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天下精兵谁最强
字体: 16 + -

三国精兵详解(三国篇)

    应诸位看官的要求,在下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比较著名的几支精兵部队,做一个小小的简单的介绍,希望有助于大家对于本作的了解,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所说的是三国篇。

    魏、蜀、吴三国既然能够鼎立,自然有其原因。除了领导者的能力、魅力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实力。而能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独霸一方,其军事实力当然是重中之重。自然而然的,这三个国家的军队里面,少不了精兵锐卒。那么首先,我们先看看曹魏的情况。

    说到曹魏,几乎所有人先想到的就是虎豹骑。《三国演义》中,对虎豹骑没有什么具体的描述。倒是《三国志》,非常明确的记载了虎豹骑的存在。

    首先虎豹骑的统领历来都是曹氏将领,比如曹纯、曹休和曹真。大家都知道曹操最信任曹氏将领,虎豹骑一直由曹氏将领统帅,由此可见其重要。《三国志·魏书》说:“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其精锐可见一斑。

    虽然关于“虎豹骑”参加战斗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仅有的一些材料看到虎豹骑的战绩。首先是在建安九年,与袁谭的南皮之战中,曹纯“督虎豹骑从围南皮”,“急攻之,谭败。纯麾下骑斩谭首”,袁谭死于曹纯所率领的“虎豹骑”之手。其二,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又是曹纯率领“虎豹骑”在战场上斩下乌桓单于蹋顿的首级。其三,在建安十三年时,曹纯“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也就是说,长坂坡之战中长途奔袭打败刘备的也是“虎豹骑”。其四,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作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击破西凉马超军团的还是“虎豹骑”。有人说,在建安二十三年,曹洪、曹休在下汴击破张飞和吴兰时,也是率“虎豹骑”出击的,虽然曹休统率“虎豹骑”,但史料中的记载看不出这一仗中曹休以“虎豹骑”进攻,但我推测可能性很大。

    从“虎豹骑”的战绩我们可以看出,几乎每一场战役,曹操都是在最关键时刻投入“虎豹骑”,而且这支部队参与的战斗几乎都是硬仗。例如,南皮之战其实打得是很艰苦的,曹操曾经想放弃,是曹纯坚持急攻,方以“虎豹骑”取胜,可见这支部队的攻坚能力。另外,北征乌桓和追击刘备于长坂时,这支部队是经过了长途奔袭后的攻击,追击刘备是“一昼夜行三百里”,可见他的机动力和战斗力之强不是一般部队能比的,就连擅长马战的西凉马超的军队也被其所败。所以我认为,这支部队是曹操当之无愧的“王牌军”。

    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虎豹骑”的重要性,就是在部队的统率曹纯死后,要选新统领时,曹操却说:“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于是不再选统率,而亲自当了虎豹骑的统领,可见曹操对“虎豹骑”部队的指挥权是很在意的,因为这是他的精锐之部队。

    另外有人说,虎豹骑实际上是虎骑和豹骑两支骑兵。虎骑是重骑兵,擅长冲锋;豹骑是轻骑兵,擅长骑射。这个事情目前争论很多,所以还是看大家各自的想法吧。不过,我个人看法是,有这个可能。其一,若虎豹骑都是重骑兵,那么绝对不可能在追击刘备的时候一日夜行三百里,因为马力不够。可能有人说,他们换马就行了。可问题是,之所以称之为重骑兵,是因为骑士穿的是厚甲铁铠,并非是马匹身上也有甲胄。在根本不知道何时可能遇到敌军的情况下,这些人一直穿着厚重的铠甲,骑马飞奔,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的距离,试问各位,您能受得了吗?换马的马力能行,人扛得住吗?所以,我以为,应该是虎豹分开的,追击刘备的很可能是属于轻骑兵的豹骑。其二,击败马超的时候,写的非常清楚,“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前面的战斗中都写的是虎豹,而唯独这一战单独写了虎骑。恐怕是两支骑兵确实不同。也许有人说,这是简称。拜托,前面都是俩字,到这里差这一个字吗?

