育接待了两人。在敬酒时,耿育说:“我听说甘都护与陈将军两人在西域建立了不世之功。朝廷现在也没有下达奖赏的诏令。叫我们这些边关守将心里如何能够平静呀!”

    甘延寿说:“奖与罚全都在于君主的一念之间。大约是陛下还觉得我们的功劳不足以享受那些荣耀吧!”

    陈汤没有甘延寿说话委婉。他直言道:“朝廷那些腐儒,乱世不能征战,盛世无能治国。但是妒贤嫉能之功,让人不能不佩服!”

    耿育笑道:“我这里有一份公文。是司隶校尉纪棠签发的。让我们沿途州府不予接待你们!”

    甘延寿与陈汤心里十分难过。甘延寿对耿育拱手道:“甘某不才,给太守大人添麻烦了!”

    陈汤怒道:“纪棠小人也!对我边关有功将士竟敢如此对待!是可忍孰不可忍!”

    耿育安慰道:“两位将军!不要动怒!我耿育戍守边关多年,还能让他们这一款木简给难住?我心里知道谁是英雄,谁是奸臣!你们两位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陈汤听了耿育的话,十分感慨。他端起酒盅,一饮而尽。从耿育处回到驻地,陈汤还愤愤不平。他对甘延寿说:“君况兄,我们不能就这么憋屈地回到长安,应该再次向天子上奏。让这些屑小竖子公然侮辱,我还不如死在匈奴人的刀下!”

    甘延寿回答说:“天子自有公断!我们静候时日,会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的!”

    陈汤恼恨地说道:“朝廷里有佞臣!他

    们蒙蔽上听!天子何以公断?”

    甘延寿说:“子公的话不要太绝对了!”

    陈汤说:“必须上奏!我可咽不下这口气!”

    这时,薄信进来。他急急忙忙地汇报说:“有人持纪棠的手令,到我们营中抓走了张琦!说是要审查我军贪瞒战利品的事情!”

    陈汤一听,火冒三丈。他拔出佩剑,命令道:“集合人马,救出张琦!”

    事后,陈汤与甘延寿住在敦煌,给天子上奏说:“延寿与陈汤率领大军平灭了郅支单于,让大汉西域重归安宁。我们没有耗费朝廷一粒粮食的军需,就取得了万里之外的胜利。朝廷没有派遣使者持酒犒劳,却让司隶校尉派人逮捕我们的将士审问。这是在帮着匈奴人来报仇的吗?”字里行间不平之气充盈。

    汉元帝刘奭也觉得纪棠做得过分,就下诏阻止了他的行为。同时给沿途各州县下诏,让他们准备好酒食,热情款待。

    甘延寿与陈汤回到长安,在家里休息已经有一个月了。朝廷关于对他们的奖罚还是没有定论。

    宗正刘向看不下去了。就向汉元帝刘奭上奏说:“郅支单于不服天子教化,公然叛汉。逃到西域建立都城。还将我大汉使者监禁杀害。使我大汉声威受到损害,被蛮夷诸国耻笑。满朝文武皆束手无策。陛下早就想诛杀他!延寿与汤体察天子圣意,带领大汉属国的军队,出生入死,攻破郅支城,拔掉了匈奴人的军旗,斩下了郅支单于的首级,扬我大汉国威于葱岭南北。洗刷了谷吉与江乃始的耻辱,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让万夷畏服。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单于被杀,立即前来朝拜,稽首跪拜表示归附,愿意守护北藩,历代称臣。他们建立了千年的功业,保证了万代的平安。试问,群臣中有比他们功勋还大的吗?!《司马法》上说‘赏赐军功不宜超过一个月。’这是希望立功的人尽快得到他们因公应有的报酬。显示君主重视战功,爱惜人才。现在,延寿与汤赋闲在家,还被同事议论。这样下去,会冷了戍边将士立功的热血呀!郑吉迎接自己来归顺的匈奴日逐王,还要裂土封爵。而延寿与汤之功劳大于郑吉百倍,却不能自由行走!臣下深为痛惜!应对他们免罪不究,给予尊宠封授爵位,让天下欲立功报效朝廷者心安。”

    石显与匡衡联合上奏认为:“甘延寿和陈汤擅自矫诏兴师动众,仰赖天子福荫,有幸取得胜利,没有被诛杀。如果再封爵赏赐食邑,唯恐以后戍边的使者都会争相冒险,在蛮夷中惹起事端,给国家带来灾难,千万不可开此先例。”

    汉元帝刘奭内心嘉许甘延寿、陈汤的功劳,但难以违背匡衡、石显的意见,此事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决定。

    张庆起先要避嫌,没有参与自己义子陈汤的封赏讨论。直到

    汉元帝派人征求他的意见。他才与王嘉一道上了一道奏章。他在奏章中说:“有功者赏,有罪者罚。天经地义。今有延寿与汤立下造福千秋的功劳,不予奖赏,不合天道。至于日后效尤者,也得有天赐良机才得以成功呀!蛮夷者无不崇尚强力也!大汉经此一战,已经在西域树立国威,敢于祸乱者鲜矣!”

    王商也附议表示赞同。

    汉元帝终于下定决心,封赏了甘延寿与陈汤。

    汉元帝刘奭下诏说:“郅支单于背信弃义,杀害我大汉使者及官兵,违反天理,寡人岂能忘记!之所以没有及时派兵征讨,是寡人觉得兴师动众,劳苦将帅,叨扰百姓,实属不易!因此寡人一直克制没有安排。如今甘延寿和陈汤把握时机,集结西域诸国军队,辅佐屯田将士,勇敢无谓地去征讨敌人,依靠天地和宗庙的神灵保佑,取得了胜利。虽然他们违反了国法,但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他们出兵却没有让国内多增加一人服兵役,没有动用国库的贮备,借敌人的粮食用来供给部队的所用,建立功勋于万里之外,威震百蛮,名扬四海。为国家除暴安良,使边境得以安定。寡人理解他们的心意,决定赦免他们的罪责,奖赏他们的功劳。”

    汉元帝下诏,令公卿大臣讨论对甘延寿与陈汤封赏的事。大多数大臣认为宜按捕杀匈奴单于的功劳来确定奖赏。但匡衡与石显却提出反对。他们认为郅支单于本来是丧失国家逃亡在外,只在无人的地方僭越盗用大单于名号,并非是真的单于。汉元帝刘奭就打算按照安远侯郑吉的旧例,封他们千户食邑。匡衡与石显又认为赏赐过重,不断上奏抗议。于是,汉元帝就改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每人赐给食邑三百户,再赐给黄金一百斤。祭告上帝、宗庙,大赦天下。授任甘延寿为长水校尉,陈汤为射声校尉。

    斩杀郅支单于的傅东被授予县丞之职。其他参与攻打郅支城的将士各有封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