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南
字体: 16 + -

第八章,归化3

    第八章,归化3

    他们没有等多久,第二天内陆的交易者就过来了,这说明他们住的不远。

    来作交易的人上身赤裸,穿着一种类似七分裤的肥大裤子,这是泰国和柬埔寨一带人的穿着方式,直到现在还属于当地民族服装的形态。

    上身赤裸是当地人的习惯,直到近代泰族人才发展出上衣。

    腰间挂着弯刀,有两个人持着长矛。

    他们的商品比较简单,就是稻米和陶罐之类。

    王正的帆艇和双体船很容易的就被泰人看到了,他们震惊的站在那里。

    恩雅每天早早的去和当地女祭司聊天,因此她很快接触了这些泰人。双方比划着说些什么。

    王正决定不去吓唬对方,这是个成型的王国,后果未料。他的船上放了一艘小的独木舟,没有帆,只是类似皮划艇。他把舟放到水里,邀请了卡伊姆一起上舟,随身带着ak47,划着独木舟去了岸边。

    他高大的身影出现在岸上,一个穿阿拉伯长袍的老人跟在后面。卡伊姆也有一米七高。两个高大的人出现矮小的泰人面前,穿着奇怪,泰人不知所措。

    “我们是商人。”王正用泰语说。

    头前一个壮年人,一米五左右的样子,黝黑的面孔,腰间挂着一把刀。他对王正的口音迷惑不解,但还是听懂了一点。现代泰语的变化非常大,有三分之一的潮州话,和部分闽南话掺杂在里面。实际上古代泰语的构成也是非常复杂,大量的梵语、巴利语、孟语、马来语混杂。

    “你们来自哪里?”王正问道。

    “我们来自伟大的素可泰王国。”头前的泰人回答道。

    两人的交流不是很顺差,王正调整这泰语里的成分,加入一些自己学会的孟语和马来语,去掉一些潮州话和英语的比例。终于找到大部分词汇可以听懂。

    领头的泰人叫做巴拉贡,这是音译,不知道什么意思。他是素可泰王国驻这边边境的军人,其实也是当地村落的头人,村干部。

    他弄懂了王正想要什么,以为他们来自遥远的岛屿。双方约定交换鱼货、盐巴,巴拉贡提供稻米、布。

    王正近距离观察了对方的服饰,这是一种棉布。他肯定这是与越南供应南宋的白叠布是一个门类的。

    等巴拉贡看到水手们搬来的大鱼,他吃惊不小,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鱼类。于是交易就需要时间更久一点,巴拉贡的人回去叫人拿工具,并带稻米和棉布过来。

    作为商人,需要表现出交际的能力。王正向巴拉贡介绍来自远方阿拉伯帝国的智者卡伊姆,在中间充当翻译,看看双方能交流什么。这是不同角度的对话。

    卡伊姆想知道素可泰王国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控制了那些地方,以及信仰什么,文化是什么。巴拉贡却无法回答,这对他来说太深了。但信仰是很容易说的,他信仰佛陀。

    王正肯定猜得到卡伊姆心里在想什么:该死的异教徒。

    不过老人脸上没有表现出来,他没有问到更多的,就很少说话了。

    王正兴致勃勃地和巴拉贡讨论佛教,其实作为一个战士,他所知不多。最后被王正的知识窘迫了,对王正双手合十说:“大师可前往庙宇和庙里的法师交谈。”

