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2 揭开迷雾(三)
杀伐震天,金铁交鸣。
魏定真稳扎稳打,任凭黑子攻势如风,总能招架得住。
李一利大军奔袭而来,刹那间,战火遍布整个战场。
忽然斜刺里杀出一支伏兵。
竟然有一手黑子摆脱魏定真的防守,宛如一柄锋利无比的匕首,从腹地直插入心。
魏定真不慌不忙,接连布下陷阱。
可是这一支伏兵侵略如火,接连吃掉周围白子,犹如一条饿狼跳入羊群。
匆忙布下的陷阱,还未成型,就已经被黑子吃掉。
不论白子正面如何抵抗,也招架不住,腹中有黑子打劫。
不过数个回合,黑子腹背受敌,再度落入劣势。
魏定真咬着嘴唇审视这副残局。
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眼看已经无力回天,只得投子认输。
“世叔粗中有细,晚辈佩服,佩服。”
一旁观棋的李老将军说出八个字的评价。
“疾风山林,水漫于野。”
这句话是《白十三问》里的兵法,讲的是攻守之势,在座的两人都曾读过。
奔袭之战最锐利的是风,而两军对垒最强大的是水。
攻者来如风,守者据城如山,风吹过高山,不过林木摇动。
攻者漫如潮水,而守者挖沟为渠,聚土为坝,却挡住无孔不入的潮水。
因此这句话的下一句是,“死于无地”。
意思是说,没有高城坚墙作为依据的防守一方,必定处于下风。
一盘棋终了,已经过去半个时辰。
魏定真来时已临近黄昏,此刻窗外天色朦胧,青茫之间分不清太阳是否落山。
既然派人将自己接到李府,行踪又如此隐秘,一切都如魏嵩所预料的那样。
是因为宫中发生的诸多事件。
魏定真起身,主动将宫中见闻一一说来。
只是语气不是禀告一般,而似孩子向长辈寻求意见一样,而且诉说的对象也不是李老将军,而是李一利。
当然,所说内容与告诉刘统领的一般无二。
“世叔,昨夜出现如此身份的刺客,不知道您是如何看待的?”
关于十八年前剿匪之役,李一利仅仅听说过,其中关节并不清楚。
但李老将军却是亲身参与者。
李老将军一生大小战役数十场,十八年前的剿匪之役,也是他老人家的得意之战。
魏嵩则是李老将军,在剿匪之役中发掘出来的年轻将领。
斥候之事乃是军中机密。
最初,魏嵩利用捕获的山贼,诱之以利,让其重返山中作为内应。
一战之下竟然发挥奇效。
于是魏嵩从捕获的山贼中,挑选愿意戴罪立功的贼人,又挑选一批精锐斥候将其训练。
然后由一名斥候带领三到四名归降的贼人,想方设法混入山寨。
此事由魏定真密函报与李老将军,又由李老将军密令于另几位将军。
因为事关重大,稍有不慎,混入山寨的斥候就会被贼人杀害,因此每一步行事都极为机密。
魏定真问李一利,如何看待刺客的斥候身份,实则是在问李老将军。
李一利的目光也投向上座的老人。
皇宫发生如此诡异的刺杀案件,让穷于应付上卿府的李一利,敏锐的察觉到一线生机。
京都指挥使之职,空悬将近一个月。
皇上沉迷玩乐,将此事交由太子,与几位上卿商议。
太子自幼与李可依交好,因而偏向李一利,可上卿府总是以种种借口推脱。
与此同时,李府失火一事毫无线索。
李一利冥冥中觉得,李府失火与影姑姑遇到的刺客,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李老将军望向两人。
但魏定真觉得,李老将军的目光,仿佛穿过两人,遥遥看向尘沧运河旁的东林岭。
“斥候一事,卷宗尽数封尘,后来在一场大火中遗失大半,如今清楚整件事情始末的,只有老夫与另外一人。”
李老将军深沉的看了魏定真一眼。
魏定真知道,李老将军话里的另外一人,就是自己的父亲魏嵩。
此刻李老将军眼中的自己,是父亲魏嵩年轻时的模样。
“三年间,共派出斥候一百零八人,降贼三百七十八人,三年后,归来斥候三十六人,降贼一百九十一人。”
李老将军说到此处,魏定真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
可是要说出那里不对,却两眼茫然,一时找不到线索。
李一利掌管京都禁军也有两年,对于数字及其敏感。
顷刻间发现了怪异之处。
“不对啊,归来三十六名斥候,按每人带四名降贼,其中还有损伤,应该归来降贼数少于一百四十四人,怎么会多出四十六人?”
“这就是蹊跷之处。”
李老将军点点头,又摇摇头。
往往事情真相,就藏在目力所及的细节中,关注细节的人才能不被表象蒙蔽,更加深刻的接触真相。
魏定真随即也明白其中关键。
按李一利的算法,归来降贼一百九十一人,应该有四十八名斥候归来。
现实却是,仅仅有三十六名斥候,至少有十二名斥候遇害,六十名斥候下落不明。
魏定真提出一个可能。
“李老将军,会不会有斥候遇害,而降贼归来的可能?”
