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乃隋帝杨广
字体: 16 + -

第十四章 晋王奏折

    隋文帝杨坚这时返回内间抹了一把脸,重新打起精神走了出来。此时,一名内侍走了过来禀报道:“至尊,长孙都尉已在殿外等候。”杨坚点了点头吩咐道:“让他先进来吧,宇文卿和苏卿暂且退下。”内侍应诺,领着苏威和宇文恺出了大殿,长孙晟自有内侍领着来到大殿。

    高熲虽然身心疲惫,但也知道,长孙晟此来是为了突厥犯边一事。此事非同小可,甚至将隋文帝统一天下的步伐都给滞后了,于是高熲强自振作精神,以待几人商议突厥一事。

    长孙晟拜见隋文帝之后坐定,杨坚拿起桌上的几道奏折说道:“朕这里近日收到了数份奏折,这第一份是军报,突厥犯边,出兵掳掠天水、武威等地。这第二份却是晋王上奏的一道《平戎策》,二位看看晋王所言之策是否可行。”

    杨坚说完将《平戎策》的折子给了身旁侍候的内侍,内侍拿着折子交给高熲。高熲心中本有些不以为然,但看到其中的内容,眼中露出了一丝惊讶,却仍然面不改色的将折子给了长孙晟。

    杨坚先前为北周权臣时就见过长孙晟,对他比较欣赏,但国事日益繁忙,逐渐的将长孙晟淡忘。他拿着杨广的另一个奏折眼中有些玩味之色,奏折之中列举了长孙晟一箭双雕的事情,以长孙晟精通突厥事务为由举荐长孙。

    高熲这个老狐狸虽然啰嗦了一点,但此时看见晋王的奏折,不吭一声,两个眼珠子逐渐变得有些呆滞,却是发起呆来了。长孙晟却看的是满脸震惊,看完之后,将折子返还给内侍,开口说道:“晋王如此熟知突厥事务,臣不及也。晋王此策可行,若如功成,突厥必退。晋王殿下胸有丘壑,臣叹服之。”

    杨坚看着二人不禁有些好笑,这个高熲又装了起来,而长孙晟却夸赞晋王,这让杨坚心中十分舒服。试想又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的呢?但杨坚内心深处埋着一丝忧虑,他却不愿意往那个方向去想。杨坚轻笑道:“朕这里有五个奏折,有四个倒是晋王所奏,他这里有另一份折子是举荐长孙都尉的,长孙都尉可否与我说说一箭双雕之事啊?”

    长孙晟本疑惑自己为何被杨坚诏来议事,他只是一个奉车都尉,可没有资格面君议事。现在却明了了,原来是晋王殿下举荐自己,顿时心中对素未谋面的杨广甚是感激。

    长孙晟跪坐在地,有些紧张的扭了扭身躯说道:“昔日臣护送旧周千金公主前往突厥和亲,滞留近一年时间。期间突厥可汗摄图邀我外出打猎,见空中有两只雕在争抢肉食,摄图便给我两只箭,让我分而射之。托至尊洪福,在下碰巧一箭射出,便贯穿双雕。”

    “好!”杨坚放声长笑道:“朕一直知道你射技精湛,却没想到你还有这么一事。晋王举荐你时,朕还有一丝疑惑,却不料你在突厥呆了这么长时间,想来,对突厥事务十分精通也是理所应当的。”

    长孙晟俯首说道:“蒙至尊和晋王殿下见爱,臣感激之至。”

    杨坚此刻心情极佳,笑着说道:“晋王奏报突厥的军情,又作《平戎策》,既然你熟知突厥事务,你觉得此策如何?”

    “回禀至尊,晋王所言正是突厥致命之处。突厥领地广阔,有民两百余万,随时可聚兵数十万。但因其领地辽阔,所以摄图之下还有数位可汗,摄图只是名义上的大可汗。他们各统强兵,都号可汗,分局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好。突厥难以力征,不若离强合弱,远交近功,以夷制夷。”长孙晟对突厥了如指掌,胸中早有谋划。

    杨坚听的频频点头,见长孙晟说完,不禁赞许道:“晋王果真没有举荐错人,长孙都尉将晋王《平戎策》却是概括了出来,“离强合弱,远交近攻,以夷制夷”十二个字足以,倒是比晋王强多了。”

    长孙晟前面还听的心花怒放,可是听到最后一句,心中一惊,惶恐的说道:“晋王殿下年少聪慧,臣不及万一,怎能比肩晋王,至尊言过了。”

    高熲却回过神来,刚才说的每一句话他其实都在听着,而且对长孙晟也有所了解,对他负责突厥一事也是十分赞同的,高熲开口说道:“至尊明灼远见,臣等不及,长孙都尉负责突厥一事,老臣也是赞同的。”

    杨坚暗暗点头,其实他对高熲谨慎的性格并没有什么意见,因为高熲在性格谨慎的同时他也是一个聪明人,而且也是一个就有能力,让人放心的臣子。杨坚沉吟了一会儿,对长孙晟开口道:“突厥一事就由你全权负责,朕封你为车骑将军,只要是突厥外交事务你可先斩后奏。待你功成还朝之时,朕在给你加爵。”

    长孙晟顿时一股热血涌上头顶,心中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只得俯首拜道:“臣谢至尊抬爱,臣必让突厥称藩,以除我大隋北部之边患!”

    杨坚对于人才的态度也是十分爱惜,见他如此,便不再多言。随即拿出杨广的另外两道奏折,一份是杨广奏请统一度量衡,以筑新钱同天下钱,还有一份是杨广上书取消入市税,大致是固农本,兴工商,强兵马。

    取消入市税的奏折却是杨广回府之后,思虑再三还是决定让张衡写了这份奏折,并且提出了要规定每年正月五日令县令出查,百姓三百户至五百户为一团,依定样确定户等,写成定薄,即称“输籍之法”。

    隋初农民隐瞒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杨广让张衡写这道奏折时便立即想到了可以配合“输籍法”实行的“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样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地方官吏里正、保长、党长都要处以流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