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天下精兵谁最强
字体: 16 + -

第一零六回 妙献策扰乱群雄

    书接上回

    “什么?!袁术投降了??”

    刘备闻听手下报告后,目瞪口呆的站在了当场。

    关羽、张飞二将,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目光中看出了失落的情绪。

    “有何说辞?”袁涣此时还算镇定的问道。

    “回军师话,齐侯所部,昨夜曾射入城中许多绑有信件的弓矢。属下查探后得知,乃齐侯告知袁术,若其投降,并且交出传国玉玺,则齐侯当送袁术往大将军处发落。”斥候认真的道。

    “原来如此。”袁涣点了点头道,“汝且下去,继续打探。一定要探听清楚,袁术离开的准确时间。”

    “诺!”

    斥候拱手一礼,退后两步,转身离去。

    刘备皱着眉头,来到袁涣身旁,低声问道,“先生欲知袁术逃离之时,却当为何?”

    袁涣呵呵一笑道,“田辰此招,表面看来,既不违旨,又不违法。实际上,却是寻了个漏洞而已,算不得多么高明。若其真将袁术交予袁绍,则曹操定然大怒,朝廷必然不满,恐怕会引的世人尽皆毁之。可若他将袁术送往许都,交予曹操,则又会招来袁绍怨恨。听闻,袁绍已经在集结部队,调运粮草,明显是为大战做准备,欲南向争锋。如今田辰居然如此不知死活,想脚踏两船,左右逢源,哼,实则陷于两难之境地也。”说到这,袁涣忽然大笑着对刘备一拱手道,“恭喜主公,贺喜主公。田辰出此昏招,正好与主公有利。”

    刘备没听明白袁涣的话,故而疑惑不解的问道,“先生就不要对吾打哑谜了,还请先生明言。”

    袁涣听罢,很装逼的扫了一下衣袖,这才道,“主公可将此间之事,尽速告知于曹操,并明文上表朝廷,言田博远私放叛逆,已然成同谋之人也,请朝廷尽快准备相应对策,以正国法,彰天威。主公切记在信中说明,自己兵马太少,无力阻止田辰之蛮横,故而愿意助朝廷监视田辰动向,以免狗急跳墙。如此一来,曹操定然派人堵截袁术,一旦抓住,则必然明正典刑。呵呵,到那时,曹操会怪田辰与袁术私相授受,谋逆乱法;袁绍会怪田辰处事不周,而使亲弟惨死。主公示好曹操在前,暗结袁绍在后。一旦袁曹、袁田、或者三家皆入混战之中,主公便成了三方都要仰仗和拉拢的助力。到那时,主公便可观胜败,出妙手,或收徐州之地,或奉天子銮驾,尽可唾手可得。此所以天赐主公之良机也。”

    刘备这才明白袁涣的意思,其实就是让他恶人先告状,揭发田辰和袁术的私下约定。

    这话怎么讲呢?因为,本来圣旨是要求刘备剿灭袁术残余的。田辰只是协助。然而现在,田辰却抢在了刘备之前,解决了袁术之事,而且还速度非常的快。从来到广陵,到逼降袁术,仅仅用了三天时间,这个实在太可怕了。

    广陵这处地盘,刘备可以不要,但这平定袁术的功劳,刘备必须争取。因为这是让自己的大义之名传于天下的最好机会。

    现在人家田辰那边,没和自己这边商量,就简简单单的把这事办完了,甚至连通报都没有说一声,也确实有些太小看刘备了。

    如今既然田辰想要私底下把袁术送到袁绍那边,而不是送往许都,受朝廷审判,这就叫做对天子大不敬了。那么,现在本方抢不到功劳了,也就不能让田辰那边舒舒服服的好受。

    于是,刘备点了点头道,“还是先生深谋远虑,好,吾这就写表章,向朝廷细说此事。”

    言罢,刘备便回到座位上,开始伏案疾书起来。

    袁涣则是俏步来到张飞身旁,小声道,“三将军,烦劳再派斥候出去,务必要找到一封齐侯的劝降书信才好,这样,吾等便更有把握了。”

    张飞听罢,使劲点了点头,压低声音道,“先生放心,吾尽快给君带回。”言罢,朝袁涣拱手一礼,随即离开,自去安排了。

    袁涣瞅着张飞大步离开的雄壮身影,嘴角不由自主的露出了一丝难以言表的笑容。或许,这就是自鸣得意的感觉吧。

    这里要说一下张飞对士人的态度。《三国志》记载,“(飞)敬爱君子而不恤小人。”这里的君子,指的就是士人阶级,所谓的小人,也并非后世所说的小人,而是地位低下的卑贱之人。

    《三国演义》里面,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在门外冒着大雪,敬候睡午觉的诸葛亮,结果把张飞气的够呛,要点火烧诸葛亮的房子。这个事情,纯属捏造,子虚乌有!

