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崇祯皇帝
字体: 16 + -

第43章大明人口论

    说着说着,朱信停下了话头,开始取出了笔,计算了起来,只是越是计算,结果越是不好,不只是不好,而是危机。

    “十娘,我累了,你帮我计算一下!”

    朱信有些疲劳,说道。

    “好!”李十娘倒是乐意至极,快速计算了起来。

    一个个数据计算了出来,诸多凌乱的数据,开始汇总了起来。

    “我大明,上田为二,中田为四,下田为四……”李十娘说道。

    朱信皱眉着,这个数据有些虚高,下田太多,上田也有些多。

    在这个时代,没有化肥的时代,所谓的上田主要靠灌溉。能灌溉充足,就是上田;灌溉不足,就是下田;在平原地带,就是上田;在山坡地带,就是下田;光照充足,一年两熟,就是上田;一年一熟,就是下田。

    “在大明立国初期,人口为两千多万,耕地为四亿亩,每人平均二十亩地;在如今,人口为两亿,耕地为五亿亩,每人平均耕地为两亩地。上田、中田、下田等数据平均,每亩地可产粮食三石,大约是三百六十斤!两亩地,就是七百二十斤!”

    “每天至少要吃半斤粮食,才能饿不死;可在农忙时节,要到地里干活,至少要以一斤到一斤半粮食……老人,孩子可能吃粮食少一些……每年吃粮食在是四百斤到六百斤之间!”

    “又是要缴纳赋税,服徭役等等,每人至少缴纳一百到二百斤百斤粮食……没有水旱灾害,勉强维持喂饱;一旦遭遇了灾害,就可能破产!”

    李十娘计算着数据,越是计算越是皱眉。

    这是最理想状态,现实当中不可能达到的数据。

    “人均两亩地,两亩地七百二十斤粮食,只是理想状态,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朱信说道:“土地兼并严重,宗室、士绅等皆是不纳税。还有江南地区不生产粮食,又是北方抛荒严重。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占据着百分之八十的财富;又是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占据着百分之二十的财富!”

    “在我大明占据着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财富,却是要承担百分之八十的赋税,徭役,摊牌等等……世界上最怕平均,很多平均数字最不公平……”

    越是想着,越是问题大。

    就好似后世,很多人都在平均线水平之下!

    “若是分为小康、温饱、半饥饿、饥饿状态!”朱信说道:“人均耕地在二十亩之上,可为小康水平;人均耕地在十亩到二十亩之间,可为温饱水平;在五亩到十亩之间,为半饥饿状态;在五亩之下,为饥饿状态!”

    在后世的中国,人均耕地1.35亩,照样是温饱,还能进入小康,主要是杂交水稻,化肥,还有外国粮食进入。又是免除了农业税,各种惠农政策不断。

    可在大明,没有杂交水稻,化肥,外国粮食也不输入,又是各种赋税加在的农民身上,又是土地兼并不断,至少人均十亩地,才能维持温饱。

    “在小康水平时,国泰民安,那时可垂拱而治,如贞观之治;在温饱时代,那时百姓耕地减少,可还能承受,进入了所谓的盛世;到了半饥饿或是饥饿状态,那时即便有明君出现,也是无力回天!”

    “简而言之,在大明初期,百姓为小康水平,最为幸福;在大明中期,为温饱水平,幸福感下降,可还能勉强;在现在,处于半饥饿和饥饿状态!具体到了地域上,在江南地区,在京城地区,属于小康水平;在湖北、四川、广东、福建等,少数地区属于温饱水平;而在多数地区,属于饥饿或是半饥饿状态!”

    “一旦遭遇了旱灾,水灾,虫灾,必然流民增加,百姓揭竿而起……到了那时,无力回天!三百年一轮回,汉朝为何灭亡,唐朝为何灭亡,明朝为何灭亡……有很多理由,比如官员贪污,土地兼并、蛮夷入侵等等,各个理由很多,可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盛世滋丁,人口增加,可耕地增加有限,每亩粮食增加有限,……当人口太多,粮食太少时,就是天下大乱,改朝换代的时刻!”

    “一旦经历天下大乱,人口户数减少,粮食消耗也在减少,田亩面积不变,可人均田亩面积增加,比如在王朝末期,人均只有两亩地,可在新朝初期,人均却是二十亩地,甚至是更多!”

    在大明崇祯时代,人均两亩地,属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在清朝顺治时期,人均耕地为二十亩,属于小康水平。

    说着说着,朱信笑了起来。

    满清用战争之法,用屠杀,实现了人口减丁,人口少了,人地矛盾有缓解了,也能实现了所谓的盛世。

    就在后世,美帝不断跳动,让非洲,或是西亚等各个国家大战,又何尝不是战争减丁法,减少人口数量,免得地球撑不住了!

    “看着这篇《人口论》和《坤舆万国全图》,你可明白吗?”朱信笑道。

    单独看人口论,不算什么;单独看坤舆万国全图,也不算什么。可是二者结合在一起,一起看,就是看出了太多的玄机。

    “我朝主要是人多地少,耕地不足;可外界蛮夷之地,却是不缺少土地……”李十娘似乎明悟了什么:“殿下,莫非是要迁移大明百姓,到了蛮夷之地!”

    “正是如此!”朱信说道:“一旦王朝遇到了危机,想要解决,只有两个法子,一个是变法,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一个是外扩,如唐朝汉朝开拓西域!”

    “变法内容各有不同,可无非是给富人加税,弥补朝廷财政不足……这是得罪人的法子。又是官员贪污,短期内可扭转财政不足,可长期而言,却能加重百姓负担。官员们太聪明了,总是能钻新法的空子,让利国利民之策,变为害命害国之策!”

    “至于外扩,主要是汉唐经营西域,西域那里有着良田,有着牧场,可将汉地百姓迁移到了那里,缓解人地紧张。只是那里要与匈奴突厥等交锋,国力强盛的时刻,还能支撑,看国力衰弱时只能退回来!”

    “唐朝安史之乱后,西域就是丢失了,现在过去了七百多年,西域还是未能收回来……”

    想着西域,朱信满满的惆怅!

    唐朝安史之乱后,西域就是丢失了,宋朝、明朝等会皆是没有收回西域,可满清却是收回了西域,并名为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