    于是王正了解到在甲米地区已经有了寺庙。

    佛教传入泰国此时已经一千年了,泰国人因佛教的传入,也传入了梵文的语言和文字,泰文是在梵文的基础上改造的。

    两人的交易做的很顺畅,约定了下次交易的时间。

    目睹了整个交易过程的本地潮人,很羡慕他们的打鱼能力,双方交流了很久。女祭司决定跟随王正的船去参观普吉岛的建设,以探讨是否加入部落联盟和追随新的信仰。

    但去打猎的矮人族却姗姗来迟,直到又过了一天,才出现在岸边,后面跟着一些不认识的矮人们。

    这是马来半岛上他们的同族,猎人们碰到了同样在打猎的当地矮人族。对方对他们的弓箭非常的羡慕,族长跟随几个猎人过来谈交易。

    王正这一方提出的要求很简单,参加天神这边的部落联盟,获得箭毒箭。族长立即同意了。他带着武士搭船前往普吉岛参观,并去拿箭毒武器。

    两艘帆船向远海驶去,于是就遭遇了一艘船。

    这是一艘大的阿拉伯帆船,下层有桨手。但是只有一艘,在近海溜边。此时的航海因为缺乏六分仪和地理知识,均采用持海图,沿着海岸线溜边的做法。还因为远航需要淡水和食物补给,同时太久的航行容易生败血病死人。当然此时的人不知道是生了败血病,只知道航行久了就会死人。所以都沿海岸走,并建立不少补给点。

    两艘帆艇突然遭遇这艘阿拉伯商船,商船上的人如临大敌。武士们拿着阿拉伯弯刀在船舷边戒备。此时的海战都是接舷战,还是冷兵器时代的特点。

    王正让卡伊姆站在前面,出现在对方的视线。他用阿拉伯话大喊:“和平。”

    一边把ak47对准对方的船,如果对方有敌意的行为,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舷边的阿拉伯武士干掉。

    一个胖胖的阿拉伯中年人探出头来,问:“你们是什么人?要做什么?”

    王正说:“我是普吉岛的国王,这里有个阿拉伯的伊马姆,需要你们帮忙带他走。”

    胖子对卡伊姆施礼。不过卡伊姆还是会需要去甄别一下胖子是什叶派还是逊尼派的。教义和派系的分歧永远都在。

    卡伊姆问清楚对方的姓氏后,就确定对方是自己教派的人。哪怕不是,他也只有选择这艘船走。

    商船放下绳梯,接卡伊姆上去,他们很高兴有一位清真寺的领拜人同行。

    不过它还要跟随王正的船去接卡伊姆的两个随从。

    阿拉伯人很高兴的跟随在后面,王正从船头涌动的人头就看得出来。他把握船舵,对恩雅说:“传令给水手们,随时准备战斗。”

    恩雅和随行的女祭司都表示不解。不过恩雅知道王正的习惯,要求先服从命令,她对帆艇上的水手发出指令。然后再问为何。

    王正说:这些人去很远的地方做生意,既是商人也是强盗,船只需要补给点,要防止他们抢夺我们的地方。”

    当三艘船停靠在码头上,恩雅就发出了一连串的命令,水手们和矮人武士就迅速持有武器,占据码头和高地。

    卡伊姆和胖子哈桑面面相觑,知道无法从这个警惕过人的高个子这里占得便宜。哈桑的确起了坏心,他船上有几十名水手,也是彪悍的武士,没有把矮人们看在眼里,只要先把大个子放翻。

    卡伊姆劝他不要这么做,因为他手里有天神的武器。

    哈桑还是稍微动了动脑筋,此时就绝对放弃了。

    接上两个随从,阿拉伯人顺便补充一点食物和淡水。王正希望胖子留下一些货物,比如船上的茶叶、瓷器、丝绸。

    一点点而已。

    卡伊姆说:“尊敬的大人,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会支付赎回的代价。”

    他去和哈桑商量,按照巴格达的价格支付给哈桑,到了那里会有人付钱的。哈桑让水手卸下货物。

    王正和哈桑约定了此处作为他的一个补给点。哈桑看到了村庄的雏形,一个可以容纳上千人的村镇和码头。他是一个新出道的海上商人,来自波斯,搬迁到了麦地那。他的家族从陆地丝绸之路经商的商道因蒙古人的劫掠断掉了。海上的商人大家族不肯带他前行,他花大价钱找到了一个落魄的船长,尝试了这一条航线。

    卡伊姆临走时,抱着最后的希望问:“尊贵的大人,您会是真主的使者吧?”

    王正冷峻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微微点头说:“我希望是。”

    卡伊姆欣慰的离去,尽管他不知道能否确定。

    这样一个携带者神迹的人如果不是天神而是魔鬼的使者,将是阿拉伯人的劫难。

    或许比蒙古人摧毁半个阿拉伯世界还要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