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天下精兵谁最强
字体: 16 + -

第六十三回 四方诸侯各出策

    前言:最近将要大爆发,请诸位看官多多捧场。

    书接上回

    大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正月十九,袁绍大将高览引败兵往临淄请降。田辰大喜,即命为横野将军,统三千兵马,驻扎临淄。

    与此同时,青州牧、领镇东将军、齐侯田辰,发布公告,定于七月十九,迎娶徐州别驾从事、东海巨商糜竺之妹糜贞。

    消息传出,天下纷纷。

    徐州,郯城。

    徐州牧吕布,闻听此事,怒欲发兵。手下谋士陈宫,积极主张先派兵抄没糜氏家业,再而北进青州。

    陈登听闻,急寻父亲陈珪商议。陈珪老谋深算,不以为然,亲往吕布处说之。

    见到吕布,陈珪道,“闻陈宫欲使温侯抄没糜氏家业,切以为不可取。糜氏多助温侯军资,整个徐州莫不知之。今其嫁妹,乃天纲伦常,并无越礼之事。温侯若以此为由对付糜氏,则徐州必定人心惶惶,言温侯心胸狭窄,无容人之量。且糜氏嫁妹,田辰娶之,正可以此机会交好青州,以为同盟。曹操、袁术、刘备三方,皆对徐州虎视眈眈、觊觎甚久。温侯北攻青州,若战之不利,此三方定会借机发难,到时温侯恐无立锥之地。若胜而得青州,则同冀州、兖州交界。袁绍欲杀温侯,早已是路人皆知,曹操同温侯有夺地之恨,更难以相与。试问,如此一来,将军尚能安坐两州乎?陈宫之言,乃令温侯取死之道,万不可行之矣。”

    吕布闻言,大惊失色,忙问计将安出。

    陈珪道,“可令吾儿前往糜氏,好生安抚。并派人前往青州,依礼向田辰道贺,表达同盟之意。再而向朝廷上表,言将琅琊郡划归青州管辖。如此一来,田辰定会与温侯交好,互相帮扶,唇齿相依,震慑天下诸侯。则徐州之事安矣。”

    吕布不愿放弃琅琊,口生不悦之词。

    陈珪笑道,“琅琊已被田辰掌握,即便温侯不给,也无法复得之。莫如做个顺水人情,送于田辰。”

    吕布方释然,命人依陈珪之谋划施行。

    陈宫知道后,进谏吕布,奈何被吕布挥退,言自有主张。陈宫叹而无奈,就此闭门谢客不出。

    冀州,邺城。

    张纮来至袁绍处交涉,并表达通好之意。

    袁绍闻袁谭战败,大怒。欲杀张纮,并复而发兵南下,以灭青州。田丰、沮授皆力劝。

    田丰道,“幽州初定,并州不稳,北境有匈奴、乌丸犯边,我军已疲。主公当先定河北之地,蓄军资、练精锐,数年后一鼓作气,南下争雄。先取中原,后奉天子,则九州之地可传檄而定。若此时仅为一青州大动肝火,实在无有必要。毕竟主公之大敌乃是曹操。”

    沮授谏曰,“张子纲乃清流名士,况乎两军交兵,不斩来使。且大公子乃主公嫡长,若不救,则令天下人耻笑,有损主公威望。且有降卒三万、大将数员皆陷于敌营。若不救,则会失去军心、民心。唯望主公察之。”

    又有与袁谭交好之辛毗、辛评兄弟,力主救回袁谭。袁绍无奈,遂许之。

    然而,好面子的袁绍耍了个心眼,对外不称奉送张郃、高览二人家小去青州乃被胁迫,而是说送此二人及其家小为奴,赠于田辰,作为袁绍贺田辰大婚之礼。另又附赠金一千,钱百万,粮草十万斛。且袁绍宣称,仰慕稷下学院的大贤管宁,心甘情愿赠送其二十卷古籍简牍,以为敬重。

