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天下精兵谁最强
字体: 16 + -

第九十六回 聚贤岂怕烦恼时

    书接上回

    翌日,田辰在徐州刺史府,召集所有青州军手下将领,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刚刚进入议题,这次来徐州的青州阵营中,相对算是文官代表的郭嘉和徐庶,就同武将的代表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连年纪轻轻的诸葛亮,也作为文官一方,加入了讨论当中。

    双方争论的焦点,就在于是否要尽快出兵,剿灭袁术。

    彼此讨论了大约一个时辰后,郭嘉朗声道,“吾军新定徐州,各处之事亟需解决。安定民心,休整军队,等等琐事,皆需要时间。大战刚过,主公便又劳疲兵,此事对吾军大不利也。袁术乃疥癣之疾,早已无能为也。何必急处之?况且,刘备已经得诏,率军东征袁术。主公大可坐山观虎斗,无须紧张。”

    激进派的代表,或者说战争贩子的代表高览,起身对田辰道,“主公,末将对军师之言,不敢苟同。”言罢,他看着田辰的反应。

    田辰微微点了点头,示意高览接着说下去。

    高览感激的对田辰一拱手,接着朗声道,“袁术虽已无当年实力,然则虎落平阳,尚有余威,其麾下仍然掌控万余兵马。且盘踞之地,乃广陵也。此处南临长江,北接淮泗,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更何况,袁术在广陵横征暴敛,压榨民力,百姓早已苦不堪言。如今主公已经实领徐州,广陵百姓自然也是倾心盼望,以期尽早脱离苦海。不管从军事上和政治上来说,吾军收回广陵之事,都必须尽快施行。”

    田辰听罢,对于高览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没想到,看似莽夫的高览,居然对于政治方面也有这么深刻的理解。

    郭嘉亦是有些惊奇,像看怪物一般的盯着高览瞅了半天,半晌才道,“高将军见识不俗。当年在袁绍账下,真是明珠蒙尘啊。”

    高览听到郭嘉的夸奖,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了。他认真的道,“末将当年侍从袁绍,亦仅只一匹夫也。直至来到青州后,多与群贤学习,收获颇丰。尤其在三韩这些时间,末将与张府君(张纮)常有联络,子纲先生对末将亦经常提点。因此,末将才对这方面多少上了些心思。”

    田辰很满意高览的态度,同时也明白了他的心思。作为降将,要想被青州旧部看的起,那就必须尽量的展示自己的能力。更何况,现在的青州,因为天辰的鼓励,形成了非常好的学习研究的氛围。即便是管亥,也经常的去‘骚扰’管宁,求其为自己‘开小灶’。风气一旦形成,那么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和准则。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田辰治下的迅速发展。

    郭嘉听完高览的话,点了点头道,“将军适才所言广陵之事,确实颇有见解。然则却未能了解吾之深意。”

    待众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这边后,郭嘉才又接着道,“剿灭袁术,乃易如反掌之事。可吾军此番出兵,已逾两月时间,且主力尽在此处。可除了鞠帅与张郃将军所部之外,青州再无可用之兵,甚为空虚。一旦袁绍举兵南下,唯恐鞠帅难以久持。再说,即便让刘备灭袁术,占广陵,也未尝不可。”

    高览惊问道,“军师此言何解?”

    郭嘉呵呵一笑道,“广陵民力已疲,吾军此时收回,未免得不偿失。况且,刘备虽占庐江、九江二郡,看似得到袁术旧地,势力大增。其实,此二地与广陵一般,都被袁术荼毒甚巨,早已非富庶之地。以此三地,即便给了刘备,又有何妨?吾军此番得到徐州,军力已显不足。且徐州地势狭长,易攻难守。倒不如将广陵让给刘备,请其暂管。如此一来,吾军之南便不会接壤江东强权,以避免发生冲突。只需北面提防袁绍便是。最关键的是,九江、庐江皆属扬州管辖,现在却被刘备控制。呵呵,请君想一下,江东孙策会安心接受吗?所以,属下建议主公,交好刘备,使其南抵孙策,而吾军大部,尽快撤回青州,休养生息,以待大战。”

    高览听罢,琢磨了一番,点了点头道,“军师高瞻远瞩,末将佩服。”说罢,朝郭嘉和田辰拱手施了一礼,便坐下了。可以看出,他对于郭嘉的远见卓识,还是非常认同的。

    这时,张辽起身道,“主公,军师。吾军大部返回后,徐州之地当留何人驻守?”

