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崇祯皇帝
字体: 16 + -

第25章熊廷弼

    赚钱在继续着,时间也在继续着。

    此刻,蒙古各部遭大灾,很多灾民到关内乞讨。袁应泰说:“我若不救,他们必将投敌;我招收他们,可增加兵员。”就下令招降,于是来他部队归顺的很多。袁应泰将他们安置在辽沈两城,有的暗中奸淫抢掠,居民深以为苦。于是众人议论纷纷,认为招降兵过多,可能暗中被敌人利用,也可能间杂着敌方间谍来日为内应,有叵测之祸。而袁应泰却以为用蒙古兵抵抗清兵而自鸣得意,不久,遇到三岔儿会战,蒙古人作先锋,其中有二十多人阵亡,袁应泰就以此为理由淡化群众议论。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十二日,大批清兵进攻沈阳,总兵官贺世贤、尤世功出城奋战,败北而回。次日,蒙古降人果然作内应,使两员大将战死。总兵官陈策、童仲揆赴援,也阵亡。袁应泰就令奉集、咸宁各军撤退,全力守辽阳,并引水注入城河,沿河排列大炮,兵士环城守卫。

    十九日清兵临城下,袁应泰亲自督率总兵官侯世禄、李秉成、梁仲善、姜弼、朱万良出城五里迎战,被战败,死伤很多。当晚袁应泰未进城,宿军营中。

    第二天,后金军掘开城西闸门排除城壕内积水,又派兵守住城东水口,渡城河大呼而到城下,双方鏖战很久。很多清军骑兵冲到城边,被战败的明军向城外奔去,有的被淹死,有的被清军杀死,伤亡惨重。清晨,袁应泰进城,与巡按御史张铨等分陴(城墙上凹凸形的小墙)固守。监司高出、胡应栋等翻城墙逃走,人心离散。

    十一日,后金军又攻城,袁应泰督率军士持盾牌大战,又败阵。到傍晚,更楼起火,后金军从小西门进城,城中大乱,很多居民点灯等待后金军,妇女也盛装在门前迎接,据说这是蒙古人所引导的。

    袁应泰在城楼上见此情况,觉得大势已去,无法挽回,对张铨叹息说:“你没有守城的责任,赶紧走吧!我死在这里!”说罢就佩了剑、印自缢而死。他的妻弟姚居秀也跟着自杀。仆人唐世明抚着袁应泰的尸体大哭,放火烧楼而死。

    听到了这个消息,朱信惊呆了,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

    “该死,袁应泰,死不足惜!”

    天启皇帝愤怒道,似乎愤怒到了极致,随手将茶杯摔在了地上。

    “袁应泰至少死国,才略差一些,可有报国之心!”朱信叹息道:“我闻辽东之人,皆是畏惧后金,世人皆言:望风而逃者是上勇,闻风而逃者是中勇,误听而逃者是下勇。”

    “这……”天启皇帝沉默了:“只能启用熊廷弼了!”

    很快,在南京养老的熊廷弼大笑了起来。

    …………

    不久之后,熊廷弼到了北京。

    天启皇帝道:“皇弟,我们正好去微服私访如何?”

    “也好,我也很好奇这位熊大人!”朱信表情有些复杂。

    回到北京,熊廷弼心里就没有平静过,在等待着。

    “老爷,外面有人求见。”一个老管家来到了熊廷弼的身边,将一个拜帖递给熊廷弼,恭敬的道。

    “有请!”熊廷弼笑了。

    来到客厅便见到了那个人,其中一个年轻人,看起来稚气未脱,腰间系着金镶玉腰带,上面坠着一块玉佩,脚上等着一双薄底快靴,看不出是什么皮的,不过能看出来珍贵异常。

    另一个平凡至极,只是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拜见陛下!”

    “拜见五殿下!”

    熊廷弼施礼道。

    天启皇帝和朱信相互看了一眼,倒是没有奇怪。

    “闻名不如见面,熊大人之名可谓如雷贯耳,希望熊大人名不虚传!”天启皇帝笑道。“这么多年辽东糜烂,自从萨尔浒以来,辽东便一天不如一天。朕登基日浅,虽然也听说过辽东的事情,现在想听一听爱卿的看法。”