    张纮对此结果非常满意,作为交换,以田辰名义表示,一月内,必将袁谭等人及所有降卒放归。

    袁绍表面虽笑,心实愤恨。但为将来计,只得暂时息雷霆之火,行纵横之事了。

    许都,司空府

    曹操正召集手下文武商议。看着崔琰送来的东西,沉默不语。

    崔琰以田辰之名义,奉天子九部最新印刷制作的书籍,并上贡三套制作精美的琉璃所制的酒具、茶具、餐具。天子大悦。

    另外,田辰还赠予曹操七部书籍,以及一套精瓷制作的酒具,并且有一把田辰特别赠送给曹操的,以精炼灌钢法锻造的宝剑。当然了,其锻造技术是不可能告诉曹操的。这些东西目前就摆放在曹操的大厅之内。

    众人见过之后,莫不啧啧称奇,爱不释手。

    曹操看了一会,沉声问道,“诸公观田辰所赠之物,可有话说?”

    大家听到曹操的语气不善,皆面面相觑,并无出头之人。

    最终,还是荀彧先说道,“青州所造之物,巧夺天工,世间难有匹敌者。田博远主政青州一年有余,齐地发展之迅速,令人瞠目。前又败袁绍五万大军,威势日隆。今又欲迎娶徐州巨贾糜氏女,可谓春风得意。观其此时表现,实为向明公示好。至于其所说袁术欲反之事,吾以为当派人前往查之,以免横生枝节。”

    作为曹操最为倚重的肱骨之人,荀彧的话,是曹操非常重视的。基本来说,荀彧发言后,也就给此事定了基调。其余人的建议,就是围绕这个基调来进行补充了。

    果然,荀攸接着道,“叔叔所言极是。我军现在虽奉天子,然则四面受敌。东有吕布、西防李郭、北拒袁绍、南制袁术。周围另有刘备、张绣、张扬等辈环伺。正可谓强敌在侧,援手难寻。如今田辰主动示好,吾以为可应之。毕竟田辰同袁绍和吕布都有摩擦,正可助我军牵制双雄。待我军平张绣、驱刘备之后,再寻机与之战。”

    荀攸的话说的很隐秘,特别是最后的‘寻机与之战’,意思非常的模糊。到底是和谁战,他没有点明,也不需要点明。说白了,就是到时候再看。

    曹操点了点头,心知肚明,有些事情,没必要说透。

    程昱此时道,“公达(荀攸)所言不无道理。然则泰山郡本属兖州,如今被田辰掌握,恐怕不合规矩。可请天子下旨,着其归还泰山郡,以表联盟之意。”

    曹操听罢,呵呵一笑道,“仲德何如此小气也。泰山群贼归而复叛已有多次。田辰即便掌控泰山,也未必能收其心。既然泰山郡乃摇摆不定之因素,莫如放在他那里作为棋子。若事有变,则即用之,岂非妙哉。”

    程昱听罢,本想继续争辩,但看曹操成竹在胸,也就不再多言了。

    一直未曾说话的董昭,此时却忽然道,“既然田辰说袁术有谋反之心,吾有一策,可证其言。”

    这里要说一下董昭。这位可不是一般人。曹操的三次大事,都是由董昭挑的头。迎奉天子迁至许都,彻底纳入曹操之手,是董昭的谋划;曹操进位公,是董昭的谋划;曹操晋王爵,也是董昭的谋划。在《三国演义》中出镜率不高的董昭,却每每在曹操最关键的转折时刻出现,不得不说此人的目光毒辣和深谋远虑。

    即便是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也把董昭,同郭嘉、程昱、蒋济、刘晔等人合为一传。陈寿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后世著名历史学家胡三省(xing)先生,也评价董昭说,昭人品不足称,其谋略妙,不下二荀。

    好了,言归正传。

    曹操闻董昭之言,忙问计将安出。

    董昭道,“明公可向天子求旨,诏袁术将传国玉玺马上奉还朝廷。若袁术不许,则以天子诏命,令豫州刘备南攻袁术,逼其交出传国玉玺。此为驱虎吞狼之计。”

    曹操听罢,摇头道,“公仁此谋不妥。以刘备之实力,焉能抵挡袁术?”

