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十二殊胜上师
十六王宅里皇子皇孙无数,只有两座府邸拥有正对主街开门的资格,一个是皇帝陛下的四弟,也就是天下第一风流亲王岐王,另一座就是眼前这座府邸。
府邸门口不知何时站着一名老先生。
老先生身材微胖,相貌长的是慈祥善目,并没有一般官吏想象中的那么威严,身上穿着一件很普通的潞绸长袍,就像是一位长安城国子监内随处可见的老儒。
要说有什么特殊的,就是老者手里拿着一串佛珠,材质用的是黄花梨。
材质普通,但是这串佛珠要是放在长安市面上售卖,即便是京畿长安也会掀起一条巨浪。
只因十八颗黄花梨佛珠上刻满了佛经,而这个加持佛珠的僧人,正是密宗的十二殊胜上师一行和尚。
这位具德上师还有一个尊称,密宗领袖。
老先生拨弄着佛珠,嘴里默诵《大藏经》,瞧见面前镶金带玉的华贵马车,皱了皱眉头:“至忠,走着去吧。”
至忠?这个名讳要是被路过的官吏听见,都能活活吓死,因为驾车的马夫居然是六部尚书之首的吏部尚书,掌管全天下官吏的升迁。
这位名为萧至忠的中年尚书,还有一个享誉朝堂的雅号,叫做闭眼尚书,因为全天下凡是五品以上官吏的履历,这位中枢重臣都是如数家珍。
上朝时皇帝陛下询问的问题,就算是闭着眼,也能一五一十的全部罗列出来,甚至有传闻说闭眼前面还得加个倒诵,萧至忠的吏治能力可见一斑。
也难怪其他几部,除了礼部以外频繁换人,唯有萧至忠十年来岿然不动,始终占据着庙堂上最高的几顶官帽子之一。
已是中枢重臣的萧至忠,听见老先生的这句话,脸上竟然是露出了学童犯错的讪讪:“阁老,这次是下官考虑不周,下次不会再犯了。”
尊称一句阁老,这是当朝宰相所特有的敬称,又住在十六王宅还开着大门正对主街,全长安只有一人有这等煊赫身份。
太子党党魁,杨国忠。
杨国忠一路上也不说话,手里拨动着念珠,嘴里默念《大藏经》,就这么带着吏部尚书萧至忠一直走了一上午。
也不去酒楼里吃饭,只是从怀里拿出两块精美的糕点,先递给吏部尚书萧至忠一块,自己才去吃另一块。
坐在一棵老槐树下歇息了片刻,不远处有一口青石井,正好这时有个老汉过来挑水。
杨国忠放下念珠,笑容和善的迎了过去,拱手道:“老哥,借瓢水喝可行?”
老汉家里还算殷实,早年是一个从边疆退伍的老卒,凭借战功得到了不少钱帛的赏赐,退下来以后在长安城内开了一间铁匠铺。
虽说这几年洗手不干了,把铁匠铺传给了儿子,但是老汉就是个闲不住的人,所以包揽了家里挑水的活计。
在沙场上呆了多年,所以一副子沙场脾气,为人比较热情,解下了腰间的小酒壶,哈哈大笑着拍了拍杨国忠的肩膀:“老弟,可能喝酒。”
吏部尚书萧至忠瞧见阁老真的去接这个粗鄙老汉的小酒壶,当场就急了,以他多年来在吏部养成的说一不二的性格,居然是不敢多说一句,只能是急的直嘬牙花子。
杨国忠在水瓢里倒了一滴,又把酒壶还给了老汉:“对不住了,有胃疾实在是不能喝酒。”
挑水的老汉却是又重重的拍了一下杨国忠的肩膀,眼里充满了欣赏,因为他当年可见识过不少有胃疾的袍泽,喝过酒以后满地打滚的样子:“好汉子。”
杨国忠喝过一口,把水瓢递到了身后,和老汉又聊了一会儿,这才再次拱手起身,继续向前走去。
老汉还有些意犹未尽的不舍,这么多年以来吹嘘在自己的经历,还真没有像今天这么畅快过,心情高兴的老汉,心想着今天回去以后,晚上一定要多喝两杯。
杨国忠和吏部尚书萧至忠又是一路上不说话的继续走,直到走到了一处看起来也就是普通富贵人家的宅子,才停下脚步。
这时候已经临近傍晚了。
堂堂当朝宰相带着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走了一天,就是为了这么一处普通宅子。
