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行
字体: 16 + -

第三百六十六章 攻心为上

    第三百六十六章攻心为上

    耶律大石眼见着李益一上来就对着自己一通猛夸,一时间竟然显得有些不太好意思。尤其是听到李益说他气宇轩昂的时候,他不由自主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因为他知道自己刚才跟杨可世厮打在一起有些不太体面。

    耶律大石早先就听闻过李益的名字,也不知道这人是怎么一夜间横空出世的,总之是在大宋官场上搅的风生水起。时至今日更是使得整个大宋朝廷之中都隐隐兴起了一种锐意进取,革新图强的新气象。

    今天得见李益的庐山真面目,耶律大石感到非常的意外。在他之前的认知中只觉得李益是一个远见卓识,博学多才的人物,但他应该是一名文官,没想到他竟然还会出现在战场之上。

    此前在辽国的朝廷之中,对于李益这个人也是产生过很大的分歧。以金吾卫大将军、东路都统耶律余睹为首的议和派,一直主张要拉拢李益,使大宋朝廷放弃与金国的海上之盟,改为跟辽国联手抗金。

    而另一派以兰陵郡王萧奉先为首的一党,则将李益视作宋朝最值得注意的重臣,主张将这名影响着大宋朝方方面面的当世人杰暗中处理掉,以避免宋朝在他的影响之下不断壮大,威胁到辽国的南境安危。

    然而这场纷争已经在不久前彻底宣告终结,权势极大的外戚重臣萧奉先诬陷耶律余睹意图谋反篡逆,迫使耶律余睹在无法确保让天祚帝相信自己的情况下,选择带着自己的部署叛逃去了金国。

    天祚帝生性多疑,对那些手握兵权的重臣始终无法报以全部的信任。特别是在如今辽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候,萧奉先这一损招无疑是要将耶律余睹置于死地。

    其实在这背后,是一场有关于帝位继承人的明争暗斗。萧奉先的妹妹是天祚帝的元妃,生下了秦王。而耶律余睹则是在暗中支持文妃所生的晋王。

    萧奉先自然很担心要是晋王不得立,他自己将来在辽国朝中的地位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才使出了这样一个阴险毒辣的手段,而他也确实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成为了胜利的一方。

    耶律大石对这样的朝中争斗毫无兴趣,如今已经到了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朝中竟然还在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斗得不可开交,岂不是要是再这样继续下去,整个国家都将会被女真人所灭,到时候还谈什么皇位继承人。

    因此要比那些被一己私欲蒙蔽了双眼的辽国众臣更加看得透的耶律大石,自始至终都没有卷入到朝堂纷争中去。他相信辽国的命运始终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切都要靠契丹勇士们用双手将失去的国土拼杀回来。

    这个时候耶律大石大声说道:“没想到李大人文经武纬,令人敬佩!只是不知道阁下为何要孤军深入,如此岂不是自

    投罗网?”

    李益一脸淡定地笑着回答道:“我李益也不是鲁莽之辈,绝不呈匹夫之勇。若是我说此时我朝大军已然在向着这里呈围聚之势,不知大石林牙会作何应对?”

    李益这么说自然是一句假话,他现在所能调动的兵力就已经尽数陷在辽国骑兵的阵中了,哪还有什么大军朝着这里包围过来,但这是他事先所计划好的计策,若是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么就再好不过。

    这一招疑兵之计原先耶律大石用在了杨可世的身上,结果发现根本毫无作用。现在李益又将同样的招数还给了耶律大石,但两者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因为看到李益这样从容不迫的样子,耶律大石的心里已经产生了动摇。他知道李益绝对不是像杨可世那样有勇无谋的人,因此怀疑这里面必定有诈。

    而李益这边赌的便是耶律大石是一个深谙谋略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会思虑周全,而不会选择盲目的展开行动。当然要是这耶律大石此时一个想不开抽风起来,硬要在这里跟宋军拼个你死我活的话,那么李益他们恐怕就要交代在这里了。

    李益傲然坐立在马上,静静地等待着耶律大石对此做出选择,他究竟会意识到自己即将陷入宋军包围而立刻选择撤退,还是猜透李益此时不过是虚张声势,趁机将他们一举歼灭呢?

    这个时候杨可世走上前来对着李益说了一阵含含糊糊的话,他崩掉两颗门牙之后说话漏风,再加上刚才一阵惊心动魄的厮杀,差点抓住耶律大石,因此他此时又显得非常的激动,说话更加颠三倒四起来。

    李益听了一阵也没能听明白杨可世究竟说了些什么,总之大概就是说感谢自己前来救援吧。再看这杨可世现在蓬头垢面,脸上沾染着不少鲜血,头发凌乱地随意蓬乱在头顶上,整个人就像是从尸体堆里刨出来的一样。

    这形象跟杨可世从涿州出发时那威风凌凌、意气风发的样子相差实在很大,不过李益知道也只有像杨可世这样的将军才会有这样的一番模样,要是换做其他的宋军将领恐怕打完仗整个人身上都一尘不染,简直就是军人的耻辱。

    李益非常敬重地拱手道:“杨将军扬我大宋军威,何其壮哉!我李益敬佩杨将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待我们攻下燕京城,我定要与将军在燕京城内畅饮一番!”

    这是何其高的评价,杨可世之前跟李益之间并没有太多交集,现在听到李益如此情真意切的褒扬,心头也是一热,对着李益恭敬地还礼答谢。

    这一幕实在非常另众人动容,因为大宋朝是一个武不可觌,文不可匿的时代,文官的地位要高出武将许多,因而很多文臣在对着他们这些武将的时候往往颐指气使,洋洋自得。

    而李益身为朝中二品大员,眼下是宋徽宗身边最为依仗的肱骨重臣,在这个时候竟然能够对这杨可世如此的敬重,怎能不让一众武将们备受感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