    田辰习惯性的看向郭嘉,笑眯眯的等他的回答。

    郭嘉佯装鄙视的瞅了田辰一眼,随后道,“属下以为,当请宣高尽快率领泰山兵返回驻地,以策应鞠帅,防止袁绍偷袭。淮泗之地,水网纵横,不利骑兵作战。太史将军与子龙将军所部骑兵,还是调回青州的好。徐州军民受吕布之祸甚重,平川将军与文远将军所部不好久留此地,以免节外生枝,可同时撤回青州。高览将军所部,亦是如此。”

    “不用!”

    田辰听到这里,忽然打断郭嘉道,“着高顺为奋武将军,所部跟随大军回返青州,万一与袁绍开战,吾有大用。平川(高顺字)可从青徐二地,自行招募五千精锐成军,名号不变,亦为陷阵。吾只有一个要求,半年之内,此军可战。平川敢立军令状否?”

    高顺闻言起身,拱手对田辰斩钉截铁的道,“末将遵命!”

    田辰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又道,“着张辽为横江将军,自行招募五千精兵,驻守下邳,以总南面之事,尽可自决之,无需报吾。另外,曹性尚在养伤之中,待其伤愈,即刻提为偏将军,作为文远副手,以为助力。君等切记,先把身体将养好,再做此事不迟。这是命令!”

    “末将~,末将~”

    张辽听罢,激动的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他以刚刚投降的身份,便随即被田辰委以重任,不得不令张辽心潮澎湃,感激不已。

    田辰见张辽不接令,皱眉佯怒道,“文远若是不肯,则吾另寻他人便是。”

    “末将遵命!”张辽偷偷擦了一下眼角的泪花,随即大声应诺。底气十足,丝毫没让人觉得,仅仅数日之前,他还吐血昏厥。

    郭嘉对田辰的人事安排,先是一愣,后来则释然了。田辰的用意,让郭嘉也是暗自佩服。

    首先,高顺、张辽二人,作为吕布旧属的首领,现在被分开使用。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互相隔开,也就少了许多忌讳。其次,高顺在徐州士家的名声不太好。因为,这位刚直的吕布大将,从来不问对错,只会尽心竭力的完成吕布的命令。所以,徐州士家以及百姓,对他的观感非常不好。现在田辰将他调走,也是安定徐州民心的一步妙招。张辽则不同,他在徐州士家和百姓的口碑还是很不错的。毕竟在很多时候,张辽考虑的更加全面,同时也规劝吕布少做了很多不妥的事情。让他留守下邳,相对更让人放心,也更有安全感。

    当然,还有一点是郭嘉没有想到,但田辰却有所考虑的。那就是,张辽对于江东而言,都将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既然历史上的张辽,都能让江东孩童闻其大名而止啼。现在,田辰更是非常放心把难免这一摊交给张辽处理了。更何况,张辽和关羽还颇有私交,也使得他能更好的同刘备方面搞好关系,以稳定徐州南部。

    可张辽感受到的,却是田辰没有任何迟疑的信任和重视。因此,他对于田辰的态度,也从今天开始,彻底的改变了。从此后,张辽张文远,成为了田辰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当然,这是后话了。

    随后,田辰接着道,“着即调琅琊孙礼所部前往彭城驻防。徐晃!”

    “末将在!”

    “公明可率领所部,南抵淮阴,与文远成掎角之势,以壮刘备之威,助其尽快剿灭袁术。”田辰顿了一下,又道,“汝二人记着,只要袁术不主动挑衅,尔等便不必理会。但若其欲北上投靠袁绍,则就近剿灭之,不可怠慢!”

    “末将遵命!”

    “高览!”

    “末将在!”

    “着你部迅速补充兵力,恢复元气,而后即刻赶往鞠帅处,为其副手,共同监视袁绍。”

    “末将遵命!”

    说实话,田辰现在有点小小的飘飘然了。自己随口下令,便都是当世名将出列,这份成就感确实不同以往。

    然而,就在他心中窃喜的时候,徐庶忽然朗声道,“主公,军队调配随已定下。然则徐州主政之人到底为谁?”

    田辰听罢,蓦的一愣,说来说去,最关键的,也是最要害的位置,居然没有确定,这可让田辰有些挠头了。在他的考虑中,己方阵营里,有能力,有威望,可以担当此重任的,唯有张昭。作为徐州本地之人,张昭可谓对此地了如指掌。现在请他回徐州主政,还可以算的上是衣锦还乡。

    所以,田辰就道,“吾意,请子布先生来徐州主政,定能胜任。”

    然而,话音刚落,郭嘉便起身正色道,“主公,属下以为不可。”

    田辰疑惑的看着郭嘉,非常不理解。因为郭嘉虽然年轻,但却与年长的张昭关系非常的好,经常没事就去向张昭请教学问。田辰怎么也没想到,郭嘉居然会反对张昭出掌徐州。于是,田辰不明就里的问道,“奉孝,汝与子布公私交甚笃,为何会阻止此事?”