    张飞是还个文武全才。这里说的文,是指张飞在绘画和书法上面的造诣。张飞善仕女图,并且非常擅长草书,可见也是个大家。元代画家吴镇曾作诗对张飞的书法进行了高度评价,说魏国的钟繇、吴国的皇象在书法上的造诣恐怕都难及张飞。可见,张飞恐怕也是被《三国演义》给毁了的一个文艺青年啊。

    不过,恰恰因为张飞‘不恤小人’,所以导致最后死在了这个上面,也算是自作自受吧。

    好了,言归正传。

    这边刘备在忙活,齐军这边当然也不会闲着。

    要说袁涣所考虑的这些,其实早就在徐庶的算计之中了。他之所以出了主意,让袁术诈病,藏于车中,其实不光是为了掩人耳目,同时也为了尽量减少袁术同外界的联系。

    建安二年十月十五,广陵城北门。

    齐侯田辰的特别代表,本次讨逆的统帅徐晃徐公明,在众目睽睽之下,代表朝廷,从袁术手中接过了传国玉玺。交出玉玺之后,袁术猛然口吐鲜血,瘫倒在了地上,人事不省。

    徐晃无法,只得命人将袁术抬走,寻医者救治。紧接着,徐晃诵读了天子早早发给田辰的诏令,并且明确表示,蒙齐侯求情,此番念在袁术所部多为被迫从贼的良民,朝廷有令,只抓首恶,胁从不问。袁术所余兵马,尽皆归于齐侯麾下,选精去粕之后,裁汰下来的人尽皆恢复平民身份,由齐侯派人登记造册后,授予土地,归为齐侯辖下之民。不愿受地,欲返乡者,每人发给路费,任其自由离开。

    话一说完,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不管是广陵本地的平民,还是被袁术胁迫而来的壮丁,尽皆感谢齐侯大恩。很多人都是嚎啕大哭,向北遥拜齐侯不已。

    徐晃看着欢呼雀跃的人们,微微转头看向一旁云淡风轻的徐庶,心中暗自佩服徐庶,其治军和治政的能力实在太强了,这才是真正的文武全才。

    三日后,袁术所部的统计数字出来了,遴选完毕,也就剩下了千名士卒,一问之下,居然都是丹阳兵。对于丹阳兵的战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徐晃这边的人员基本没有缺额,这一千丹阳兵,就被徐晃‘强制’塞给了张辽,以弥补其攻城时所受到损失火字营。

    张辽向徐晃一个劲的道谢,感动不已。五百新兵,换了一千丹阳劲卒的老兵,这简直让他难以置信。也由此开始,张辽真正感觉自己在田辰麾下得到了认同。

    而裁撤下来的那些袁术兵,尽皆愿意留在广陵,不再到处跑了。废话,齐侯的贤德之名他们怎么会不知道?要不是袁术的淫威所迫,这些人早就跑了。

    由于原来的广陵太守被袁术所杀,因此现在的广陵一地群龙无首。徐庶只好当仁不让的先担起了政务,同时命人尽快赶往郯城,请诸葛瑾派人前来接收广陵。

    没想到,信使刚出去半天,便回来了,同行而来的居然还有徐庶的老熟人,石韬石广元。

    徐庶见到石韬,甚是高兴。虽然他以前的治地泰山郡,与济南国紧挨着。但因两人皆勤于正事,故而很少见面。此时,看到石韬前来,徐庶忙问何故。

    石韬呵呵笑着,拿出一纸信函递给徐庶道,“主公料想元直与二位将军,定能迅速平定袁逆,故而早早下调令于吾,令某暂摄广陵郡丞,行太守事。待主公上报朝廷后,再正式任命吾为广陵太守。主公让吾在此,与元直搭档,管好徐州南面之事。”

    徐庶接过信函,拿出信件,仔细看后才知道,田辰命石韬任广陵太守,自己则以军师中郎将的职衔,统管徐州一地的所有涉军之事。也就是说,徐庶现在是徐州所有驻军的总司令。其中,要徐庶重点注意的就是隔江而望的江东孙策,以及西边的刘备势力。同时,调徐晃所部北上返回齐郡,另有任用。