杨国忠亲自上前敲门,一名老仆恭敬的打开了正门,竟是认识面前站着的是谁:“我家小郎君正在练字,还请阁老在偏厅稍等片刻。”
老仆所说的小郎君,其实年纪不小了,和吏部尚书萧至忠的年纪相仿,此时正站在一张普通云纹大案前,练习行书。
中年士子的房间不大,也没有多少名贵的奇珍异宝,只是挂了几幅字画。
墙角一只胎质还算不错的白色胆瓶里,插着一枝刚摘没多久的梅花,鲜嫩欲滴。
这时一名放在长安城都很是出彩的婢女,端来了一个托盘,上面放置着一摞拜帖和书信,细数起来多达一百多封。
中年士子挑挑拣拣从里面抽出来几封,把手中的毛笔随意放在山水青瓷笔洗的边缘,抬脚走出了书房。
走进了这座宅子的正堂。
临近傍晚,正堂里有一位脸上长满老人斑的年迈老人,端着一碗小米粥,面前放着几样精致小菜,吃着晚饭。
中年士子其实已经在外面的酒楼吃过了,但还是让一旁的婢女盛了一碗,主要就是陪着父亲吃,反正一碗粥也不多。
因为有事要说,中年士子几口就喝完了碗里的小米粥,并没有像父亲那样细嚼慢咽,拿出了一封书信说道:“父亲,今年又要重新评定天下的十大书院,文坛的那几位老先生,询问父亲的意见。”
大唐为了打破世家望族对于知识的垄断,把地方教化列为了官吏考评的第一等。
而这位年迈老人当年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全天下的世家望族,一手培植了十大书院,使得大唐的科举制度真正名副其实了,不再是登龙无贵子。
虽说老培植了十大书院以后,便不再过问了,亲手培植的书院被其他书院所顶替也好,因为治理不善书院破落也罢,这么多年只字不提了。
但是每逢天下十大书院的评定,还是要询问过年迈老人的意思。
府邸门口不知何时站着一名老先生。
老先生身材微胖,相貌长的是慈祥善目,并没有一般官吏想象中的那么威严,身上穿着一件很普通的潞绸长袍,就像是一位长安城国子监内随处可见的老儒。
要说有什么特殊的,就是老者手里拿着一串佛珠,材质用的是黄花梨。
材质普通,但是这串佛珠要是放在长安市面上售卖,即便是京畿长安也会掀起一条巨浪。
只因十八颗黄花梨佛珠上刻满了佛经,而这个加持佛珠的僧人,正是密宗的十二殊胜上师一行和尚。
这位具德上师还有一个尊称,密宗领袖。
老先生拨弄着佛珠,嘴里默诵《大藏经》,瞧见面前镶金带玉的华贵马车,皱了皱眉头:“至忠,走着去吧。”
至忠?这个名讳要是被路过的官吏听见,都能活活吓死,因为驾车的马夫居然是六部尚书之首的吏部尚书,掌管全天下官吏的升迁。
这位名为萧至忠的中年尚书,还有一个享誉朝堂的雅号,叫做闭眼尚书,因为全天下凡是五品以上官吏的履历,这位中枢重臣都是如数家珍。
上朝时皇帝陛下询问的问题,就算是闭着眼,也能一五一十的全部罗列出来,甚至有传闻说闭眼前面还得加个倒诵,萧至忠的吏治能力可见一斑。
也难怪其他几部,除了礼部以外频繁换人,唯有萧至忠十年来岿然不动,始终占据着庙堂上最高的几顶官帽子之一。
已是中枢重臣的萧至忠,听见老先生的这句话,脸上竟然是露出了学童犯错的讪讪:“阁老,这次是下官考虑不周,下次不会再犯了。”
尊称一句阁老,这是当朝宰相所特有的敬称,又住在十六王宅还开着大门正对主街,全长安只有一人有这等煊赫身份。
太子党党魁,杨国忠。
杨国忠一路上也不说话,手里拨动着念珠,嘴里默念《大藏经》,就这么带着吏部尚书萧至忠一直走了一上午。
也不去酒楼里吃饭,只是从怀里拿出两块精美的糕点,先递给吏部尚书萧至忠一块,自己才去吃另一块。
坐在一棵老槐树下歇息了片刻,不远处有一口青石井,正好这时有个老汉过来挑水。
杨国忠放下念珠,笑容和善的迎了过去,拱手道:“老哥,借瓢水喝可行?”