    不管怎么说,反正虎豹骑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在曹操的手下,绝对不是一支仪仗队或者是摆造型的部队,而确确实实是一支精锐的不能再精锐的超强部队。

    第二支要说的,就是令曹操实力猛然暴涨的青州兵。

    初平三年(192年)十二月,青州黄巾军主力无条件向曹投降(不是战败投降)。投诚后的青州黄巾军,连家属在内共计百余万人,其中三十万身强体健者,被曹操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青州兵”。“追黄巾至济北。冬,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

    个人感觉,这个数字有些不实。或者说,当时投降的确实有这么多,但后来真正成为青州兵的,也就几万人。从曹操的方面来看,既然要挑选精锐,自然是宁缺毋滥。所以,按照本人的计算,青州兵的实际规模大概在三万到五万人左右。不要小看了这个数字。要知道,当时曹操的全部家当,也就大概是这么个数,个人以为,恐怕还要少些。如此一来,曹操的实力翻倍的增长,立刻成为了强大的一方诸侯,并且同时也有了奉迎天子的实力。否则,即便天子当时去他那里,曹操也未必敢收留。

    青州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他们奉行父死子继,或者子承父业的职业军人制度。因为青州兵的名号,整整存在了二十八年。单纯一个人当兵,不可能这么久。而且,战争中的损耗也不少,要是没有继承,根本不可能存在那么长时间。况且,前面说了,青州兵是相对独立的一支兵马,曹操让宗族大将夏侯惇直接统帅,足可见对青州兵的重视。

    但是在青州兵存在的时候,有一点是非常确定的,那就是青州兵只会听曹操一人的命令。因此,当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刚一去世,处于洛阳的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根本不愿服从其他人包括曹操接班人曹丕的指挥,并因此在短期内造成了较大的混乱,要不是措置行当,甚至有可能酿成性质更为严重的动乱。(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魏略》)

    自青州兵归顺曹操,到曹操去世。二十八年的时间,他们肯定参加了不少的战役。若是一支部队打不了仗,且不是精锐,曹操会让他存在二十八年吗?答案可想而知。

    最后说一个暂时无法考证的部队,虎卫军。

    虎卫军在三国志里面确实没找到,只是许褚传里有这么一句“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馀人,皆剑客也。”

    但从这段描述中,大概可以知道,许褚手下有一群人,被称为虎士,曹操认为都是些孔武有力的强悍人才,所以非常欣赏。后面也看出,这些人都很有能力。最后那句,皆剑客也,很明显的说出了他们的身份,那就是游侠。

    笔者感觉,这些人是和许褚一起投奔曹操,又或者可能是许褚原来的部曲。至于是不是成军,这个很难说。

    有人认为,许褚既然是曹操的亲卫统领,贴身侍卫,那么肯定会率领一支曹操的亲卫部队。但是亲卫部队各个诸侯基本都有,职责就是保护主公。不光是诸侯,就连将军们也都有亲卫。所以,这支部队,更类似于保镖。所以,就不过多的描写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蜀汉,也就是刘备账下的精兵。

    首先,咱们从诸葛亮点名的一支部队说起。“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

    这是诸葛亮在给李严的信中所写的内容。当时李严认为镇守永安的兵力不行,能力太差,要求诸葛亮派兵。所以诸葛亮就派了陈到所率领的白眊军支援,而且说,要是觉得人数少,就从江州兵里挑选一些增补进去。

    白眊军,后被误写为白耳兵。乃是刘备账下的亲卫部队。可能有人会说,既然曹操的虎卫亲军不说,为啥还要说刘备的亲卫呢?

    这是不同的,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领兵的人。陈到,“名位常并赵云,俱以忠勇之将称”。陈到后来成为都督一方的大将,“永安督”,镇守永安,监视东吴。这就是他与许褚最大的不同。许褚是很厉害,但终其一生,也只是个高级保镖。但陈到不同,成为了军区司令。要是没有统兵能力和用兵能力,诸葛亮敢把这个人放在那里吗?

    再说白眊军,很明显的,早刘备死了之后,其的编制并没有解散,而是依然在陈到的掌握之中。并且,不同于亲卫或者宿卫,是一支真正的作战部队。否则的话,白眊军怎么可能出来镇守边关?而且,白眊军的战力异常强悍,虽然在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诸葛亮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这支部队的厉害。《三国志》称“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这就说明,不管是赵云还是陈到,挑选的部下都是有猛将的能力的。要是这二位能力不行,怎么选出猛将呢?

