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天下精兵谁最强
字体: 16 + -

第一零三回 遣兵将南下讨逆

    书接上回

    第二天,郭嘉拿着贾诩写好的信函,前去齐侯府,向田辰禀报此事。

    田辰看过后,立刻同意了二人的建议,并且专门补充道,“命文远率兵协助公明一起前往广陵,尽快解决袁术。另外,让元直随行为监军,凡遇难定之事,由三人商议后自决便可。总体原则不变。”

    “诺!”

    郭嘉根据田辰的意见,又重新拟定了命令,交田辰审阅后,盖上了印章。

    事已毕,郭嘉神秘的对田辰道,“主公还需将息身体,以免操劳过度啊。”

    “额~”

    田辰听出郭嘉话里有话,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没啥不好意思的。便佯装不悦的道,“吾不似君,常流连于花间也。”

    郭嘉坏笑着道,“有些事,还需助力。”言罢,从怀中掏出一个小竹筒,塞到田辰的手中,“此乃吾当年从华神医处所得,对身体无害,定能助君事半功倍。”

    田辰面色稍有尴尬,但随即便淡然道,“吾累了,请奉孝自便。”

    郭嘉撇了撇嘴,起身对田辰拱手道,“那属下就打扰主公了。”言罢,悻悻然的离开了。

    这货前脚走,田辰后脚就拿出郭嘉塞给他的那个竹筒,仔细瞅了半天,然后自言自语的道,“这玩意管用吗?”

    不说田辰这边如何考虑,单说郭嘉。

    郭大军师出门后,即刻去了贾诩那里。贾诩看完田辰的敕令,并未多言,马上派出快马信使,立送徐州。

    五日之后,徐晃、张辽等,便接到了田辰的命令。张辽留曹性率部守护下邳,自己则率领本部兵马,与徐庶一起,前往淮阴。

    因为徐晃所部本来的任务,就是监视袁术,时刻准备交锋。所以,他这边的战时状态一直没有解除。等张辽率部和徐庶前来后,三人先开了个小会,商议之后的计划。

    作为本次的主将,徐晃先道,“主公令吾等出兵讨逆,元直身为监军,有何高见?”

    徐庶摇了摇头道,“袁术势孤,早已无能为也。然则刘备所部却一直攻而不克,实在令吾百思不得其解。以刘备所部战力,加上关羽、张飞两位世之虎将,却对穷途末路的袁术无能为力,不得不让人生疑。吾以为,刘备非是不能为,而是不愿为也。”

    张辽点了点头道,“监军所言甚是,某亦以为此事非常蹊跷。但既然主公已令吾等出兵,末将以为,可先与刘备沟通,通报其此事。然后尽速出兵平叛讨逆。”

    徐晃皱起了眉头,思索的道,“吾自移防淮阴月余,对广陵之事,多派斥候查之。半月前,刘备率军与袁术大战一场,备所部本以占据上风,却不知是何原因,忽然主动息兵。这令吾大惑不解。从那之后,两军便一直处于对峙状态,不知所谓。”

    徐庶听罢,想了想道,“如此看来,只有三种可能。第一,刘备与袁术私相授受,达成了某些不可告人的协议。”

    张辽闻言,摇头道,“刘备自称皇叔,号称仁义之名遍于天下。以此观之,刘备必不敢与袁逆合流,所以末将以为,此事应该不会。”

    徐庶和徐晃二人皆点了点头。徐庶接着道,“第二种可能,刘备军力不足,战力不够,袁术虽已败落,却仍然让刘备难以速胜。”

    徐晃听罢,很肯定的道,“袁术余部,原有万余,但自主公定徐州之后,其麾下之兵多有溃逃者。据吾查探得知,袁逆最多还有七至八千左右的兵力。以刘备所部近一万五千之众,怎么可能战不过袁术。更何况,前些日,刘备军是胜而收兵,非是不能赢之。所以,这第二种可能,恐怕说不通。”

    徐庶呵呵一笑道,“既然如此,那就只有第三种可能!”

    张辽和徐晃相视一眼,猛然同时道,“刘备故意不胜?”

    徐庶点了点头,然后问徐晃道,“将军可曾查探过,刘备方面有何不同变化?”

    徐晃想了想,忽然道,“敢问监军可知道袁涣?”

    徐庶闻言,面色一变,急问道,“将军所言,可是陈郡袁涣、袁曜卿?”

    徐晃平静的道,“正是。”

    徐庶沉声道,“原来是他。若此人投奔了刘备,那就有些棘手了。”

    张辽此时问道,“监军,袁涣其人某亦有耳闻。当年温侯想征辟其出仕,然则被其严词拒绝。又闻袁术欲谋逆之时,亦曾向其问询,但袁涣宁死也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因其名声太大,袁术不敢对其行凶,故而多礼敬之。未料想,此人居然投奔了刘备?”