    徐庶对于田辰的信任非常的感动。现在他的麾下,可是直接掌握了近三万兵马。田辰自己,也不过才只有三万多兵马。不同的是,徐庶的三万兵马包括了徐州的各郡郡兵,而田辰的三万兵马则属于是正归军,没算上青州和韩州也就是朝鲜半岛的驻军。

    叹了口气后,徐庶沉声道,“主公对某之恩遇,着实让徐庶难以名状。吾必尽心竭力,替主公守好徐州。”言罢,话锋一转,苦笑着道,“广元来了就好,此间政事,还需君料理啊。”说完,把事情同石韬详细的说了一番。

    石韬呵呵一笑道,“此事易尔,元直且看吾手段便是。”

    两人说话间,张辽和徐晃二将联袂而来,徐庶把田辰的手令交予二人。张辽和徐晃看完后,连忙对徐庶拱手行礼,尊称‘徐帅’。

    徐庶摆了摆手道,“公明将军,即刻安排北返之事。君正好押送袁术等人前往临淄,交予主公发落。切记,一路之上,尽量隔绝袁术同任何人接触,以免引起麻烦。”

    “诺!”

    徐晃拱手行礼,然后退出安排。

    徐庶又对张辽道,“文远可率本部兵马留守广陵,南向以防孙策。”

    “诺!”

    张辽得令后,准备出去安排驻防之事,却被徐庶叫住了。

    徐庶对石韬道,“广元兄,吾亦给君留下手令,万一此间有事,可直接寻张辽将军帮忙。”

    石韬淡淡的一笑,道,“有劳元直了。”

    徐庶和石韬之间,不需要那么多的客套话,越是这么平淡,越显得亲近。

    随即,徐庶写了一封手令,一封书信。分别交予石韬和张辽,道,“此信,由文远即刻派人快马送于主公,请其指使。”

    “诺!”

    张辽这才拱手施礼,自去忙活。

    徐庶和石韬又聊了一会,因为毕竟都有事情要忙,很快便各自办公去了。

    话分两头,咱们看看田辰这边。

    田辰是在三日之后才得到徐庶的信的,这已经是目前最快的驿马传递速度了。看完之后,田辰命人喊来了贾诩和郭嘉二位重臣,讨论此事的可行性。

    其实,徐庶在信中向田辰提议,在路上秘密将袁术杀死,伪称暴病而亡,然后斩其头,送往许都向天子报捷。因为,现在整个徐州的人都知道,袁术在交出了传国玉玺后,立马就吐血昏倒了。后来医者诊断后,说其天命不假,不久于人世了。

    这也是徐庶提前埋下的一个伏笔。

    郭嘉看完后,同意徐庶的意见,说这样一来也就碍不着田辰啥事了,也就不会引起袁绍和曹操的反感,毕竟两边都不能得罪。

    不过,贾诩老狐狸却非常瘆人的露出了笑容,淡淡的道,“主公觉得,是送个活的袁术去许都,让曹操依法明正典刑的好;还是送个死的袁术去许都,让曹操重拳落空的好?”

    田辰闻言,不明所以的道,“有何不同吗?”

    贾诩呵呵一笑道,“曹操奉天子而令不臣,其实为挟天子令诸侯也。自其迎天子入许之后,并无太多可以立威之事。欲讨吕布,却被主公以兵威退之;征伐袁术,却被其突围而东向之;平三韩,乃主公之力;入郯城,却难领徐州之地。唯一值得夸耀的,是东征张邈,夷其三族,这还是公报私仇。又屈从于袁绍淫威,自让大将军之位。凡此种种,曹操都未能立威。曹操定然迫切需要一件事情,来震慑群雄,堵天下悠悠之口。主公不妨卖他一个人情,以便日后获益,岂非妙哉?”

    田辰听罢,还未表态,郭嘉在一旁使劲点头道,“文和公之言甚是有理啊。”

    田辰摸了摸自己的短发,沉吟片刻道,“然则计将安出?若直接送袁术过去,吾怕激怒袁绍,使其兵锋南指。若不直接送去,则曹操未必明白吾之心意。如之奈何?”

    贾诩淡淡的一笑道,“徐元直与袁术妥协之事,定然无法瞒过天下之人。吾等不妨如此如此~”随即轻描淡写的说出了自己的计划,直把田辰和郭嘉两个,听得是目瞪口呆。

    此正是:袁术投降惊刘备,袁涣献策安枭雄。广陵诸事皆排定,贾诩妙计解纷庸。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