    董昭呵呵一笑道,“明公莫急,且听昭后言。”说完,董昭喝了口茶,接着道,“刘备非袁术之对手,昭岂不知。然则此计并非针对袁术,也是针对刘备。若刘备势穷,当投于明公或者投于吕布。如此一来,则豫州便无主政之人。明公便可顺理成章,奉天子之命,入豫州之地。掌握豫州后,明公当善结汝南豪强李通。李通此人聚众数万,实力强劲。明公当以天子诏令,着李通主政汝南,以监视袁术。当是时,不管袁术是否有谋反之心,自立之意。明公都可就近对袁术查之,戒之,以防有变时,我军措手不及。”

    曹操闻言,大呼其妙。

    程昱长于军事,听完董昭的话后,接着道,“若如公仁所言,则明公正好趁此时间,攻宛城,平张绣,以稳定后方,屯粮蓄兵,以待天时。”

    曹操大喜称善,即刻以此作为战略计划施行。

    荀彧又问曹操,如何回应田辰。

    曹操朗声道,“既齐侯有交好之意,又勤于王事,供养天子。其恭敬朝廷,尊奉天子之心,当为天下表率。又欣闻齐侯将大婚,吾当请天子下旨,嘉奖之。”

    众人皆无意见,事情就此定下了。然而,众人离开时,曹操却单独把荀彧留了下来。

    屏退侍从之人后,曹操拿起一本田辰送来的书,递给荀彧道,“文若如何看待此物?”

    荀彧轻轻翻开书页,如同看着珍宝,眼神中流露出异样的神采。过了一会,荀彧才叹了口气道,“明公心中,早有定论。还问荀彧作甚?”

    曹操拉着荀彧,一起跪坐于案几旁,幽幽的道,“书籍之出现,必对千年之士家产生巨大的冲击。听闻,田辰在青州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之举,其意明显要挑战士家之地位。不过,田辰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并没有立刻施行开来。否则,即便青州士家并不强大,也足以让田辰举步维艰。”

    荀彧点了点头道,“明公所言甚是。如今田辰只在青州大肆推广所谓义务教育,似乎对士家并无妨碍。但若此法传于其他地方,定会引起天下士家的抵制。其心虽好,其意虽正,然其行事,甚为不妥啊。”

    曹操本就是打压士族的人,所以对于田辰的做法,那是心中叫好的。但双方名为盟友,实际上也为对手。所以,曹操绝不会坐视对手强大的。

    这时,曹操忽然有了一个想法,哈哈一笑道,“文若。既然田辰的稷下学宫号称百家争鸣。那么吾便在许都开太学,大肆招揽士家子弟。”

    荀彧闻言,点头道,“明公此法甚妙。吾有一策,可令此事更为稳妥。”

    曹操忙问何计。

    荀彧呵呵一笑道,“明公难道忘记孔融了吗?孔融既为圣人嫡传,又为清流名士。若明公招之来此,主掌太学,定可收天下士子之心。如此一来,稷下学宫便无人问津,天下英才必会聚于帝都。田辰便无力同明公相抗,终必拜服于明公之下也。”

