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回晚唐
字体: 16 + -

第三十三章 后勤才是立军之本

    新兵训练不光是教官们遭罪,士兵们感觉也在遭罪,一个个成天累的苦不堪言。

    这个时代的军队三日一操五日一练那都算的上强军了,为什么?因为营养跟不上。

    在这个老百姓普遍只吃两餐的时代,当兵操练是很费体力的运动,晚上如果不补足营养的话,第二天根本就没有精神干别的,连站队列都费力。

    而且除了饭食之外,最好还要有蛋白质和盐分的补充,通俗来说就是要多吃肉,草原民族的士兵多数比较强悍与他们的饮食也有一定的关系。

    想想也是,一个从小杀牛宰羊的孩子与一个从小吃五谷杂粮的孩子,在体质和思想上都是截然不同的,像李宣小时候就连鸡都没杀过,更别说牛羊那种大牲口了。

    刘季述现在充任李宣的军需官,一般采买什么的都是他来负责,可是这新兵头一天的粮食消耗也将他吓了一跳。

    不算辅兵和其它兵种,就是参与集训的一万八千多人,一天消耗的粮食达到了将近四百石,一时之间,颇有长安米贵的趋势。

    也幸亏现在李宣有点家底,要不然就这么消耗谁也受不了,所以后世军事界公认的一句名言,打仗打的就是钱!

    关中人愿意吃面食,晚上的主食就是黄糜子馍馍,刘小二一顿能吃八个,但是教官不让多吃,倒不是怕他吃那几个馍馍,主要是怕他肠胃受不了,最后比拳头还大的馍馍让他吃了六个,差不多也有个八分饱。

    其实刘小二已经很心满意足了,参军之前,他印象里就没怎么吃过晚饭,赶上年景好的时候可能过年时能吃上三餐,平日里都是两顿饭。

    如今不但管饭,而且是三顿饭,早上是稀饭配馍馍,稀饭管够喝,中午、晚上都是糜子馍馍,听说隔三差五还会整点面饼之类的改善一下。

    这要在以前的长安城,一般的地主家吃的都没有这么好,起码在延康坊刘小二没听过谁家吃的这么好过。

    考虑到长安城将要面对的粮食问题,李宣这几天也没干别的,一个劲的使用秘籍兑换食物。

    系统默认的食物是粮食,但是李宣注意到其实也可以换成肉食的,这样对于士兵的身体素质的改善会有很大的提高,唯一的问题就是天越来越热了,肉食的存储会比较麻烦一点,没有储存粮食那么方便。

    而且长安附近没有产盐地,最近的盐池也在兰州以西,如果长安是产盐地,那么李宣还可以做做牛肉干加工什么的,可是如果食盐全靠买卖的话,那就比较麻烦了,万一周围的藩镇来个物资封锁,那长安城可就危险了。

    别看李宣来到这个时代已经好几天了,可是一大堆事情千头万绪的,都需要从头梳理。

    原来的这个李儇基本上就是一天只顾着自己吃喝玩乐的主,什么天下什么江山都弃之不顾。

    哎!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要是穿越过来当个昏君也就罢了,可偏偏李宣还想那么励精图治一下,那就要付出代价了。

    关键是天下已经到了乱世,朱全忠、李克用、钱镠、杨行密、王建等人哪有一个是好相与的?李宣再不奋发图强一把都容易被这些家伙干掉。

    曹操好歹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呢?以朱全忠的泼赖性格,连遮羞布都懒得批,历史上他也确实是那么干的,直接干掉两任皇帝葬送大唐王朝。

    李克用也不是什么好鸟,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假,别看后来李存勖建立后唐以示不忘正统,那也只不过是当权者的遮羞布而已,和刘备晋汉中王为帝是一样的无耻。

    鉴于过后的两个月青黄不接的严峻形势,李宣将杜让能与常凯宣进宫来,商议一下商队的目标和需求,顺便让人把杨筠松和刘季述也找过来旁听一下。

    杜让能表示,只要皇帝陛下始终是真金白银的采购的话,还是会有一部分商人将粮食运到长安来的,毕竟逐利是商人的本性,当然如果长安有什么特产对外销售就更好了,这样商人一来一回更有奔头。

    然后请皇帝降旨禁止长安城管辖区域的酒坊酿酒,因为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虽然朝廷的直接控制地带酒坊并不多,但是减少一个粮食的消耗去处对于粮食不足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杜让能的意见李宣都一一采纳了,毕竟历史上杜让能也是颇有贤名的,只不过生不逢时,遇上了最悲哀的时代,犹如纣王时期的闻仲、比干一般,空有才干而回天无力。

    李宣对常凯的要求就是早日出发,前期以西北方向为主要目标,要与那边的党项、羌、回纥等部族搞好关系,尽可能的收购牛羊,还有要储备一批盐,最好是铺开一条稳定的盐路,保障长安城的食盐供给。

    实在不行的话,就让常凯在产盐地带宰杀牛羊,做成咸肉干,到时候蛋白质与食盐一起带回来,一举两得。

    常凯感觉有点压力,毕竟之前也只是在长安城这一亩三分地混过,外面的情形如何,只能通过现有的情报推敲分析,而情报是否准确也不得而知,所以常凯还有负责甄别情报的责任。

    李宣召杨筠松来是想到,作为著名的风水大师,杨筠松去主持建造那些水利设施应该很不错,起码哪里有水哪里好改造什么的应该是一清二楚。

    唐朝末期地球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时期,粮食减产等等引起的黄巢起义,但是这段时期的干旱情况并不是太严重,如果中央政府是像开元盛世时期,那么灾荒肯定很快就会平息,因为那时候“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后世一般政府应对荒年的举措就是兴建大型的工程,以工代赈,既建设了工程,又赈济了灾民。

    刘季述则负责居中调度,主要负责日常采购并协助李宣搭建皇城司的架构,并且将工程院早日交付给杨筠松。

    李宣决定将田令孜调回来,毕竟是多年的内侍大佬,手段比起一般人还是要强一些的,如果早些时候田令孜没被排挤出京的话,起码可以与杨复恭当面抗衡而不落下风。

    这也是没有办法,皇帝要与大臣们争权夺利的话,太监是不得不借助的一个势力,再不然就是外戚了。

    可怜李儇的后宫人数稀少,妃子数量上不去自然外戚人数也较少,而且大多数是寒门女子,家中的兄弟子侄之类没有什么出色的人物。

    这即是幸事也是不幸,真要出一个独孤信之类的人物,李宣还真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