“有。”
李老将军肯定了魏定真的想法,又将这种可能排除在外。
“几处报来的卷宗中,共计七十二名降贼称同去的斥候遇害,但多数只有口实找不到尸首,因此失踪和遇害的斥候人数无从统计。”
魏定真心中粗略一算,。
七十二名降贼,也就是有十八名左右斥候失踪遇害尚有口实,其余五十多名斥候生死未卜。
昨夜那刺客的身份,应该就藏在失踪的五十多名斥候中。
屋中陷入片刻的宁静。
每个人都低头盘算着这些数字,试图从这一连串简单的数字中,找到能揭开刺客身份的重要线索。
李一利心思最为敏锐。
苦思之后,叹了一口气。
“十多年前失踪之人,怕是一年半载也查不出头绪。”
的确,十多年前的斥候姓名,便是将几位将军请来也整理不出个名单。
唯一记载线索的卷宗,又在火中被毁。
整件事情便如同石沉大海。
火中被毁,魏定真想到这四个字,心中突然一跳。
李府马厩也是失火,导致驮着自己回京的那匹马被烧死,这件事情到目前为止,只有自己一人知晓原因。
就连李老将军与李一利,都只是以为,纵火之人的目的是烧死御马,给李府某种警告。
魏定真犹豫再三,觉得有必要将此事点明。
“世叔,你可还记得半月多前府中失火一事?”
“当然记得,马厩失火烧死御马,难道,难道与刺客有关?”
李一利眉毛一挑,似乎听出了魏定真话中含义。
本来就有一股直觉告诉他,李府失火与皇宫刺客,似乎有着某种关联。
听到魏定真在讨论刺客一事时,主动提起失火一事,便确定魏定真应该知道一点线索。
魏定真一愣,没想到李一利有如此反应。
随即便将失火一事相告。
“其实晚辈觉得,在府中纵火之人,要烧的并不是御马,而是另一匹世叔带回来的马。”
“我带回来的马,哪一匹?那匹?”
李一利心思何等机敏,转念一想,就知道魏定真说的是那匹马。
那夜自己将魏定真带回李府,驮着魏定真的那匹马也放入马厩,后来在火中毙命。
仿佛漫天乌云中闪出一道光线,李一利透过这道光线,瞥见一丝真相。
盯着眼前这名黑眸青年。
李一利缓缓问道。
“你是说,马厩纵火与潜入皇宫的刺客,目标不是李府跟影姑姑,而是你?”
魏定真稳扎稳打,任凭黑子攻势如风,总能招架得住。
李一利大军奔袭而来,刹那间,战火遍布整个战场。
忽然斜刺里杀出一支伏兵。
竟然有一手黑子摆脱魏定真的防守,宛如一柄锋利无比的匕首,从腹地直插入心。
魏定真不慌不忙,接连布下陷阱。
可是这一支伏兵侵略如火,接连吃掉周围白子,犹如一条饿狼跳入羊群。
匆忙布下的陷阱,还未成型,就已经被黑子吃掉。
不论白子正面如何抵抗,也招架不住,腹中有黑子打劫。
不过数个回合,黑子腹背受敌,再度落入劣势。
魏定真咬着嘴唇审视这副残局。
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眼看已经无力回天,只得投子认输。
“世叔粗中有细,晚辈佩服,佩服。”
一旁观棋的李老将军说出八个字的评价。
“疾风山林,水漫于野。”
这句话是《白十三问》里的兵法,讲的是攻守之势,在座的两人都曾读过。
奔袭之战最锐利的是风,而两军对垒最强大的是水。
攻者来如风,守者据城如山,风吹过高山,不过林木摇动。
攻者漫如潮水,而守者挖沟为渠,聚土为坝,却挡住无孔不入的潮水。
因此这句话的下一句是,“死于无地”。
意思是说,没有高城坚墙作为依据的防守一方,必定处于下风。
一盘棋终了,已经过去半个时辰。
魏定真来时已临近黄昏,此刻窗外天色朦胧,青茫之间分不清太阳是否落山。
既然派人将自己接到李府,行踪又如此隐秘,一切都如魏嵩所预料的那样。
是因为宫中发生的诸多事件。
魏定真起身,主动将宫中见闻一一说来。
只是语气不是禀告一般,而似孩子向长辈寻求意见一样,而且诉说的对象也不是李老将军,而是李一利。
当然,所说内容与告诉刘统领的一般无二。
“世叔,昨夜出现如此身份的刺客,不知道您是如何看待的?”
