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崇祯皇帝
字体: 16 + -

第21章如蝼蚁的魏忠贤!

    明朝末年,名将辈出,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等人,似乎这些人物很牛逼,其实都是吹出来的。

    这些都是文人出生,镇压农民起义军尚可,一旦对抗满清,输多赢少。一旦输掉了,这些名将没有错误,有错误的是太监,是崇祯皇帝,可也不看看他们的逼格,看看他们的本事。

    孙传宗建立了锦宁防线,算是大明版的马奇诺防线,可谓是劳民伤财,花费财力众多,结果满清越过辽东,从蒙古进攻,立刻锦宁防线报废了,装逼不成反被操。

    袁崇焕最大的战绩是,宁远大捷击败了八旗军,火炮击毙了努尔哈赤。宁远大捷,实际上是一场防御战,八旗军进攻明朝的宁远城,进攻失败,没有攻陷城池。

    八旗军也未战败,只是未胜利而已。

    只能说平手,可却是被吹成大捷。

    在这场战役当中,努尔哈赤被火炮击毙,更是吹出来的。接着,努尔哈赤还远征蒙古取得了胜利,直到八个月后才身亡。死亡时六十八岁,属于年老而亡!

    大明的战绩,都是吹出来的,不要碧莲!

    本来是廖化的水准,甚至连廖化都是不如,却硬生生吹嘘成白起,吴起、韩信的逼格。

    白起、吴起、韩信,若是这点逼格,早就气得自杀了。

    明史,是清朝编著的,主要是黑明朝的皇帝,于是为了衬托崇祯皇帝的无能废物,于是写的袁崇焕、孙传宗等等文臣武将特别厉害,可若是真的厉害,又岂会那样凄惨,不是被农民军打死,就是被满清打死,干脆投降了满清。

    不要说,君王昏庸,太监专权,奸臣陷害等等,这些理由其实都不是理由。

    真正的理由是,他们是廖化,甚至廖化都是不如。

    越是了解着大明,越是了解着所谓的名将,朱信越是对所谓的名将哼之以鼻。

    所谓的名将,都是满清吹嘘出来的名将,只是为了衬托崇祯昏庸,大明黑暗的存在,真实水平一般。

    武将分为三种,一种是如白起,韩信等,从小兵开始不断杀戮,经历了十几年征战,最后成为统帅,他们有着敏锐的战场嗅觉,能快速捕捉敌人的破绽,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这是天才的名将。

    亮剑中,李云龙属于这类人;

    满清中,努尔哈赤也属于这类人。

    第二种,是军校出生,或是军事世家出生,有着良好的军事素养,可能战场嗅觉差了一些,战场上固然会失去一些战机;可是作战中规中矩,不留破绽,很难被击败,即便有败仗,也是小败,不会大败。

    比如戚继光,皇太极。

    第三种,是半路出家,本来是文人出生,却是成为了武将,属于火线提拔,一上任就是将领级别,统帅级别,不了解下层士兵情况,战场嗅觉也差,只是读了几本兵书,就自以为是千古名将,是白起转世,韩信转世;时常杀戮武将,以杀鸡骇猴,震慑人心。

    在这类武将带领下,不是大胜,就是大败。

    比如,熊廷弼、袁崇焕、孙传廷、洪承畴等等。

    当然了,大明也有名将!

    在朱信看来。大明真正的名将只有两个,一个是袁可立,一个是李定国。

    袁可立主政登莱地区,建立水军,登陆到了辽东半岛,占据了旅顺、大连,还有鸭绿江等区域,严重的威胁了满洲的后方……这种模式有些像穿越者的手笔。

    可事实证明了,他根本不是穿越者。

    占据了旅顺、大连等地区,严重威胁了满洲的后方,导致了金军不敢越过蒙古,迂回攻击北京。只要八旗军敢这样走,明军就能直接抄了满洲的老窝。

    比起孙承宗华而不实的锦宁防线,袁可立的方针就是可怕了很多。

    至于李定国,在满清入侵江南后,几乎是支柱一般人物。靠着西南偏僻之地,抵抗了清军十五年之久。要知道,清军攻占了北京城,只花费一个月;攻占了北方,只是三个月;攻占了江南,占领了南京城,只是半年时间。

    明史,主要是黑明朝的。

    故而读明史,要反着读,被清朝吹捧的名将,反倒是一般,属于半桶水;反倒是那些被史书诋毁为奸臣,进行封禁抹除其痕迹的将领,反倒是厉害的角色。

    …………

    史书是人写的,有着太多的主观意见!

    穿越而来,有着前世的记忆,有着史书记载,这算是有了先见之明;可这种先见之明,也会限制了人的思想。史书上描述的那个人,与现实描述那个人大大不相同,若是盲信了史书,只会很是凄惨!

    “这是王安的奏折!”

    这时,天启皇又是递过了一个奏折。

    王安,是老爹的伴读,是元老级存在。

    天启皇帝即位,王安站在了东林党一边,将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住哕鸾宫。

    这个奏章上,主要是王安退让司礼监掌印的奏章……其实,这只是谦虚而已,只是以进为退,并不是要真正的退开。

    “王安,要当冯宝,只可惜……左光斗却不是张居正!”

    朱信看着奏折,叹息道。

    从王安与东林党勾结的时刻,王安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当然了,这不是真正的理由。

    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王安为司礼监掌印,却导致了父亲不明不白死亡,这个账要算……

    “李进忠会动手……不对,他现在改名为魏忠贤。忠于我,为人贤明!”天启皇帝说道。

    “可是他……”朱信有些犹豫,可还是道:“可他为人贪财,又是贪权……可能为祸一方,而这一切,皇兄要背锅!”

    “我知道!”天启皇帝道:“可他若是不贪权,不贪财,我反倒是不敢用他!”

    朱信沉默了,有些事情,他也无法改变什么。

    “召见魏忠贤……”天启皇帝开口道。

    片刻之后,一个老太监出现了,中年大叔的样子,看起来很老实,好似农民一般。

    “奴婢,拜见圣上!”

    中年大叔立刻跪倒在地上。

    “魏忠贤……这是我五弟!”天启皇帝道。

    “拜见五殿下!”

    中年大叔立刻跪倒在地上。

    朱信看着心中闪过一丝杀意,杀还是不杀。

    此刻,魏忠贤只是一个奴才而已,只要他点头,大哥不会拨他的面子,挥手就能杀死魏忠贤……这位九千岁,立刻就死翘翘了。

    至于理由根本不需要,皇帝杀一个太监,根本不需要理由。

    只是大哥决定利用太监,制衡东林党,注定了没有魏忠贤,也有张忠贤,李忠贤。

    “起来吧!”

    朱信淡淡道。

    “多谢殿下!”魏忠贤站起身来,眼中闪过了一丝害怕,就在刚才五殿下感觉到了一丝杀意,只是在顷刻收敛了。