    何况,在刘备猇亭战败之后,陈到亲自带领八百白眊军,挡住了数万东吴追军,给刘备的逃跑创造了条件。

    这样的一支军队,当然是天下精锐。

    下面说一个名号非常响亮,最近很多人一直在考究,研究,寻觅的部队——无当飞军。

    “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於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即为无当飞军。王平任无当监。”《华阳国志》。

    这支部队的成立,可以说是诸葛亮的一种政治手段。但却让蜀汉政权内的少数民族,团结在了一起。而且,我们都知道,少数民族军队的战力都是非常突出的。而无当飞军,尤其擅于山地作战,史载其“披铁甲,擅弓弩、毒箭,翻山越岭,如履平地。”

    无当飞军的第一任统帅是王平,“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第二任统帅是张嶷。在诸葛亮和姜维的数次北伐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出祁山,配属马谡部战张郃于街亭。因为马谡的失误而全军溃败,打断后的正是王平率领的飞军,他们一面死战,一面击鼓迷惑敌军,成功地掩护其他各部撤离战场,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试锋芒。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帅屯南围,又设计围司马懿于祁山。司马懿抵挡不住,索性使用围魏救赵的招数,派张郃领主力大军攻打王平孤军。尽管当时王平所部无当飞军只有三千,魏军倍于己数,但这些勇士个个视死如归,张郃久攻不下,司马懿的大营却已经被诸葛亮的大军攻破了。魏军退却,无当飞军却发挥山地兵团的特点,冲出营地,反击魏军后卫,在无当飞军的前后夹攻下,魏军大溃,损“甲首数千”。蜀国能在和司马懿第一次对阵时取得相当优势,无当飞军死战曹魏猛将张郃的军团,厥功甚伟。

    无当飞军最后的结局也极为悲壮,那是姜维九伐中原中的第八次,为了掩护主帅退却,五千飞军在末任司令官张嶷的带领下进行了最后一战,全军战死,史载“杀敌倍之”。以后,虽然还有飞军之名,并且在防守阳平关等战斗中有所表现,但无当飞军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不复存在了。

    其实,还有一支蜀汉的精锐,需要点一下,那就是连弩兵。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改造了连弩,被称为诸葛弩。后来在与曹魏的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现在一没有实物,二不见于正史,因此也就不多说了。至少在演义里面,是有过描写的。大家可自行查看。

    还有些人在所谓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看到了一些部队的名字,“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分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但是因为对于《后出师表》的可能性存疑,所以就不过多的介绍了。

    说完了蜀汉,最后说说东吴。

    首先从孙坚说起。

    说到孙坚,可能大家都会说,并没有看到有什么精兵。其实不然。我觉得,恐怕孙坚手下的那支部队,才是江东最精锐的部队。

    大家都知道,孙坚在诸侯讨董时期官居长沙太守、乌程侯。而孙坚所率领的,可就是真真正正的湘军了。但他起兵讨董的途中,还做了两件事情。第一,逼死荆州刺史王睿,斩杀南阳太守张咨。以一郡太守,敢做到如此地步,足以证明孙坚的狠辣,也能证明其麾下所部战力的恐怖。

    而最恐怖的还在后面。诸侯讨董,皆不向前,唯孙坚奋勇当先。先斩杀董卓大将华雄,又击破李傕、郭汜大军,逼得董卓不得不烧洛阳,迁长安。要知道,孙坚所部尽属南方,马匹稀少,步卒为主。但就是这么一支军队,居然打的董卓的西凉铁骑节节败退,足可说明其战力之强了。

    既然孙坚号称江东猛虎,那笔者就暂时把这支军队称为猛虎军吧。

    不过,猛虎虽然勇烈,但也躲不过暗箭。孙坚征江夏战死,其余部也多半消亡。这个从孙策继承父业后,实力不济,要向袁术借兵南下江东,就能看的出来。再说了,袁术当时借出去的,也不过才三千人马。可见猛虎军几乎损失殆尽了。