    郭嘉肃然道,“属下与张公,乃君子之交也。然则此事重大,属下不敢因私废公。”

    田辰皱了皱眉头,问道,“原因为何?”

    郭嘉道,“子布公非百里之才,千里之士,此为一不可也;子布公性直刚硬,难以相处,此为二不可也!”

    田辰摇了摇头道,“子布公出身徐州,在士家之中名望甚高,若来此主政,定会得获众拥戴,~”

    “此恰恰为三不可也!”郭嘉罕见的打断了田辰的话,接着道,“子布公前曾获罪于陶谦,而徐州士族中仅赵昱一人为其说情,方免死罪。如今赵昱被吕布所杀,子布公若回来,恐怕会寻士家及温侯旧部之麻烦。则徐州上下,焉能安稳乎?”

    田辰听罢,恍然大悟,暗自庆幸。若非郭嘉提醒,自己险些坏了大事。不过,田辰不能表现的太过明显,否则就有偏袒之嫌疑,便不动声色的道,“那奉孝以为,何人堪当此任?”

    郭嘉呵呵一笑,伸手一指田辰旁边,道,“主公可观身边之人。”

    田辰一愣,扭头一看,却发现侍立一侧的诸葛亮,正和他大眼瞪小眼的面面相觑。

    小孔明震惊之余,连忙拱手道,“学生年幼,安能担当此任,还请奉孝先生莫要打趣了。”

    田辰却忽然之间明白了郭嘉的意思,哈哈一笑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哈哈哈~~”

    除了郭嘉,众人皆是对田辰的表现不明所以。待田辰笑完了,这才朗声道,“着即调诸葛瑾为徐州别驾、仍兼琅琊太守,统管徐州政事。另外,”田辰笑眯眯的看着诸葛亮道,“孔明,汝也该出去历练历练了。着尔任琅琊郡丞,掌琅琊一郡之事。”

    诸葛亮惶恐的道,“学生年方十六,还未及冠,当研究学问,习诸子百家,焉能出仕乎?”

    田辰摆了摆手,认真的道,“曹操账下满伯宁(满/宠),十八岁便为一郡督邮;秦之甘罗,十二岁便得拜相。汝今已十六,何谈年幼?”

    郭嘉接话道,“更何况,就连幼安(管宁)先生亦说,汝已遍读诸子百家,连他也不能教汝了。现在,尔跟随主公亦有近三年,对主公之施政想法最为熟悉,当可明白如何处置。而且,汝兄仍为琅琊太守,若事有不明,便可向其求教。再说了,琅琊与临淄距离不远,汝亦可向主公直接请示。就不要再畏首畏尾了。”

    诸葛亮涨红了脸,久久没有说话,踌躇良久,才下到厅堂中央,对田辰恭恭敬敬深施一礼道,“属下遵命!”

    田辰见状,笑着点了点头,心中宽慰不已。

    诸葛亮是天才,但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田辰对于诸葛亮的提携,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田辰这么做,也是有深意的。

    首先,琅琊虽然早在田辰的控制范围内,却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徐州管辖。因此,让诸葛瑾主政徐州,不会被当地人排外。

    其次,诸葛一门,乃是琅琊望族,官宦世家,于士族当中威望颇高。诸葛瑾在琅琊施政两年,非常有建树,民声甚好。徐州之人从吕布的高压政策下面挣脱后,更希望来一个温和的主政之人。而诸葛瑾为人随和,平易近人,名声也好,恰恰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提拔年轻的诸葛亮。这就在不经意间,向徐州士人发出了一个信号,田辰还是很看重士族的。只要有真才实学,田辰便不会计较年龄这个问题,都能破格录用。

    郭嘉的心中,亦是有这番考虑,可谓同田辰不谋而合,因此才没有提出不同意见。

    安排完了这些事情,田辰终于松了一口气。地盘越大,操心的事情就越多。还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啊。

    田辰暗自叹了口气,最后下令道,“传令下去,三日后,吾当率军回返临淄。”

    “诺!”

    此正是:群贤共论徐州事,田辰一言定决之。无能安得成大器,真金终到耀眼时。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