    沉吟了一下,熊廷弼皱着眉头道:“辽东糜烂已久,萨尔浒之战,臣不在说什么了。毕竟一些陈年旧事,现在讨论是非功过,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自从萨尔浒以来,我军士气低落,虽然已经收复了一些失地,可是却总是凭借城关据守,臣觉的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熊爱卿,将你的想法和朕说说吧!朕自登基以来,对辽东的事情就是颇为忧虑,爱卿有什么话经管说。今日朕和爱卿相谈,无论爱卿说什么,朕都不怪罪!”笑着看了一眼熊廷弼,天启皇帝为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那臣就说说,臣在辽东的多年,对于辽东的局势十分的清楚。我军和后金的军队战斗力相距甚远,自从萨尔浒以来,我军已经失去了和后金一战的实力。”说着熊廷弼起身,在不远处的柜子里拿出了一幅地图,挂在了大堂的中央。看了一眼天启皇帝,熊廷弼指着地图道:“此时的辽东可分为三方势力,一为后金,后金占据着沈阳以北大面积地盘。这里水草丰盛,既有大面积的平原,又有山林。为后金提供了很大的战略纵深,且后金多位骑兵,速度飞快。可以长途奔袭我防守各点,寻找弱点进行击破。”

    “为了对付后金的战法,我军当以防守为主,在辽河一线,建筑城防,堡垒,进行防守阻击。至于第二方势力,就是鞑靼,虽说是鞑靼却不如说是蒙古人。此时的蒙古人已经进行整合,名义上的统领是林丹汗,蒙语叫做丹巴图尔台吉。现在我们虽然和林丹汗有着良好的关系,不过也是为了对付崛起的后金,此时我们在广宁和鞑靼通商。”说道这里熊廷弼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天启皇帝,见天启皇帝面无异样,轻轻的吁了口气。

    其实此时蒙古和明朝之间的和平是短暂的,是不稳定的,如果不是有后金**哈赤牵制,这两方恐怕早就爆发大战了。在万历三十六年夏季的萨尔浒大战之前,林丹汗所统治下的蒙古与后金、明朝所形成的三足鼎立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自万历三十八年起,林丹汗连年进攻明朝的辽东边界,要求市赏。在面临日益壮大的后金威胁面前,明朝为避免两线作战,并希望借助林丹汗的力量牵制后金,明朝于万历三十八年同意以广宁镇(今辽宁锦州北镇)作为与蒙古通商的窗口,予蒙古以经济方面的好处,因而在**哈赤进攻辽东地区初期,明朝北部边界与蒙古相安无事。作为回报,明朝每年向林丹汗赠送白银千两以示感谢。

    萨尔浒战役大获全胜的后金与蒙古和明朝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萨尔浒战役结束后不久,**哈赤又马不停蹄地继续攻击明朝驻守的铁岭,大伤元气的明朝此时不得不向林丹汗求援。于是林丹汗急派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部率军万余人驰援明军,当蒙古援军抵达铁岭时,**哈赤已攻陷铁岭,在数量占优且士气高涨的后金军的攻击下,蒙古军败下阵来,几个王爷将领也被后金俘获。

    对于这些事情,熊廷弼自然是清楚的,此时蒙古虽然还有一定的实力,但是却已经没有了攻打后金的实力。加上后金采取的乃是分化蒙古诸部的策略,这让林丹汗自顾不暇,在解决了蒙古对与自己的威胁之后,后金的**哈赤迫不及待的想要将辽东的明军击溃,夺下水草丰美,物资丰富大的辽河平原。

    “现在蒙古自顾不暇,很难有实力出兵帮助我们,而我们自己的实力有不足以攻击后金,所以臣认为还是以守为主的好。”熊廷弼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看了一眼天启皇帝,可惜这位少年的天子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看不到赞同也看不到反对。

    缓缓的站起身,天启皇帝来到了地图的前面,看着上面三个势力的占据的位置以及兵力部署的情况,天启皇帝的眉头皱得紧紧的。

    “爱卿,不知道对于朕能为辽东做些什么?”半晌,天启皇帝轻轻的笑了笑,目光灼灼的看着熊廷弼。

    “陛下,臣虽有想法,却不敢说。”熊廷弼撩起自己的衣服,双膝跪倒,大声道。

    看着神情激动的熊廷弼,天启皇帝知道,这位心中苦闷异常。心中有凌云志,可是却不能施展,总是被外物所左右,这种抑郁不得志,是常人所不能承受的。

    天启皇帝心情也有些沉重,缓步的走到熊廷弼的身边,将他搀扶了起来,沉声道:“爱卿,今日有话经管说,朕恕你无罪。”

    “陛下,臣觉得大明之祸,不在辽东,不在后金,而在朝内啊!后金虽然实力强劲,可是我大明幅员辽阔,地广物博。当年太祖被逐蒙元,用的不也是这些兵吗?成祖扫被,也是亦然,为何到了此时,我明军却被小小的后金压制?臣说句大不敬的话,是因为朝中的掣肘啊!军饷被贪污,将军领兵在外却是多方掣肘。大臣们结党营私,为了各自的利益置国家和万民于不顾,此祸不除,我大明永无宁日啊!”熊廷弼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