    曹操听罢,哈哈大笑,抚掌称善。

    第二日,曹操上表天子,请下旨招北海太守孔融入朝廷,担任鸿胪寺卿,并主掌太学。天子欣允之。

    另外,天子感青州牧田辰忠于王事,且知其将要娶妻,天子特旨,加田辰食邑五百户,以为恩赏。

    崔琰代田辰叩谢天恩。并与即将致仕的大司农郭全一起,奉旨往青州回返。

    同日,天子下旨,诏令后将军袁术,即刻奉还传国玉玺。

    半月后,天使返回,上告天子,袁术不尊旨意,驱逐天子使节。

    司空曹操上表天子,言袁术有谋逆之心,请旨令豫州牧刘备攻伐袁术,夺取玉玺。

    天子允之。

    豫州牧刘备,得天子诏命,苦闷不已。其在豫州不过聚兵五千,以此兵力,攻击统帅近八万之众的袁术,无异于以卵击石。

    然而自诩忠君爱国的刘备,还是无奈的出兵了。结果可想而知,刘备大败,引千人溃兵,北遁投于曹操。

    曹操闻刘备来投,待之甚厚,常宴请之,并领其拜见天子。

    天子知刘备乃汉室宗亲,令小黄门寻谱查之,得闻刘备乃其叔辈。自此,人皆呼刘备为皇叔。

    与此同时,曹操命宗族大将曹仁为帅,统曹洪、李典、乐进、吕虔四将,率兵三万,进占豫州。同时派人招抚汝南李通,拜其为汝南太守。曹操遂掌握豫州之地。

    说完诸侯动向,咱们回过头来看看田辰。

    青州的迅速发展,令田辰瞠目结舌。因为稳定的环境,以及在这乱世中少有的清明政治,使得各方流民纷纷涌向青州。

    田辰命人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和户籍登录,前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得出了令他非常振奋的结果。整个青州,加上后来划入的泰山郡和琅琊郡,共计有口近一百五十万。如此的人口数量,让青州有了一个可与天下诸侯争雄的强大基础。

    请大家注意,黄巾之乱发生之前,整个东汉王朝的人数在五千万人左右。黄巾之乱爆发后,统计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除了战乱死亡的人口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被士家或者豪族纳为奴,成为了这些贵族群体的私有财产。这一部分人,是不会记录在官方的统计数字里面的。

    而青州一地,经过黄巾之乱后,士家大多衰败,难以控制大量的人口。特别是此次田辰要求的统计,严令士家也把这些人口上报,否则将会受到严惩。也就是青州士家势力较弱,否则,田辰可不敢如此行事。

    虽然知道有这么多人口,但兴奋过后的田辰却又郁闷不已,他想起了那投降曹操的百万青州黄巾。要是那些人口仍然在自己这里的话,那可就太完美了。

    不过,人心不足蛇吞象。田辰对于目前的这个结果,也能坦然接受了。

    更何况,田辰现在需要忙活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兴平二年二月十九,田辰请琅琊名士诸葛玄为媒,前往徐州向糜氏提亲。汉代之时的婚嫁之礼非常的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一下。(内事不决问百度,果然有理。)

    诸葛玄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兴奋不已。田辰为了安全起见,另派黄龙、黄虎二人,带领死士亲卫两百人,护送诸葛玄前往徐州下聘礼。

    从此开始,整个青州的工作重点,全面的偏向了田辰大婚这一重要事件。即便田辰觉得好像有些太过了,但经不住管宁等人的轮番‘轰炸’说教,田辰也只好任由他们忙活了。

    在此期间,田辰还做了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重新整编自己的手下的军队。

    张郃的家人被交换过来青州之后,张郃顺理成章的投奔了田辰。

    另外,不出鞠义所料的是,他还真就招降了一万五千余冀州兵马。鞠义从中挑选精锐万人,补充了青州的兵马。这样一来,青州所有的兵马总数,包括了鞠义、张郃、徐晃、徐盛、纪灵、高览六支步兵,各统三千人。太史慈、赵云、两支骑兵,也是各统三千人。其中,原来归属高览的骑兵,统统编入了赵云和太史慈的部队。然而,高览对此并不在意。作为降将,能够统领与其余青州各将数量相等的部队,已经是出乎高览预料了,至于说是否还是骑兵,高览倒不是那么执着。况且,田辰还信誓旦旦的告诉高览,今后定会让其继续统领骑兵。除了上述部队,臧霸所率的泰山兵,可谓独树一帜。只有他的所部兵马仍然维持在万人之数,这也显示出田辰对于泰山郡和臧霸的重视程度。而管亥,则从原来率领三千亲兵,因为经过数次战役,人数没有增加,反而在精挑细选后,只统一千人。对此,管亥没有任何怨言。毕竟,他的这支部队,最重要的职责,还是保护田辰。

    如此算来,青州兵马第一次达到了三万之众。如此实力,让青州再也无人小看。

    时光如白马过溪,不为任何人的要求而停止。

    转眼间,距离田辰大婚之日仅剩三天了。

    看着送来的糜竺给自己妹妹准备的嫁妆册子,田辰只觉得头晕眼花。

    研究半天之后,田辰得出了一个结论,叹之曰,“这tm才是真土豪!”

    此正是:各方谋划互相图,群雄自有不凡处。唯见齐侯田博远,静心只待美人顾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