    徐庶忧心忡忡的道,“袁涣有国士之才,其能甚大。但其自诩忠君爱国,怎会给刘备出如此不敬之谋?”想了一会,徐庶猛然醒悟道,“原来如此!吾明白了。”

    张辽、徐晃忙问何故。

    徐庶一字一句的道,“刘备领九江、庐江二郡,若其再得广陵,看似地盘扩大,实则危机重重。其北乃主公所领,其南与孙策隔江。最重要的是,刘备身为豫州牧,却只能借地称雄。广陵属徐州,九江、庐江属扬州。其夹于两强之间,自保都难。若早讲袁术灭掉,则必须分兵固守广陵。以此三地之情况,尽皆被袁术祸害,民力凋敝。他焉能安稳坐之。由此便可明白,刘备与袁术相持,非不能灭之,实不愿也。”

    张辽、徐晃这才明白过来,徐晃问道,“既如此,吾军将如何动作?”

    徐庶呵呵一笑道,“既然刘备不愿动手,那吾军便无须客气了。将军可派人与刘备联络,明确告知,若其无力攻伐,则吾军当代其灭袁。同时,二位将军即刻率兵南下广陵,直逼高邮。若刘备还无动作,那吾军便顺理成章灭掉袁逆。那刘备也就没有理由继续逗留于徐州辖地了。”

    徐晃和张辽皆点头称善。

    不再过多耽搁,徐晃、张辽率领本部兵马,第二天便启程,直奔高邮而去,徐庶亦随行。

    广陵城下,刘备大营。

    帅帐之中,刘备正皱着眉头看着刚刚送来的信函。左右两侧,一干文武皆立于旁边,武将以关张为首,文官居首者,则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短须儒士。

    “唉~”

    刘备叹了一声,将信函递于那文士道,“曜卿先生,此时当如何?”

    被称作曜卿的,正是袁涣。

    其人在三国演义中属于袁术麾下,其实,正史当中,人家从来都没有仕于袁术。更在袁术僭越时,大义凛然,宁死不从。后来,他被曹操征辟,委以重用。曹操非常欣赏袁涣的为人和德行,在曹操被封魏公,建魏国之后,特别任命袁涣为郎中令,并代行御史大夫之职,可见对袁涣的重视。几年以后,袁术病故,曹操闻之为其痛哭不已。因为袁涣为人清廉,所得的赏赐大都赠予旁人,所以身无旁物。曹操便派人专门送去两千斛粮食,以让其家人安排后事。而且专门着重提到,一千斛是朝廷的抚恤,另外一千斛是因为袁涣乃是他亲密的旧部。请注意,整个《三国志》正史当中,得到曹操如此评价的,只有袁涣一人。尤为让我们要注意的是,袁涣在没做魏国郎中令之前的官职,乃是谏议大夫,兼任丞相府军师祭酒。还有个人也当过祭酒之职,是谁呢?郭嘉!

    凡此种种,足以说明袁涣的能力了吧。

    还有件事,也要和大家说明一下。历史上,袁涣被刘备举荐出仕,虽然并没有在刘备账下服务,但却一直心怀感恩。自始至终,从未对刘备做过分毫不当之事。吕布夺取刘备的徐州后,曾经让袁涣写信骂刘备,但袁涣却宁死不从。后来袁涣侍奉曹操,在听闻刘备战死的消息后,众人皆向曹操道贺,唯独袁涣未说片语。可见,袁涣的为人是多么的正派,以及对刘备的感情,有多么的深厚。

    好了,言归正传。

    袁涣接过信函,认真观看后,呵呵一笑道,“主公勿忧。此事本在吾预料之中。既然齐侯已然出兵,那就由他动作便是。吾等只需坐山观虎斗。待袁术被灭,主公便回军庐江,安守便是。”

    刘备闻言,沉思一会,点了点头道,“就依先生之言。还请先生以吾之命,回书一封,说明此间情况。”

    袁涣拱手应诺,就在大帐之中,一挥而就,很快便写完了。

    刘备看完后,签上自己的名字,派人送往徐晃处,以为沟通。其余人等,随即各自散去。而刘备独留下了袁涣。

    袁涣知道刘备的想法,笑着道,“主公心中是否觉得可惜?”

    刘备呵呵一笑,坦然道,“先生知吾。还望先生解惑。”

    袁涣平静的道,“庐江、九江、广陵三地,可以用武,却难久驻。主公若想与诸侯争锋,困居于此,难有助益。在下以为,主公当收众回返,暂居寿春。恢复民生,收各处豪杰,引四方流民,以充实力。一旦天下有变,则~”说到这,袁涣走近刘备,低声道,“则北联袁绍,西交刘表,南通孙策。收汝南故地,平豫州全境,则迎奉天子之时,不远矣。”

    刘备闻言,皱眉道,“曹操势大,田辰势强。此二人狼狈为奸,互为犄角。这可如何是好?”

    袁涣呵呵一笑道,“彼看似和睦,实则早有芥蒂。若非为了对抗袁绍,吾恐怕双方早已反目。所以,在下请主公安心等待。若吾所料不差,袁绍、曹操、田辰之间,大战已不可避免,近在眼前了。”

    刘备这才长吁一口气道,“听君之言,吾茅塞顿开。尽皆如先生之意便是。”

    对于刘备的从善如流,袁涣还是很高兴的。他朝刘备拱手一礼,便自离开了。

    刘备缓步来到账外,看着万里无云的晴空,忽然豪气顿生,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喃喃自语道,“鹿死谁手,犹未可知也~!”

    此正是:腹背受敌制于人,博远病中遣将臣。枭雄亦得贤才助,自有筹谋定基根。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