老汉家里还算殷实,早年是一个从边疆退伍的老卒,凭借战功得到了不少钱帛的赏赐,退下来以后在长安城内开了一间铁匠铺。
虽说这几年洗手不干了,把铁匠铺传给了儿子,但是老汉就是个闲不住的人,所以包揽了家里挑水的活计。
在沙场上呆了多年,所以一副子沙场脾气,为人比较热情,解下了腰间的小酒壶,哈哈大笑着拍了拍杨国忠的肩膀:“老弟,可能喝酒。”
吏部尚书萧至忠瞧见阁老真的去接这个粗鄙老汉的小酒壶,当场就急了,以他多年来在吏部养成的说一不二的性格,居然是不敢多说一句,只能是急的直嘬牙花子。
杨国忠在水瓢里倒了一滴,又把酒壶还给了老汉:“对不住了,有胃疾实在是不能喝酒。”
挑水的老汉却是又重重的拍了一下杨国忠的肩膀,眼里充满了欣赏,因为他当年可见识过不少有胃疾的袍泽,喝过酒以后满地打滚的样子:“好汉子。”
杨国忠喝过一口,把水瓢递到了身后,和老汉又聊了一会儿,这才再次拱手起身,继续向前走去。
老汉还有些意犹未尽的不舍,这么多年以来吹嘘在自己的经历,还真没有像今天这么畅快过,心情高兴的老汉,心想着今天回去以后,晚上一定要多喝两杯。
杨国忠和吏部尚书萧至忠又是一路上不说话的继续走,直到走到了一处看起来也就是普通富贵人家的宅子,才停下脚步。
这时候已经临近傍晚了。
堂堂当朝宰相带着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走了一天,就是为了这么一处普通宅子。
杨国忠亲自上前敲门,一名老仆恭敬的打开了正门,竟是认识面前站着的是谁:“我家小郎君正在练字,还请阁老在偏厅稍等片刻。”
老仆所说的小郎君,其实年纪不小了,和吏部尚书萧至忠的年纪相仿,此时正站在一张普通云纹大案前,练习行书。
中年士子的房间不大,也没有多少名贵的奇珍异宝,只是挂了几幅字画。
墙角一只胎质还算不错的白色胆瓶里,插着一枝刚摘没多久的梅花,鲜嫩欲滴。
这时一名放在长安城都很是出彩的婢女,端来了一个托盘,上面放置着一摞拜帖和书信,细数起来多达一百多封。
中年士子挑挑拣拣从里面抽出来几封,把手中的毛笔随意放在山水青瓷笔洗的边缘,抬脚走出了书房。
走进了这座宅子的正堂。
临近傍晚,正堂里有一位脸上长满老人斑的年迈老人,端着一碗小米粥,面前放着几样精致小菜,吃着晚饭。
中年士子其实已经在外面的酒楼吃过了,但还是让一旁的婢女盛了一碗,主要就是陪着父亲吃,反正一碗粥也不多。
因为有事要说,中年士子几口就喝完了碗里的小米粥,并没有像父亲那样细嚼慢咽,拿出了一封书信说道:“父亲,今年又要重新评定天下的十大书院,文坛的那几位老先生,询问父亲的意见。”
大唐为了打破世家望族对于知识的垄断,把地方教化列为了官吏考评的第一等。
而这位年迈老人当年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全天下的世家望族,一手培植了十大书院,使得大唐的科举制度真正名副其实了,不再是登龙无贵子。
虽说老培植了十大书院以后,便不再过问了,亲手培植的书院被其他书院所顶替也好,因为治理不善书院破落也罢,这么多年只字不提了。
但是每逢天下十大书院的评定,还是要询问过年迈老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