关于十八年前剿匪之役,李一利仅仅听说过,其中关节并不清楚。
但李老将军却是亲身参与者。
李老将军一生大小战役数十场,十八年前的剿匪之役,也是他老人家的得意之战。
魏嵩则是李老将军,在剿匪之役中发掘出来的年轻将领。
斥候之事乃是军中机密。
最初,魏嵩利用捕获的山贼,诱之以利,让其重返山中作为内应。
一战之下竟然发挥奇效。
于是魏嵩从捕获的山贼中,挑选愿意戴罪立功的贼人,又挑选一批精锐斥候将其训练。
然后由一名斥候带领三到四名归降的贼人,想方设法混入山寨。
此事由魏定真密函报与李老将军,又由李老将军密令于另几位将军。
因为事关重大,稍有不慎,混入山寨的斥候就会被贼人杀害,因此每一步行事都极为机密。
魏定真问李一利,如何看待刺客的斥候身份,实则是在问李老将军。
李一利的目光也投向上座的老人。
皇宫发生如此诡异的刺杀案件,让穷于应付上卿府的李一利,敏锐的察觉到一线生机。
京都指挥使之职,空悬将近一个月。
皇上沉迷玩乐,将此事交由太子,与几位上卿商议。
太子自幼与李可依交好,因而偏向李一利,可上卿府总是以种种借口推脱。
与此同时,李府失火一事毫无线索。
李一利冥冥中觉得,李府失火与影姑姑遇到的刺客,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李老将军望向两人。
但魏定真觉得,李老将军的目光,仿佛穿过两人,遥遥看向尘沧运河旁的东林岭。
“斥候一事,卷宗尽数封尘,后来在一场大火中遗失大半,如今清楚整件事情始末的,只有老夫与另外一人。”
李老将军深沉的看了魏定真一眼。
魏定真知道,李老将军话里的另外一人,就是自己的父亲魏嵩。
此刻李老将军眼中的自己,是父亲魏嵩年轻时的模样。
“三年间,共派出斥候一百零八人,降贼三百七十八人,三年后,归来斥候三十六人,降贼一百九十一人。”
李老将军说到此处,魏定真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
可是要说出那里不对,却两眼茫然,一时找不到线索。
李一利掌管京都禁军也有两年,对于数字及其敏感。
顷刻间发现了怪异之处。
“不对啊,归来三十六名斥候,按每人带四名降贼,其中还有损伤,应该归来降贼数少于一百四十四人,怎么会多出四十六人?”
“这就是蹊跷之处。”
李老将军点点头,又摇摇头。
往往事情真相,就藏在目力所及的细节中,关注细节的人才能不被表象蒙蔽,更加深刻的接触真相。
魏定真随即也明白其中关键。
按李一利的算法,归来降贼一百九十一人,应该有四十八名斥候归来。
现实却是,仅仅有三十六名斥候,至少有十二名斥候遇害,六十名斥候下落不明。
魏定真提出一个可能。
“李老将军,会不会有斥候遇害,而降贼归来的可能?”
“有。”
李老将军肯定了魏定真的想法,又将这种可能排除在外。
“几处报来的卷宗中,共计七十二名降贼称同去的斥候遇害,但多数只有口实找不到尸首,因此失踪和遇害的斥候人数无从统计。”
魏定真心中粗略一算,。
七十二名降贼,也就是有十八名左右斥候失踪遇害尚有口实,其余五十多名斥候生死未卜。
昨夜那刺客的身份,应该就藏在失踪的五十多名斥候中。
屋中陷入片刻的宁静。
每个人都低头盘算着这些数字,试图从这一连串简单的数字中,找到能揭开刺客身份的重要线索。
李一利心思最为敏锐。
苦思之后,叹了一口气。
“十多年前失踪之人,怕是一年半载也查不出头绪。”
的确,十多年前的斥候姓名,便是将几位将军请来也整理不出个名单。
唯一记载线索的卷宗,又在火中被毁。
整件事情便如同石沉大海。
火中被毁,魏定真想到这四个字,心中突然一跳。
李府马厩也是失火,导致驮着自己回京的那匹马被烧死,这件事情到目前为止,只有自己一人知晓原因。
就连李老将军与李一利,都只是以为,纵火之人的目的是烧死御马,给李府某种警告。
魏定真犹豫再三,觉得有必要将此事点明。
“世叔,你可还记得半月多前府中失火一事?”
“当然记得,马厩失火烧死御马,难道,难道与刺客有关?”
李一利眉毛一挑,似乎听出了魏定真话中含义。
本来就有一股直觉告诉他,李府失火与皇宫刺客,似乎有着某种关联。
听到魏定真在讨论刺客一事时,主动提起失火一事,便确定魏定真应该知道一点线索。
魏定真一愣,没想到李一利有如此反应。
随即便将失火一事相告。
“其实晚辈觉得,在府中纵火之人,要烧的并不是御马,而是另一匹世叔带回来的马。”
“我带回来的马,哪一匹?那匹?”
李一利心思何等机敏,转念一想,就知道魏定真说的是那匹马。
那夜自己将魏定真带回李府,驮着魏定真的那匹马也放入马厩,后来在火中毙命。
仿佛漫天乌云中闪出一道光线,李一利透过这道光线,瞥见一丝真相。
盯着眼前这名黑眸青年。
李一利缓缓问道。
“你是说,马厩纵火与潜入皇宫的刺客,目标不是李府跟影姑姑,而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