    说完孙坚,说说孙策。《三国演义》中,似乎对孙策的部队描写不多,只是着重刻画了他的个人勇猛。但实际上,却绝非如此。

    《三国志。陈武传》记载:策破刘勋,多得庐江人,料其精锐,乃以武为督,所向无前。

    这里要说的,就是庐江兵。

    庐江兵有多精锐,还有一个事情可以看出来。曹操刚刚起家的时候,手下兵力不足,就派曹洪去扬州募兵。《三国志·诸夏侯曹传第》:“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馀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

    看到没,庐江上甲两千人。连曹操都知道去这里募兵,足以证明这个地方的兵员素质有多高了。

    当年,孙策被袁术命令攻打庐江陆康(陆逊的从祖)。陆康凭借着庐江精兵,抵抗孙策整整两年时间,才最终战败,城池陷落后不久,病逝。孙策有多猛,诸位都知道。可打一个庐江城居然如此的费劲,这还不能表明庐江兵的战力强弱吗?

    只可惜,这支精兵,在张辽大战逍遥津的时候,为了掩护孙权撤离,主动断后,最终与主将陈武一起战死,全军覆没。这才引出了孙权后来又亲自设置的一支精兵,解烦军!

    刘备下白帝,(孙)权以见兵少,使(胡)综料诸县,得兵千人,立解烦两部,(徐)详领左部、(胡)综领右部督。

    ——《三国志·吴书·胡综传》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解烦军的成立,恰恰是因为刘备征东吴之时,孙权实在没有精兵可以抗衡刘备,而征召的部队。从其名称也能看出,孙权对这支部队寄予厚望。解烦,解决的肯定就是刘备这个大烦恼呗。

    最关键的是,如果单单说这么一次也就罢了,咱们曾经强调过,《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一个惜字如金的家伙,可是对于解烦军,却在书中四次提到。如此着重的描写一支部队,足见它对于东吴政权的重要性。而且,解烦军是不同于东吴政权其他兵马的所在。因为,东吴的各个大将也好,士家也好,都是有自己的部曲的。东吴政权极端的依赖这些士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手中都有一支不可小觑的军队。

    而解烦军与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这支精兵直属于中央指挥,也就是直属于孙权或者说东吴的君主指挥。所以说,解烦军除了打仗之外,恐怕还是孙吴政权的御林军。作为以武起家的孙氏而言,这支兵马的战力自然不可小觑。

    除了上述两支部队,还有一支算是外来的精锐,那就是甘宁的八百锦帆营。甘宁能横行于长江之上,让刘表、刘璋都颇为忌惮,若是手下没有一支好的队伍,他根本不敢,也不可能如此的嚣张。

    建安八年,孙权西征江夏,黄祖战败而逃,甘宁率部殿后,射杀孙权大将凌操(凌统之父),救了黄祖的性命。好了,请大家注意,从此开始,孙权有四年的时间没敢再打黄祖的主意。但是,当四年后,甘宁因为在黄祖账下郁郁不得志而投靠孙权开始。建安十二年,孙权再征江夏,掳江夏人口返;建安十三年,干脆就直接灭了黄祖。

    这就能看出来,甘宁和其锦帆营战力到底有多么强悍了。在黄祖这边的时候,江夏四年平安无事;一去孙权那边,江夏两年就被攻破,黄祖被杀。

    再然后,我们看看著名的甘宁百骑劫曹营。我相信,甘宁所挑选的这一百人,绝对是从他直属的八百锦帆营中挑选的悍不畏死的精锐。能从曹操十万大军的营寨之内杀进杀出,而自身无一伤亡,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甘宁和他的锦帆营却做到了。这个事情记载于《江表传》中,具体是不是真实的,很难说清。大家姑且观之吧。

    但是甘宁锦帆精锐的能力,确实无从辩驳。

    好了,暂时先说这么多吧。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因此,许多的真实可能都埋没于历史的海洋中。咱们现在所说的,只是根据有限的记载中找到的情况,肯定还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那就请诸位看官,跟随笔者发挥想象,重新进入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看看到底还有什么精彩的事情发生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